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

腊八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柳琪分享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因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故名腊八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腊八节有什么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腊八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1、祭祀

腊八节最早就是为祭祀而产生的节日,不过现代社会祭祀留存的地方已经很少了。虽然正儿八经的祭祀现在是一件很遥不可及的事,但在这个日子缅怀一下逝去的人还是可以的。

2、吃腊八粥

腊八节最为风靡的习惯是喝腊八粥。

腊八粥顾名思义是用8种材料熬制的粥,不过根据地域不同,原料上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大米、糯米、花生、红枣和莲子是必不可少的。

3、吃腊八面

北方很多地区有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面的做法和臊子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因为在腊八节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4、泡腊八蒜

在腊八节这一天,选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容器密封。腌制好的腊八蒜酸香辣结合,风味独特。

5、制腊八豆腐

安徽省黟县地区在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

6、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7、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传说

腊八节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传说二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传说三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节传说四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传说五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怎么过

腊八节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农村人视喇叭为过年的前奏。从腊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花生、瓜子、腌肉,置办年货。民间有吃罢腊八粥,就把年来过的说法。

腊八日子不用拣,大吉大利福寿绵。在农村,腊八也是个传统的黄道吉日。这一天,农村人除了要喝腊八粥,还常常进行定亲、娶媳、嫁女之类的腊八婚。

古时腊八的习俗除祭神祀祖外,还有傩。傩是江西特有的文化,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史料记载,表演者头戴面具装成金刚、历史、方相等持刀执钺,众人击鼓呼号,以驱逐厉鬼、疫病,也叫腊鼓驱疫,传说能保小孩平安健康。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腊八这天,农村人忌吃菜,如果这天吃了菜,庄稼地里就会生杂草。

腊八节在西宁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盐、姜、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苏人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甜的腊八粥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咸粥一般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16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