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
清明节每个地方都有各地的地方习俗,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气的饮食习俗
时食:菠萝、马兰头、甜酒酿、螺蛳、艾草、艾草茶、青团
清明节的前两天是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介子推重义轻利,宁可被烧死也不接受晋文公重耳封赐。唐人最重视寒食节,故留下寒食诗词众多,诸多风俗皆可从唐诗中了解。寒食节风俗首先是要禁火,所以必定要预制熟食,例如熬好的麦粥、糯米粥、糕团等。寒食禁火,而到清明则复又生新火。古时生火不易,主要还是靠钻木取火,四季所用的木材也有别,春季则多使用榆木,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就是这个意思。从寒食节开始还有荡秋千、拔河一类娱乐活动,活动往往持续到清明,清明是古代除了冬至外最重要的节日,久而久之二节合一,寒食节不再。
又,清明左右,桐树逐渐开花,所以此节气中有“桐始华”侯应。
时令水果:菠萝
菠萝又名凤梨,两者所指其实是同一物种。只不过常见的栽培品种倒也不少,其中硕壮者如卡因品系,古老经典者如皇后品系,果汁丰足者如西班牙品系,大小、色泽、口感、成熟时期俱有各色区别,所以免不了被做些名号上的文章。这一水果原产南美,明清年间传入国内,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
虽然看起来粗犷、硬朗、多刺,内核果肉却分外酸甜多汁,芳香气味也颇为讨人喜欢。鲜食前多以盐水浸泡去除色涩味,也能够降低因其中所含蛋白酶而导致的身体过敏。此外,榨汁、罐头、水果干都能一定程度还原它的美好风味,入菜作为烹食肉类和米饭的辅料也是宜人选择。不过菠萝性热不宜多食,尤其易上火者要尤其注意。
时令蔬菜:马兰头
食马兰头历史久远,明朝五言古风赞马兰头“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比喻此物鲜美直可敌肉。袁枚《随园食单》中记:“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马兰头也是野菜的一种,有青梗红梗两种,叶片有细绒毛叶缘有粗梳齿,春秋二季皆有,但春季新发的马兰头碧绿脆嫩最为可人。
好多酒家饭店的凉菜便是马兰头香干,将马兰头在沸水中烫过后于冷水中浸凉,再和香干一同剁碎拌匀,就是一道清新的前菜。
时令良品:酒酿
古人相信清明时分水轻清上行,此时水质最好,宜多储之。此时的水尤适合做甜酒酿,以糯米浸水约一天取出,淘净后蒸熟放凉,然后放在钵中加入酒曲盖严实,若气温适合快则一周不到即可得到甜酒酿,色白而细腻,加入玫瑰腌制的糖味道极芬芳。长江流域食酒酿很普遍,醪糟、酒糟亦都是此物。
若用酒糟发酵过的面来制饼皮,内陷是玫瑰糖、果仁加上好的板油,也是清明左右最热闹的小吃酒酿饼,小摊现烤现卖,人头攒动。
酒酿小园子,即用酒酿兑水烧开,加入水磨糯米粉制成的小汤圆,这种小汤圆多无馅,煮熟后加入桂花糖、溏心鸡蛋香甜可口。
时令水产:螺蛳
过去到了清明夜,江南人家有有食螺蛳之风,说是可以明目。螺蛳又名蜗赢,外形似蜗牛,有一个右旋的壳,生长于湖泊、河沟、水田里。《本草纲目》云: “汁主明目,下水”。清明往后螺蛳会产子,螺肉淡而无味,故清明时的螺肉最是甘美,故有“清明螺,肥如鹅”之说。
螺蛳此物,吃法到现在倒是变化不大。袁枚《随园食单》说:“ 螺蛳制与蚬同,惟子多则不可食。徽州人晒干,卖者名青螺。可以作羹。闽中有香螺,小而鲜,糟食最佳。”买来螺蛳总是要水养几日去泥沙,或酱爆或酒糟,擅食者几不用牙签,手指头捏住螺壳一吸美味自然落入口中。
时令食材:艾草
艾草,又名苦艾,被称为百草之王,生命力强健,在路边荒野都有其踪迹,经过一个冬天,到清明时分,差不多就可以收割第一茬的艾草了。艾草和中国文化联系极多,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着浓烈的药香气,中国传统医学便将艾草用于针灸术的“灸”,更常见的做法是艾草泡水用于洗浴和熏蒸,到了端午节人们还会把艾草挂在门上驱虫辟邪,而在食物中也是大量运用,例如艾草茶、艾草粥、青团。
艾草加工:艾草茶
