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立秋养生小常识有哪些你知道吗?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一起来看看立秋养生小常识,欢迎查阅!
立秋养生小常识
立秋起居
起居调养:早总早起,防寒保暖。
立秋时节,人们可以感觉到秋高气爽,此时人体阳消阴长,为此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避免阳气收敛过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对预防脑血栓等疾病有一定的意义。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气温还较高,到了晚上却有较明显的下降。因此,要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同时,昼夜温差大,人体免疫力承受着极大的考验。如果还像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吹风扇,或是在比较凉的夜间睡凉席,都可能导致肢体局部酸疼、腹泻、感冒等,而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凉而复发。人们都知道天气太热时容易中暑,而这样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容易对肝脏、心脏以及脾胃造成伤害,使人们中“阴暑”,患者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面肌瘫痪等症状。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建议尽量少用空调,也不宜对着门窗睡觉,避免受到冷风侵袭。睡觉时,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早晚清凉时尽量打开窗户,以交换室内外的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另一方面,立秋之后气温开始慢慢下降,一些怕冷的人士很快就穿上厚厚的衣服。其实,’这样做反而会“捂”出火来。在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的说法,适当“秋冻”,有利于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从而使肌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以保证肌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对冬季常见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因此,在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时别忙着加衣,特别是青壮年,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立秋时节,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适当“秋冻”可以增强孩子的抗寒抗病能力。
饮食调理:宜祛暑滋阴,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另外,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
立秋后养生知识
雨水多 惹人乐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谚语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是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盲目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谚语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因此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得出的结论。
人们喜欢秋雨,因此有“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之说。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就下降一些,即“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民间认为标志着“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其后果为“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了秋 把扇丢
立秋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时期,因此,秋季养生非常受人们重视。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把扇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天凉时,还应注意“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并应“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秋不凉 籽不黄
古代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春节。因为谚语有“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之说,即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但还些地区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之说,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即“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此外,在立秋节气中,提醒人们关注农事的谚语还有“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这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养生饮食上这节气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类的汤,因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有效补充体内的蛋白质不足,满足机体代谢,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胆固醇,没有吃肉制品的后顾之忧,且还可降低人体的胆固醇。此外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合此节气之用。宜食的豆类粥品有红豆、绿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还有一些如小麦粥、黑米粥、莲子粥等都是对此节气养生十分有益的。
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而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需要提醒的是,秋季虽然是进补的季节,但也不能盲目进补,要视自己的身体需求而定。普通人从日常饮食中即可得到足够的营养,不用补。
立秋养生保健小常识
1、立秋养生要少辛增酸
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鳖肉、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橄榄等。当然,这只是对正常人及血虚、阴虚体质的人而言。
要“少辛增酸”。少吃辛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2、立秋养生要运动锻炼
秋天宜练减肥功:尽管一年四季皆可减肥,但还是以秋天减肥效果最好。秋天,脂肪细胞开始逐渐积聚,以防止热量扩散,如果这时不加以抑制,人体就开始趋于肥胖,这时也正是我们减肥的最好时节。
秋天宜登高爬山:秋高气爽,山巅之间披红挂绿,景色十分宜人。与亲朋为伴,登山畅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朝朝夕夕、月月年年的登楼梯,正是防止衰老的一种重要的运动方式。
3、立秋养生要调理脾胃
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4、立秋养生要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
易霉变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果时间较长,在没有确认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
立秋养生小常识相关文章:
★ 立秋养生保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