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团聚
中秋节是中国最传统最浓重的佳节之一,主要是以一家人一起团团圆圆吃饭、吃月饼、赏月为象征,你知道中秋节要团聚的来历吗?今天学习啦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中秋节要团聚的来历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中秋节要团聚的来历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这天皓月当空,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
中秋为什么要团圆?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自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人们就要经历洪水、瘟疫等一百天的大难,许多人家妻离子散、阴阳两隔。而到八月十五,能够重新团聚的,理所当然值得庆祝一番了。于是就有了中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一年那么多节日,最好的就是中秋节。天气不冷不热,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也能顺利赶回来团圆,吃团圆饼。中秋节是“人月双团圆”,寓意家庭团圆庆丰收。
中秋要团圆,同时也与中秋节的传说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在这其中,以“嫦娥奔月”流传最广。
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像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最初只在宫廷及上层贵族盛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在民间流行。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因为这是一个和月亮有关的节日,所以自然离不开祭月、赏月、拜月的活动。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关于月饼,则有俗语:“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除了最为常见的祭月、拜月、赏月、咏月和吃月饼等习俗外,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江西省吉安县中秋节傍晚,要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让香味飘满全村,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
中秋节来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猜你喜欢:
1.为什么要过中秋节
2.为什么过中秋节
3.为什么要过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