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相传桓景是东汉时汝南县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重阳节是纪念“桓景”的节日。桓景出自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是中国传统习俗重阳节里面的关键人物。相传东汉时期的豫州汝南,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去除了瘟魔,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今天。
重阳节一般搞什么活动?
1、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至于等到的地方,没有特别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不过,重阳节的拜祭,是出于作物收成后,祭谢祖先恩德,并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气氛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有“行人欲断魂”般的哀伤。
3、敬老
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正式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4、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5、赏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北京人还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6、佩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7、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不过古人并不光是赏菊,还会用菊花泡酒畅饮。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8、吃重阳糕
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放纸鸢
放纸鸢在古代是一项非常盛行的民俗活动,古人认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到高空,可以除晦气,而重阳节放纸鸢也相沿成俗。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登高
重阳节,也叫作登高节,由此可见登高远眺活动是重阳节必须进行的活动。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外出登山,一来锻炼身体,以景养情;二来过一个真正意义的重阳节。
2、放风筝
重阳节结伴放风筝也是传统习俗之一。重阳节时期,因为气候适宜放风筝可以轻松乘风而上,而且重阳节放风筝也有“放晦气”的说法,可以把自己的霉运放远。
3、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被称为“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必须吃的传统美食。因为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一些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重阳糕”,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故事传说
重阳节与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也会被附上一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起源”。该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话故事的影响,一些地方的人们认为重阳是个凶的日子,于是为了镇压凶气、战胜凶气,重阳节的的主要仪式活动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属于附加活动。
民间演化版本: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桓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将瘟魔刺死,瘟疫消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附会的荒谬传说而已。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上“传说”作为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建构替入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