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习俗的历史传说

芷若分享

  中秋节是我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你知道中秋节习俗的历史传说吗?今天学习啦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中秋节习俗的历史传说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中秋节吃月饼传说

  关于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据传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唐太宗贞观四年时,征讨突厥得胜,并生擒其头颅,正好是八月十五凯旋回京。为了庆贺胜利,京城长安通宵狂欢。当时正好有个商人向唐太宗献饼祝捷。李世民接过华丽的礼盒,拿出胡饼笑指天上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就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元代末年,中原广大人民无法忍受当时的元朝统治者的暴政,朱元璋联合各路英雄豪杰准备起义。要知道,在当时传递消息是非常的困难。

  这个时候呢,朱元璋的军师,就是大家熟知的刘伯温相处一条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的纸条塞进饼子里,再分头传送到各路起义军中。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军队人们纷纷响应,很快,朱元璋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成为明朝第一个皇帝。后来,朱元璋将当年起兵时传递消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上次群臣。此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舞火龙的传说

  舞火龙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代表地是香港。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舞动。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中秋节拜月的传说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猜你喜欢:

1.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2.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3.中秋节的传说

4.中秋节的由来传说

    364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