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2022年中秋节起源及习俗大全

淑燕分享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赏明月,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一起来看看2022年中秋节起源及习俗大全,欢迎查阅!

中秋节起源及习俗

中秋节起源介绍

中秋之时,正值农业丰收季节。收新谷、酬神农、庆丰收、祭土地、敬神明,也是中秋的一大特色。

远古人民感谢土地赐给人们衣食,所以每逢中秋,农民将稻谷堆成圆圆的谷堆上面用烧过的稻草灰写上“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话,祈盼来年丰收。

有的地方中午祭神祭祖,晚上过中秋。台湾有的地方傍晚以牛、羊、猪三牲以及润饼,祭谢土地神。有的地方还祭潮神和观潮水,以求航运平安。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底店镇偏远地区老住户的家里,家家的房屋侧墙上都设有土地神的神位,神位面对着家里的大门,当地人把土地神也叫“土地爷”。每逢重要的节日这里都有一种祭拜土地神的遗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为了拜谢土地神的庇护,在土地神位前摆上桌案,桌上放着苹果和月饼等贡品,由家里的男主人烧香祭拜土地爷,拜土地爷有男拜女不拜的习俗,这种活动被称为“秋报”。

中秋节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什么是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相传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月饼寓意团圆,应该是明朝开始的。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最初的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最传统的月饼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演变成现在每年一度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月饼在我国早就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的节日传说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期几乎与春节同样重要。中秋节有很多传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几个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人间民不聊生。这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年轻人出现了,他登上昆仑山的顶峰,张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个太阳,大地于是变得凉爽,草木开始生长,牲畜也开始繁衍,百姓们不再饱受炎热之苦。后羿为百姓立了大功劳,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心术不正的人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遇见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为感激后羿为百姓作出的贡献,赐给后羿两颗药丸,并告诉他服用以后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愿独自成仙,便将王母所赐仙药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药放进了百宝箱,岂料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众打猎时,称病在家,持剑闯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誓死不给,危急之下拿出仙药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变得极其轻盈,慢慢地飘向了天空。后羿预感到嫦娥有危险,于是在打猎途中匆匆赶回家。赶到的时候,嫦娥已经飘出了窗口,后羿只来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睁睁地看着嫦娥飞向空中,飞离了他和故土,飞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刚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后羿都遥遥望着月亮,回忆与嫦娥生活的点点滴滴。百姓们为嫦娥保护仙药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摆上瓜果遥拜嫦娥,渐渐形成过中秋节的习俗。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拥立为王。当上了王的后羿开始花天酒地,任意杀戮,不顾人民死活,还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药,想长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长生以后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药,飞上了月宫。人们感念嫦娥之恩,就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设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个版本,是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成为英雄之后,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赐的要成为长生不老仙人的仙药。嫦娥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门打猎的时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药,飞到了天上,变成一只癞蛤蟆,终日在月宫捣药。

三种传说以第一种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

二是吴刚的故事。相传月宫中除了嫦娥,还有一个男人的影子,此人名叫吴刚。吴刚不学无术却妄想成仙,天帝便罚他去砍月宫的桂树,许诺他什么时候将桂树砍倒,什么时候就能成仙。月宫中的桂树高达五百丈,每砍一斧,裂口都可以自行愈合。吴刚日复一日在月宫砍树,成仙的日子却遥遥无期。

三是玉兔的传说。相传有三位神仙下凡,装成三个快要饿死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乞讨食物,狐狸和猴子都给了老人们食物,只有兔子什么也没有,为了让三个老人有一口吃的,兔子毅然跃入火中,将自己烧熟,给三位老人充饥。三位神仙大受感动,便把兔子送到月宫,一边陪伴嫦娥,一边捣制长生不老药,民间将月宫中的这只兔子称为“玉兔”。在《西游记》中,还有一段作者编撰的玉兔因不甘寂寞私自下凡掳掠唐僧,最终被嫦娥仙子带回天庭责罚的故事。

四是月饼的传说。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拜月的必备食品。话说唐高祖时期,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回朝。将军凯旋当日正好是八月十五,百姓们欢迎战士归来的同时也在进行中秋节的庆祝。吐蕃商人为表示友好,向唐高祖献月饼祝捷,高祖将月饼分给了他的臣子,和众大臣分享胜利的喜悦。此后,吃月饼成为中秋节的风俗,月饼有了庆祝和分享之意。但还有一种民间传说是,中秋吃月饼的风俗起于元末,朱元璋率人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用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饼中,传递起义的信息。后来,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成了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从此流传开来。

2022年中秋节起源及习俗大全相关文章

2022同一个中秋节节日不同的民俗

中秋节的习俗及来历

中秋节吃月饼起源及发展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2022中秋节猜灯谜的由来与寓意

中秋节的来源及习俗

中秋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大全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112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