有关记忆的遗忘规律的解读
遵循遗忘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会使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牢固。有关记忆的遗忘规律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有关记忆的遗忘规律的资料,仅供参考。
有关记忆的遗忘规律
记忆是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方面。简而言之,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反映。
人类文明能有今天,“记忆”功不可没,起决定性作用。前苏联著名心里学家鲁宾斯坦曾说过“假如没有记忆力,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
人类若无记忆,不但生命毫无意义,也决不会发展到今天,上一辈的经验无论如何也不会传递下来,因为缺少“记忆”这一媒介。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记忆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之。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尽管其它学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人体科学的研究却起步甚晚,有关大脑记忆的研究课题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离揭开大脑之谜还相距甚远。大脑到底是如何记忆的?记忆的机理机制是什么?这些仍是谜。“人脑的机能、宇宙空间、基本粒子”被称为迄今为止还未完全揭晓的三大“宇宙之谜”。
长期以来,有关记忆问题的研究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研究记忆的生理机制,即内在的机理,如人记忆的过程。这部分的谜团尚未完全揭晓;另一方面是研究记忆的科学规律,改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与途径等记忆的外在表现。虽然记忆的内在机理没有完全揭晓,但是人们还是找到一些有关记忆方面的规律性东西,也创造出一些提高记忆效率、记善记快力状况的方法,使人们经过短期训练便可提高记忆力。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记忆规律,这些记忆规律都是简单实用的,掌握它们便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提高记忆效率。
一、浩斯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的?怎样减少遗忘?何时复习效果最佳?通过遗忘规律可以一目了然。
时间间隔 保持的百分比 遗忘的百分比
20分钟 58% 42%
1小时 44% 56%
8小时 36% 64%
1天 34% 66%
2天 28% 72%
6天 25% 75%
31天 21% 79%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
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
解读遗忘规律
(一)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要学会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内容的框架、结构、条理及大体意义。
(二)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具体遗忘的速度情况详见下表:
艾滨浩斯曲线遗忘规律结论表
学习后的时间 20分 1小时 8小时24小时 2日 6日 31日
记住率(%) 58 44 36 34 28 25 21
遗忘率(%) 42 56 64 66 72 75 79
启发: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三)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应理解地记忆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果所记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那也可以创造性的赋予其意义。比如,你要记“蒋平”的名字,你可以记“蒋,蒋介石的蒋;平,平凡的平”。
(四)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要培养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有哪些好处呢?
(五)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
启发:在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
(六)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
1、前摄抑制:前面识记的内容对后面识记的内容有抑制作用;
2、后摄抑制:后面识记的内容可影响前面识记内容的记忆效果。
启发: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段来学习,以便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增强记忆效率。把重要的内容放在起床后或临睡前学习可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影响,增前记忆效果。
(七)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启发:劳逸结合,不要在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每学习四五十分钟后就应当做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这些锻炼一定会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增强你的学习效率,切不可等闲视之。
如何防止遗忘?
心理学是建立在医学、生物学和哲学这三个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所以,心理学中关于记忆这方面主要是建立在医学上的,而且“记忆”与“遗忘”不可分割。假如对所记忆的内容定量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
1人对所记内容的注意度(内容是否对自己很重要或有用处)
2学习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就是学习前、后的其他事件,对记忆的影响
像文科的一些内容怎样记忆最有效?