艾草茶又叫艾叶茶,将收来的艾草嫩叶简单地晒干便可以泡水喝,如果要保持艾草的绿色,则需要通过蒸汽杀青和后期的干燥揉捻处理,制作过程类似茶叶。艾叶茶是相当好的保健饮料,抗菌护肝,增强人的抵抗力,有特别的香气,但在中国喝的人并不多,而在日本却依然盛行。
艾草加工:青团
青团是江浙一带说法,广东客家人则称为艾糍,根据地域不同还有清明果、青果子一类名称,但其所指的食物几乎是一样的,用植物染绿的糯米粉包馅的糕团。追溯历史,青团大概也是为寒食节而生的一种时令甜点。
用艾草晒干磨粉和糯米粉加水混合,或者艾草煮烂后的汁水和糯米粉调和,都可以得到鲜绿的粉团,可以做成甜、咸不同口味,但主要是以豆沙为馅,包成幼儿拳头般大小,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软糯香甜。除了使用艾草,也有用雀麦草、鼠曲草来作为绿色的天然颜料,制作方法相同。更考究一点的,也有用木制模具把青团做成一定的形状,多是圆形带花纹,很漂亮。
清明节气的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5、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习俗的传承
到了宋代以后,清明节俗基本上是沿袭了唐代。清明扫墓,宋代亦同前朝,《东京梦华录》记载:“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提起扫墓,不能不想起宋代词坛擅长慢词长调的大词人柳永。柳永以填词闻名遐迩,一代风流。但是,在当时理学礼教兴起之时,他的生活方式为时论所谤讪,一生郁郁不得志。相传他死后,家无余财,身后萧条,靠昔日倾慕他才名的妓女们集资营葬,草草料理后事。死后当然也不会有亲属来祭奠。每年清明,群妓相约携酒菜、食物赴其坟地祭扫,识与不识者均奔集其坟地,相沿成习。乡民们称之为清明“吊柳七”或“吊柳会”。
清明的娱乐活动如击球、蹴鞠、秋千、斗鸡等在宋代均十分流行。《宋史·礼志》记载宋孝宗于兴隆初年常召诸将于殿前击球。宋太宗还规定每年三月“令鞠大明殿”。辽、金、元统治者在举行释天典礼时也要举行击球比赛。寒食清明打秋千,在宋代更为普及。如王禹偁《清明》诗:“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田况《寒食》诗:“临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此类诗文不胜枚举。
明清时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大江南北,风俗变化各地有异有同。值得重视的是清明踏青风俗中渗入了大量的娱乐活动。“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支素、骠骑、飞钱、抛拔、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筋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外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踵承应。又有买卖赶趁,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往往成市”。蔡云《吴歈》有诗云:
纷纷神役与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
却爱巡风小儿女,绣衣华帽骋骅骝。
此诗所描述的就是清明时节山塘庙会的风俗。
迄今为止,清明节仍然是中国民间十分重要的节日。不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迷信风俗已被逐渐淘汰。至于插柳于门,或男女簪柳戴柳的风俗已极少见,不过农村的儿童们还往往于此日折下几枝嫩绿的枝条,拧下皮筒做支音色颇佳的柳笛玩耍。而城市的居民往往在清明节前后,扶老携幼到郊外春游踏青,领略大自然旖旎的风光。当然扫墓风俗依然存在,农村尚有不少清明祭祖坟的遗俗。但更多的是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们的业绩,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