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技巧大全>

上班族如何预防上火

虹静分享

  现在上班族都需要长期面对电脑工作,但是久对电脑很容易上火,那么,久对电脑会上火怎么办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上班族预防上火的方法。

  上班族预防上火的方法

  1、随时补充水分

  常喝温水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冷却体内燥热,促进表皮循环,还能冲刷口腔中的细菌菌落,抑制生长。即使常待在冷气房的人,水分蒸发较少,一天也要喝1300cc左右,流汗时更要多喝。

  “上火”时也适合喝柠檬水,多吃柑橘类等酸味的水果。如果不喜欢水淡无味,也可多喝舒缓茶饮,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银花等花草茶。

  2、作息时间规则

  很多彻夜狂欢或通宵赶工的人,第二天都会觉得特别劳累,口气也特别污浊,甚至浑身乏力,这都是“上火”的表现。

  其实,夜晚休息不够是导致“上火”的重要原因,因此,作息时间规则是预防“上火”的重要措施,如果很难做到,可以在熬夜后尽快饮用一些滋阴清热的茶饮,不要只喝清热解毒凉茶。

  因为根据中医理论,熬夜容易耗阴,所以才导致“上火”,喝仅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凉茶不利于人体“阴”的恢复。

  3、提升睡眠质量

  睡眠就像计算机关机休息,睡不好会造成身体过度使用,容易“上火”。日夜颠倒更是大忌,许多轮夜班的人,几乎都有火气大的问题,而从事脑力密集工作的人,血液循环会集中在头部,导致疲累却睡不稳,这时可用足浴把火气往下带,让人好睡。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处近三阴交穴,男性到脚踝即可),再慢慢加热水,泡到脚热、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足浴对改善表皮循环很有帮助,泡一个星期就会发现越来越容易出汗,即使在冷气房,皮肤也不会干燥。

  4、饮食清淡

  一旦吃了辣椒、大葱或煎炸食品,或遇到好吃的大快朵颐之后,就要考虑如何面对“火气”的骚扰了。其实,饮食应注重平衡和清淡,即尽量做到肉、蛋、奶、蔬菜均衡摄入,不要暴饮暴食,因为食物积聚在胃肠道更容易“上火”。

  5、食补

  用参须泡水喝,既补气又不会“上火”。温肺益气的莲子汤加上滋阴降火的银耳,也有助于改善口干舌燥。

  6、增加体表散热

  常到户外运动、踏青,多流汗,提升体内废弃物代谢速率,人会比较清爽舒服。

  预防上火吃什么

  1.银花白芷汤 治牙龈炎

  原料:银花15克、白芷6克。

  用法:将以上两味药物用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治牙龈炎,红肿疼痛等。

  2.金银花饮 明目

  原料:金银花10克,车前叶10克,霜桑叶10克,白芷1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以上4味药物加水适量,煎汤(轻煎),再加入白糖,代茶饮用。

  功效:祛风清热。可治外感风热之目赤肿痛、多泪等。

  3.菊槐绿茶饮 明目

  原料:菊花3克、槐花3克、绿茶3克。

  用法:将以上3味药物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5分钟,每日可当茶水饮用数次。

  功效:平肝潜阳,清热明目。

  4.蜂房玄参汤 治牙龈流脓

  原料:玄参9克、蜂房9克、骨碎补9克。

  用法:将以上3味药物用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治疗牙龈脓肿,流脓。

  上火怎么办

  生活规律多吃蔬菜水果

  专家认为,上火的话,第一我们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习惯,还要按时定量的吃饭,不要为了赶时间就不吃饭,这不要因为美食就暴饮暴食。同时,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也要有节制,必须要有合理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以防过度疲劳,身体抵抗力下降。

  其次,多吃“清火”食物

  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 b 、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

  在“上火”期间,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烟和熬夜,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多喝水,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火”药物。如果“上火”症状比较明显,一周以上还没有好转,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专家特别提醒市民,不要自己随意服用一些“清火”药物,因为有可能服用过度而适得其反。

  当然,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

  情绪焦躁的话也是会“火上浇油”的,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保持舒畅的心情,这样才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

  另外,如果出现口腔溃疡,病情比较严重且一周以上不见好转的,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因为口腔溃疡并不一定是由于“火气大”的缘故,可能是口腔溃疡病原被病毒感染,也可能和激素以及遗传有关。口腔溃疡也被认为是身体变弱的信号,所以出现口腔溃疡时,患者若同时感到身体疲乏,就应检查自己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够,并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猜您感兴趣:

1.上班族如何预防久坐

2.上班族吃什么好

3.女人容易上火什么原因

4.上班族如何预防电脑辐射

5.小满时节应该预防哪5种疾病

    33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