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
说起风俗,你们知道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的吗?小伙伴们可有了解过?不妨一起来关注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希望您能喜欢!
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
1、寒食节饮食习俗
寒食节饮食的东西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粳饭等;寒食节的供:面燕、蛇盘兔、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这些大多用来祭食盘兔,寓意盼望国家富强。
2、寒食节插柳习俗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来是怀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流传民间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樯”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古谚语说:“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俗话说:”又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哪,就活到哪里。
插柳有三种含义:一表惜别,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表挽留,在李白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表祝愿,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以此来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3、寒食节踏青郊游习俗
寒食节也叫踏春,这始于唐宋。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了踏青的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们结伴到郊外去踏青。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晋书》记载,每逢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最为盛行。
4、寒食节荡秋千习俗
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戏项目。据史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祖先们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果实。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抓住藤蔓来回摆动,上树或者跨越沟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
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它有很古老的叫法,叫千秋,后来为了避忌,改名秋千。古代的秋千是在清明、寒食后才有的,而且仅仅是宫廷贵族们的男女游戏使用的。
5、寒食节吟诗习俗
在寒食节时候,文人墨客们或者思念亲人,或者是借景抒情,感慨良多,灵感顿生,或诗兴大发等。据《全唐诗》记载里有唐玄宗、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们来创作关于寒食节的诗词,都丰富了文人的生活娱乐。
6、寒食节春天卫生习俗
这得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讲,由于春节期间大都的人们吃了不少的大鱼大肉,所以应该要好好的清理一下肠胃。这样不仅可以健康,还可以让自己的头脑清醒。在寒食节这天人们大都出去采集野菜,这不仅锻炼身体,还能调养自己的精神上生活问题。
在春季时候人们容易肝肺上火,失调,所以要缅怀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悲克怒的作用,对肝肺的调理有好处。
7、寒食节蹴球习俗
蹴球盛行于唐,据史书记载《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这就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蹴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到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皇帝们都重视蹴球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
8、寒食节祭拜扫墓习俗
寒食节祭拜扫墓在南北朝到唐前期被视为“野祭”。人们每家每户都会到自己的祖坟上,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上滚下来,用柳枝或者起个疙瘩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为沾上先祖的德泽。
介子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一、重耳流亡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胁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杀重耳。从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时已经43岁,按理说,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没有指望能东山再起,再当国君了。
所以,追随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几个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汤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过,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还要躲避追杀,一行人狼狈不堪。
有一次,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粮食。重耳饥饿难耐,眼看就要晕死过去。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承诺有朝一日辉煌腾达时,一定好好报答重耳。
三、宁落一群,不落一人
重耳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当上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追随他四处流亡的功臣们大加封赏。连偷粮食的头须都有份儿。却独独忘掉了有肉汤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邻居解张愤愤不公,赋诗一首挂在城门上。诗中说: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看了诗,很是懊悔惭愧。召见介子推,想要赏赐金银珠宝。可是,介子推羞于如此接受奖赏。带着老母,不辞而别,登上绵山,隐居起来。
四、介子推之死
晋文公亲自率众人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山深树密、重峦叠嶂,无处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死不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二人出山。
后来,有人在一棵干枯的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体。介子推后背堵着柳树树洞,树洞中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书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五、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表达思念和歉意,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同时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举国上下,寒食禁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谓之"改火"。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能开火做饭,吃一些蒸饼、饭团、鸭蛋等事先准备好的冷食。
2023年寒食节可以修坟吗
主要以地方的习俗为准,因为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叫寒食节
“清明”与“寒食”最初是分开的。寒食节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饭,所以叫“寒食”,又称为“冷节”、“禁烟节”。古人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一般是在清明前一天或者两天,这一天要禁烟火,吃冷饭。那么清明前一天为什么是寒食节,有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骊姬之乱“,使得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在国外流浪,重耳在流浪期间,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重耳身边有个随从名字叫介之推,他对重耳一直不离不弃,忠心耿耿。有一天,他们在山里迷路,好几天都没有吃饭,重耳饿得走不动了,人也非常地绝望。介之推看到了,非常心痛,救主心切的他忍着钻心疼痛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并且烤熟之后给了重耳吃。重耳把肉都吃光了,后来问他:“肉是从哪里来的?”介之推给重耳看了血淋淋的腿,重耳感动地热泪盈眶,并且说将来要报答他。介之推表示不求报答,只要永远记住一片诚心即可,并且希望重耳如果日后做了晋国国君,能成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国君。
重耳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后,终于重返晋国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文公。重耳当了国君之后,对介之推“割肉救主”的恩情,逐渐就淡忘了,他封赏了跟随他流亡的官员,唯独把介之推给落下了。后来在别人提醒之下,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之推,都被拒绝了。晋文公重耳感到非常愧疚,决定亲自去请,但是介之推对重耳感到很失望,早就躲到山里不想见他。重耳听信谗言,放火烧山想逼迫介之推现身,没想到介之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想再见重耳。介之推临死前留下遗言,他希望“重耳能成为一代清正廉明的君王,祝愿朝政能够清明再清明”。重耳万分悲痛,每年到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晋国都要禁烟火,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自那以后,人们为纪念忠良,在寒食节扫墓、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传遍了中国。因为“清明”和“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后人就将寒食与清明合在了一起。也有些地方,将寒食分为“大寒食”和“小寒食”,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大寒食,而在清明节这一天叫做小寒食。但在绝大部分地区,现在已经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统称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