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元旦>

2023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_2023元旦手抄报简单漂亮

傅维分享

元旦,公历的新年,虽然没有春节那么浓重,但是我们还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关于元旦的手抄报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元旦手抄报文字内容

中国元旦的来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作文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我们要举办“元旦画展”和“元旦联欢会”了。我的心里可高兴了!

一周前,班主任就告诉了我们这个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元旦也是相当重要的节日了,在中国都会写到欢度元旦,元旦快乐的字样。好消息,同学们积极准备节目,利用课余时间加紧排练,虽然时间有限,但我们仍然在短时间里让节目新鲜出炉了!

下午一到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装饰教室,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彩带和气球。班长在黑板上写了“欢庆元旦”四个大字,几位女生又在大字的旁边装饰一些彩带和气球,顿时,严肃的黑板变得活泼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老师的帮助下,灯管,门头也被装饰得焕然一新。

两点整,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秩序地参观画展,同学们都被精彩的画展吸引住了,特别是高年级办的手抄报,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同学们忍不住啧啧称赞。之后,以班级为单位的元旦联欢会正式开始了。主持人有三位,分别是小茹,小典和小然。只见她们大大方方地登台,熟练而又流利的主持节目,看来她们在下面可没少下功夫。我们班的节目有很多:如舞蹈、歌曲、小品、魔术等。我觉得最精彩的要数小硕和小然和跳的“鬼步舞”了。他们开始是用滑步上场的,随后,在动感的音乐节奏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踢腿,时而抬脚,同学们不时为他们的精彩表现而鼓掌。当学校领导来检查时,也对他们的舞蹈大加赞赏,校长还向小然伸出大拇指呢!

除此以外,我还喜欢谁谁表演的“反义词",他们的语言和动作都特别搞笑,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今年的元旦很快乐,我会永远记住这快乐的时刻!

颇具特色的中国元旦饮食习俗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有此俗。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佞之气。

屠苏酒。其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可以说对身体有利无害。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希望未来的一年都没有病痛。

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类似今天的饺子。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

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元旦发展史

元旦,也被称为“新年”或“新历年”,是指公历的1月1日。但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

元旦是很多国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元旦均为法定假日;中国大陆及台湾均作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习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种方式互相祝福,贺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汉语“元旦”涵义:“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时间,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民国以前,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历,中国各个朝代对“元旦”说法不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夏历1月1日)

商代为十二月初一(12月1日)

周代为十一月初一(11月1日)

秦王朝时期为十月初一(10月1日)(参见农历#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

汉朝汉武帝太初元年时,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__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宋〕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0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