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艺洁分享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因为其重要性,所以这一天的习俗也是比较多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初一的风俗有哪些,欢迎阅读!

春节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习俗一:开门爆竹

“爆竹声声辞旧岁”说的就是春节期间的一个习俗——放鞭炮!而在新年来临之际,家家户户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打开自家的大门,然后燃放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除旧迎新。

至于这个开门爆竹在民间也是有说法的,俗称为“开门炮”,按照传统就是在凌晨一过,天还是刚蒙蒙亮的时刻就开始燃放爆竹了,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当爆竹燃放以后,碎红满地也称之为“满堂红”,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习俗二:拜岁!

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俗活动,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了,但是在以前却是相当重视,并且流传非常广的!

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要“迎新岁”,并且拜祭“岁神”。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岁”又名为“摄提”、“太岁”,这是上古纪元星名。而“太岁”也是古代民间信仰的神灵,俗话说“在太岁头上动土”说的就是这个太岁。

另外古代是以干支纪年法的,其中就是以六十甲子为运转周期,这样算下来就是六十位太岁,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他也是年中天子,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在《三命通会》中就有记载: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

而拜岁,就是指在岁首拜祭岁神(太岁),目前在广东一带依然流传!

习俗三:拜年!

这也是非常古老的一个传统习俗了,但是古代的时候“拜年”本来是指晚辈给长辈或者是长者拜贺新年,主要包括给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但是随意时代的发展,拜年形式也发生了变特别是近些年拜年的形式五花八门了,随意网络的普及,还有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等。但不管哪种形式,这些都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前关于拜年也有“拜早年”和“拜晚年”的区别!其中初一至初五给家人和宗亲拜年,也被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则是给亲友拜年,因此也叫拜晚年!在民间还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说的就是过了正月十五一般不拜年了!

习俗四:聚财!

这个习俗现在也是很多年轻人没有听说过的,但是相信不少人知道大年初一这天不能洗头,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和倒脏水,而这些就是“聚财”的习俗之一!

所谓“聚财”,就是要积聚财货,这样一年就会财运亨通!所以这一天为了聚财,有很多的事情不能做,比如不能动扫帚,因为正月初一这天也是扫帚生日,这一天动用了扫帚来扫地,那就容易招惹来“扫把星”,这样就会扫走运气、招致霉运,从而导致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至于这一天还不能倒垃圾,不能往外泼水,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怕因此破财。

在笔者的家乡很多老人就依然十分忌讳这一天,都会提前在大年三十日这天把室内外的卫生搞干净了,这样大年初一就不用出动扫帚了,就算家里脏了也不要扫,更不能倒垃圾!

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桶,用来盛废水和垃圾等,但是当天不外倒。

过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1、开门炮仗

古时候大年初一一起床就要先放爆竹,也称为开门炮仗,有开门大吉的美好寓意,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大吉,顺风顺水,不过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相互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很重要的习俗,是人们辞旧纳新、互相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每个地区拜年的方式都不一样,现在也有了更多的拜年方式。比如说电话、短信、视频拜年等等,有写地区依旧保留着向长者叩头施礼的拜年习俗。

过年初一的风俗是什么

1、不能打扫卫生

大年初一也有很多禁忌风俗,比如说正月初一这一天为扫帚生日,所以在大年初一不能用扫帚扫地,不能打扫卫生。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甚至会招来霉运。如果在大年初一想要扫地,那么必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2、不能睡懒觉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新开始,不能睡懒觉,要早起。大年初一这一天以早为贵,有大年初一五更起,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法。农历初一有啥禁忌,有什么禁忌和说法?

春节大年初一的风俗

拜年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

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

吃饺子

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正月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吃汤圆

正月初一的早餐汤圆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正月初一这一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吃斋

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春节大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一、大年初一: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二、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和夫婿、孩子同行回娘家,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要带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小孩。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所以带的礼数要成双。

三、大年初三:传说,大年初三这一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在家中各处撒米和盐,大家都早早地熄灯就寝。还有的说,初三是“谷子生日”,要吃小米粥。

四、大年初四:大年初四是灶王爷从天上回民间的日子,要恭迎灶神。

五、大年初五:大年初五是艮牛耕春的日子,东西南北中五路接财神,代表财富五路通。

六、大年初六:大年初六称为“马日”,又叫“送穷日”,在各地都有送穷的方法,虽然办法不一样,但寓意都是送走穷鬼,反应了人们希望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送走贫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七、大年初七:这一天人们摊煎饼、吃七宝羹,代表人寿年丰,休养生息。

八、大年初八:这一天是众星下界的日子,大家制小灯燃烧祭祀,放生祈福。

九、大年初九:大年初九是“天日”,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祭拜之礼,庆祝玉帝生日,希望玉帝能够赐福、庇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十、大年初十:大年初十是“石头生日”,这一天凡是石制工具都不能动,人们把石头和丰收联系在一起,应该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

十一、正月十一:正月十一是祭奉紫姑的日子,她是妇女的保护神。

十二、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从准备到举行的过程,大家猜谜语、观灯。

春节风俗活动有哪些

1、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2、扫尘: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

3、贴红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4、贴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

5、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6、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7、守岁: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8、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9、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10、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11、逛庙会: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12、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春节有哪些禁忌

禁忌一:“大年三十晚上忌人”。

三十晚上,普通人家都要“大团圆”,出远门的亲人也要千里迢迢、迎风冒雪往家里赶,回来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团圆饺子。这顿晚餐在南方叫“年夜饭”,北方人食面,就吃饺子,民谣说:“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三十晚上,一家团圆,外面扬风飘雪,屋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玻璃窗擦得干干净净,水珠还从玻璃上面往下滚。时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家家享受着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为了保证自家人欢乐的大餐,一般不愿外人突然闯入,无论外人来说话、串门以至讨债,都一样会起着干扰一个家庭内部欢乐的团圆,所以除夕之夜,对“家鞑子”之外的人都一律拒绝。

禁忌二:“出嫁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灯”。

“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灯,看娘家灯会死娘家人”,这一条够厉害的,但“师出有名”。因为旧社会是以男性为主的;出嫁的女儿往往多“婆媳不和”,如果已成为“人妇”的女子(尤其是有钱有势出身的)尽往娘家跑,那婆婆家就不能保持大团圆了。为了保证婆婆家一家团聚,所以传衍了这一条民俗,目的是好的,形式是“莫须有”的。既无法律规定,又不见经传,却起了凝聚与和谐的作用。

禁忌三:“正月不剃头”。

老天津,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多是宝坻人,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

禁忌四:“不许摔坏东西”。

年下不许摔坏东西,摔了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是一种心理暗示、没别的意思。

春节的来历

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湘潭人过年,隆重而热烈。过去,年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忙年”,年后一两个月几乎都在拜年待客中度过。

大年三十守岁到初一,年尾接年头,表示喜庆、祥和、团圆。俗话说“麻雀也有个三十初一”,就是说,这两天,做工的要歇业,讨债的不上门,盗抢的要停手。

过年习俗的形成,既有悠久历史的传承,也有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

早在殷商时期,先人们就开始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就叫年。到了西汉,年的名称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还有一种传说,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凶猛的怪兽。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人们在家门口贴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燃放鞭炮,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走,逐渐形成了守岁、放鞭炮的习惯。

另有一种传说也与过年有关。相传古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测算,设计出了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测算日月规律,创建历法。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21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