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你知道中国中秋节的来历吗?下面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中秋节的来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国中秋节的来历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
农历八月十五那个节,的确是在秋天的第二个月,但是这个节日是个时点,并不是时段,这个节是秋天中的最中间的那一天,而不是一个月,所以说只能是"中秋节"而不应该是"仲秋节"。《辞海》"中秋"说:"夏历八月十五日。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称。"
"仲"读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节"的"中"读zhōng,这个"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写法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高山族在中秋的习俗文化
背篓会
高山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风俗盛会,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月亮升出后举行。会前,“卡吉达安”(主持人)将社内情窦初开的姑娘和开始长绒须的小伙子们召集到槟榔树林里,背篓会开始,头人将红布一晃,未婚男女就迅速散开,在欢呼声中,小伙子们就拥向槟榔树,开始采撷这象征着长青、爱情和预示生活幸福的槟榔,姑娘们则在一片欢笑声中,背起用红、黄、蓝、白各色花纹图案编织的轻巧雅致的小藤篓跑开了,小伙于在后面追逐。
月光下,互相追逐嬉戏,年青人边舞边唱。穿着开满花朵彩色衣裙的姑娘们,在人群中穿梭,小伙子们在后面追逐,将槟榔投进姑娘的藤篓里。姑娘回头瞧那投槟榔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就带着歉意笑着将篓里的槟榔抖落出来,又唱着跳着向前跑去;如果投来槟榔的人是自己意中人,便带着羞色笑着地掏出绣荷包,送与小队子,然后牵着他的手,向长吉达安跳去。
长吉达安就向他们敬酒祝福,姑娘跪下双膝,小伙子弓身半跪地同声感谢他,接着酒杯同饮而尽;然后手拉手地跳进那神秘的槟榔林里,向美丽的月姑娘送去他们心中最优美最柔和的歌声。对那些在这次求情盛会中一时还没有找到意中对象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长吉达安又送给他们安慰,勉励他们在明年使“心中爱情的种子萌芽,开花”。背篓会通宵达旦,在月落日出之际结束。
中秋要赏月原因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从渊源上说,中秋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而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赏月也成为人们过中秋的传统活动。
猜你喜欢:
1.中秋节的来历
2.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4.有关中秋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