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历史由来
人们喜欢端午,因为端午不仅有吃的,还有各种活动,阴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之一。这天可以吃到很多美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
据《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在古代汉语之中,端午节的端,有开头初始的含义,而端午也被称为初五。据《说文解字》记载,端为初之意。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端午节始于天象崇拜。是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的结果。而端午节这一名称并不是唯一。还被称为龙舟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屈原日,端礼节等。自唐代之后,端午二字便成功取代五月初五,成为主流的称呼。据历史考证,端午节始于纪念屈原之日,同时,也为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端午节的含义
含义一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含义二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义
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2、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开头、初始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如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端午节有哪些禁忌
1、忌吃娘家粽子
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出嫁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否则,就会倒大霉。有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2、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祟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