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怎么来的2023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每一年端午节都是非常热闹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2023,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目录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中国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还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粽子的习惯。
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说法都称为“躲五”。传说古代的时候,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此日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谁也不敢抚养。齐国的田文“五日子”,父亲几次要害死他,多亏母亲保护,他才幸免于难。但父亲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他必须到外祖母亲去“躲五”。田文长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也毋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节。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中国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有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日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老外怎么过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佳节,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端午节习俗也逐渐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多亚洲国家也和我们一样,要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一些西方国家则热情拥抱了端午节最刺激的活动———“赛龙舟”。眼看端午节就要来到,如果你刚好有出境旅游的打算,不要担心会错过端午的节日气氛,因为你会遇见浓情中国味!当然还有的国家这个时段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习俗,比如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就很有特色,据说其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1、新加坡赛龙舟犹如嘉年华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
新加坡每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在勿洛蓄水池举行,从市区到勿洛蓄水池,搭出租只需20分钟。现代版的龙舟赛,已演变成一项犹如嘉年华般的快乐竞技活动,不过沿袭至今的庄重赛前仪式却能让你将这快乐与历史联系起来:在每场比赛前,队长都会以水沐浴船头龙首,以祈求平安得胜。
如果错过了龙舟赛,那就前往流经中央商业区外的加冷河吧,因为每逢周末,各家龙舟俱乐部会就在此进行训练,或作赛前最后冲刺。当然,如果你想下水和众团员一起练习,他们也是相当欢迎哦!
2、日本端午节成“男孩节”
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由于日语发音的谐音缘故,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为了让男孩们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事业有成,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盔甲和战帽,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在古代日本,五月被称为“斋月”,是插秧迎接田神的忌月。五月五日这一天,成年男人要全部下田耕作,女人则闭关家中“斋居”。日本这个固有的农事生产祭祀习俗,与中国传入的端午节习俗相复合,成为固定的节日。
3、越南吃粽子求五谷丰登
越南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过端午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驱虫。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
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许多集市上有此药专卖摊。
4、韩国江陵端午祭有特色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通常要持续20多天,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由于时间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因此被称为端午祭。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极具特色。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
5、德国龙舟节嗨翻天
端午赛龙舟在德国落地生根已经有20多年。法兰克福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在美茵河上举行。德国朋友表示,龙舟赛在德国流传很广,参加法兰克福龙舟节的队伍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观众。虽然我们没能全部符合中国习惯,但中国传统的赛龙舟是这个活动的样本。”
每到龙舟节,美茵河畔就会聚集很多专门来观看比赛的市民,而选手们奇装异服的打扮也透露出参与比赛的愉快心情。据说,现场广播里会不断复述屈原投江、渔夫划舟抢救和击鼓赶鱼的故事,比赛的时候还会播放中国民乐“将军令”,铿锵节奏将参赛者与观众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介绍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习俗有哪些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当地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插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
拉露水
端午节这天,在胶东一带,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给孩子擦脸,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杂病。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端午节的活动有哪些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