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各地清明节的习俗有何不同

泽慧分享

我国的地域是很广的,有不同的省份,由南至北有很多不同的气候特点,地方民俗也有不同,所以在过节上面往往大同小异,其中的区别还是有的。那么,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有何不同呢?

各地清明节的习俗有何不同

海南清明节的习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清明节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山西清明节的习俗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河曲县清明节以黍米磿面作饼,称为“摊黄儿”。寿阳县清明节,男女儿童皆剪彩纸成串戴在头上,据说这是古代“彩胜”的遗风。翼城县民预煮黑面凉粉,于清明节切薄片,淋上汤汁来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成为瞎子。平陆县儿童清明节头上以麦系发,祈求长寿。

台湾清明节的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传说一:这第一种说法距离我们比较远了,那就是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说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劳苦功高,治理蜀汉有功,深得百姓的爱戴。但是诸葛亮一生勤俭,在生前立下遗嘱,死后不能铺张浪费,薄棺微葬,于是朝廷就没有给他修盖祠堂庙宇。可是,在寒食节的三天里,许多老百姓都自发的在田间地头摆上贡品,前来祭拜故去的诸葛孔明。这件事被朝廷知道了,感觉对诸葛亮的后事安排的不妥,于是就正式将诸葛亮牌位移入刘备的庙宇里,并另行给诸葛亮修了一座庙供奉他。但是,这个时候寒食节野祭的风俗已经形成了,并逐渐演变成人们祭奠打扫自己先人的坟墓。

传说二:第二个传说就是在春秋时期,它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位人物——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和臣子流亡路途上,重耳又累又饿晕倒在路上。臣子们身上都没吃的,万般无奈时有个臣子,名叫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知觉。

而后,重耳回到晋国,史称晋文公。当即奖赏当年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们。但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伤心欲绝,退隐山林。

晋文公知晓后,后悔莫及,亲自带人去山林请介子推,然而却不知介子推去向。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火烧山林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弄巧成拙反而烧死了他。

介子推临终留下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清明节。

每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号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为什么是阳历

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的。斗柄从“寅位”开始,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就是清明节气。

“乙位”也就是太阳黄经达到15度,刚好这一时间就在每年农历的4月5日前后。人们为了方便记忆,于是就直接将清明节的时间记录为4月4日-4月6日。

而按照“平均时间法”来推算,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被划分为24份,一份15度。也就是说,从冬至日算起,清明节气会出现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而按照这个方法来推算,清明节还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于是人们就直接记住清明节为公历的4月4日、4月5日或者4月6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人民十分看重的节日,在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有扫墓祭祖和踏青。人们会在这天带上贡品回乡扫墓祭祖,以表示对已逝之人的追思。

清明节气候特点

清明是指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

    182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