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经典台词大全
《一九四二》是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主要讲述了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发生的事件。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电影《一九四二》中的经典台词,欢迎大家欣赏!
电影《一九四二》经典台词大全
1、一条命,值两块饼干。
2、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3、蚂蚱,主要是因为蚂蚱。
4、你给我饼干,我跟你睡。
5、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6、一人三升小米,跟龟孙干了。
7、我是吃的被撑的弯不下腰了。
8、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
9、什么都没有了,再走就喝西北风了。
10、饿死人的年头很多,你问的是哪一年?.
11、做生意的还是要比当官的有良心的多啊。
12、如果有百姓向西迁徙,也是为了躲避战争。
13、那时候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
14、早死早托生,来生千万别再托生到这个地方。
15、日本人真是太恶毒了, 他们居然给灾民发粮食。
16、我虽说是个商人,但是比起那些政府官员还是有良心的。
17、死亡人数,政府统计一千六百二十人。实际呢三百万人。
18、是不是世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主的旨意? 灾难不是主的旨意,是恶魔的诅咒!
19、这儿的人,善良的人,为什么要让他们受到战争、饥荒的折磨,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
20、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
21、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顾全大局在危险苦难时刻,国家、民族、领袖、主义,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电影《一九四二》剧情简介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电影《一九四二》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这部电影的意义主要有四点:第一,它具有启蒙价值,是鲁迅精神的银幕传达。第二,它有这对个体感性生命生存权的尊重和悲悯,而文明的进程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它塑造了集体意识,打造了公共记忆。第四,它的题材具有超越性,不是简单的战争片、抗日题材等能概括的。
电影的改编很好地将故事性与纪实性合二为一,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在表现形式上,导演冯小刚有效地利用了过往电影的成功元素,如自然灾害后的人性重建和白热化的战争场面,以及少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
反面评价
《一九四二》是讲“人相食”的残酷故事,但是导演冯小刚却把一个复杂的故事给简单化。这部电影暴露了很大的空洞,像戛然而止的神父和信仰线索,多少有种无法继续探讨的负气感。在最基本的反应灾民面貌上,《一九四二》也不是太让人信服。至少在演员表演以及人物塑造上,冯小刚根本没有表现出准备18年的实力,也无法让人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情绪。这部电影罗列了一堆事情,却没能真正总结推论,而是草草而止。
《一九四二》戏里戏外对逃荒饥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潜台词,都隐含着一种将精英与大众对立,让精英成为大众救星的文化立场;然而,这种意识形态既偏颇且危险。影片的另一重道德困境在于该片的主创者对于史料的选择性运用。有人参研史料,认为蒋介石远非影片塑造的那么清白无辜,而河南省长李培基与军事长官蒋鼎文在这一事件中的是非功过却与影片中的表现刚好相反,更有人举证所谓“河南民众靠日军放粮获救,进而协助日本人对抗中国军队”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