介绍一下如何提高记忆力的简单有效方法: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 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 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 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 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 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遗忘规律是怎样的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不能回忆的有时还可能认知,既不能回忆又不能认知,一般称为完全遗忘,虽然以前学习的影响还可能表现在重学或其它方面。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详尽地研究了学习、记忆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组织、数量等条件的关系,以及学习巩固程度、学习后时间间隔对记忆和遗忘的影响等问题。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少受旧有的和日常工作经验的影响,他应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记忆的材料。他以自己做受试者,把识记材学到恰能成诵,过了一定时间间隔,再行重学,以重学时节约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他一般以10-36个音节,作为一个字表,在七、八年间先后学了几千个字表。他的研究成果《记忆》发表于1885年。下表就是他实验结果的一例。利用表内材料可以划成一条曲线,一般称为遗忘曲线。(图和表暂时不能弄上来,我再想想办法)
这条曲线的形式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较少了,遗忘的发展也较慢了。即新近形成的联系比历时较久的联系容易遗忘。(因此,我个人认为当天学习的内容一般当晚最好复习一下,这就是所谓的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的研究对记忆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在他以后,许多人做了类似的实验,也都大体上证实了艾宾浩斯的结果。以后的研究证明,识记后遗忘的发展(即遗忘曲线的形式和一定时间间隔内遗忘的数量),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首先,识记材料的性质,对于保持的情况或遗忘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容易长久记忆;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对一些有关联的知识点,把他们串起来,编成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比如顺口溜),要比生硬的记忆有效得多)
材料的数量越大,一般刚识记后遗忘也较多。所以大量的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的遗忘曲线也跟无意义材料的接近。而无意义的材料,如学习的程度相同,在一定范围内数量较大的记忆的情况可能较好。
数量大的材料,记忆成绩较好,可能是由于达到同一学习巩固程度(如刚能成诵),在数量大的材料中,有相对地较大的部分实际有了过度的学习,即超过了恰能成诵的程度。
学习程度也是影响遗忘的一种因素。在我国心理学者的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对不同的无意义音节字表经过不同程度的学习,以恰能成诵所需的诵读次数为100%,结果表明:学习的程度越高,在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也越大(学习程度为15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81.9%;学习程度为100%,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为64.8%;程度66%,回忆出65.8%;程度33%,回忆出42.7%)。有人用单字和笔画迷津实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
学习方法对于遗忘的进程也有影响。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用分配复习的方法识记诗文、无意义音乐、乐谱等,比用集中复习的方法识记这些材料,遗忘较慢。这也可以由尤斯特所总结的规律(以后具体介召)中找到说明:分配复习比集中复习占用较长的时间间隔,因之在分配复习中形成的联系一般可能比集中复习中所形成的历时较久,也就可能经过同样时间后损失较少了。
怎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呢?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关心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记忆呢?答案既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也并不神秘。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单一的“背”。这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基础,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环节就是人们常说的“背”。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作前提,也就是说,首先要记清楚是什么。
当你感知过一个事物后,当这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在你的头脑中,还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比如,你在动物园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家里没有大象了,可是,你还是记得大象的样子。这叫做记忆的表象。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每每提到大象,你就会想到大象的样子——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好像就在眼前,但不如大象就在眼前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你在电视上看到过亚洲象、非洲象,看到过成年象、小象,看到过公象、母象,它们虽然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的特点。你通过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大象,概括出大象的基本特点,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是你对大象形象的概括性的认识。
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事物,并且能够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
复 习
遗忘的重要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复习,为了和遗忘做斗争,就要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正确的安排复习时间。
由于复习一般是先快后慢,所以必须及时。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快速遗忘。如果在晚上学习了新内容,第二天清晨复习效果最好。
怎样安排复习时间才算合理呢?
一般来说,复习的时间过分集中,容易互相干扰;时间过于分散,又容易发生遗忘。时间的分配要适中。对于需要机械识记的内容,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要好;学习复杂、需要思考的内容,则应该比较集中地来学习。对内容难,在缺乏兴趣和容易疲劳的情况下,还是分散复习为好。许多考生在考试前对所有的科目进行突击复习,效果自然不如分散复习的效果好。
还有许多考生在复习时,只是一遍一遍地背需要记的内容,但效果却不好。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还没有记住前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了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把复习分为消极复习和积极复习。单纯地一遍一遍地阅读是消极复习,在阅读前先进行积极地回忆,回忆不起来再去阅读是积极复习,他认为积极复习要比消极复习有效得多。试图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加积极的过程,它要求大脑更加积极地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忆的部分或者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有人把复习当作单纯的重复。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复习方法简单,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复习方法多样,可以会使学习者感到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者简单地、多次地重复某一个概念并不容易记住,如果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就能够牢固地记住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