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禁忌
端午节其实覆盖了多种文化,有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有哪些禁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有哪些禁忌
忌五毒
五毒是指蛇、蝎子、蜥蜴、蛤蟆和蜈蚣。端午节这一天要在屋子里贴五毒的图片和剪纸,用针扎在上面,代表把杀了,不能再继续作恶。还有的地方会把衣服上绣上五毒,还有的地方会把五毒的饰品戴在手腕上。忌五毒主要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预防害虫和疾病。
忌游泳
有一些地方在端午节是忌游泳的,尤其是那些曾经有人淹死过的地方。有的地方的习俗认为端午节这天,很多溺死鬼都会回到阳间找替身,所以要把粽子丢到水里,与他们分享,让他们不要找上自己。
忌丢失儿童的香包
在一些地方,端午这一天,小孩子会佩戴香包来辟邪。端午节过后,必须要把小孩子带的香包烧掉,代表把晦气清除。如果把佩戴的香包丢失了。小孩子这一年都有可能不消停。
忌吃娘家的粽子
已经出嫁的闺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更不能吃娘家做的粽子,如果吃了就会倒大霉。俗话说“吃了娘家端午粽,一个家人都不剩”。
忌恶日
五月在风水习俗中称为“恶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为“重五”,是恶上加恶,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节这天有“躲午”的习俗,没有满周岁的小孩必须送到外婆家驱凶避祸。
端午节的由来
我们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加入纪念多位中国历史人物的内容。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在每一个地区的说法都是有所不同的。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食粽子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放在锅中煮熟。以前在读书的人吃包裹着枣的粽子,叫“枣粽”与“早中”谐音,意味着早中状元。赛龙舟:讲贤臣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着去拯救,追赶到洞庭湖时没有了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借划龙舟来驱开散江里的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赛龙舟也就成了一种端午的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驱瘟的,香囊中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用丝布包裹着,也有着驱逐五虫的作用。
国外端午节的美食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
日本:娘惹粽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新加坡: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端午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释义: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节,代表着人们对中国华夏民族几千年祖国传统文化的追怀,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大蒜、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的习俗,也是人们品味生活,热爱生命,发展文明,抑恶扬善的不懈追求。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五毒月,天气炎热,瘟疫流行,人易生病,需要驱毒避邪,夫妇要克制夫妻房事生活,以保持身体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个节日里,一般成年人喝雄黄酒、菖蒲酒,小孩佩戴香荷包,采草药,所以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应当继续发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