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有什么诗话(2)

再裔分享

  元宵节诗话八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晚年避难江南时写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表现了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明诚官至州郡行政长官,作品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 离愁别苦”,内容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 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 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虽是“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 物是人非”、“ 好景不再”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 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家家灯火,处处管弦。”本词“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但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 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清照的这首词感人之深。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元宵节诗话九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作《青玉案·元夕》堪称描写元宵节观灯盛况的杰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品先写灯火辉煌、歌舞欢腾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均言灯火之多、灯的形态之丰富。真是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黄金等精美首饰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夜,词人却借观灯之机,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等不至,望眼欲穿之际,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古代诗人写元宵灯节的诗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是上品,曲折含蓄,熨贴隽永,余味不尽。作品极写元宵的繁华景象,更表达了追慕一位幽独美人的痴情。梁启超认为本词词旨是“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语)

  元宵节诗话十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他在元宵节前后曾创作四阕《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述说一段自己不能忘怀的情感。试看其中一阕: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词题云:“元夕有所梦”,这是姜夔在元宵节当晚所做的一个梦,开头以肥水“ 无尽期”写起,喻相思之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当初本来就不适合种下的感情,更显今日之沉痛。梦中见到伊人,面容却模糊,但连依稀的梦境也被鸟啼声惊醒,呼应“种相思”之痛。下片写!" 多年伤春如故的长久之思。“ 人间别久不成悲”,是已将外显的激情化为潜藏内蕴,所以年年灯节都只“两处沉吟”,各自痛苦思念,令人倍感伤痛。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时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京都元夕》描写了京都华苑元宵佳节繁华熙攘,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鼓乐杂耍,通宵歌舞的热闹景象: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节诗话十一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诗人,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作诗别具一格,洒脱自然。为人不拘礼法,晚年尤其明显,这在他的诗里常有流露。《元宵》一诗以浅白的语言勾画了元宵灯节的快乐情景和心境: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佳节不但让历代诗人诗兴大发,尽情抒写,也在民间勾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赞美,不少民谣以通俗活泼的语言对元宵节进行生动的描述,如河北童谣《风来了》:“风来了,雨来了,一群人敲着鼓来了。什么鼓,大花鼓,咚咚咚,过十五。”这是流行在河北某些地区的童谣,元宵之前,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念着,一片急切盼望过元宵的心情,跃然纸上。

  元宵节诗话十二

  隋炀帝杨广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一诗中写道: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这首诗相当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元宵节的盛况,同时也暴露出这个封建皇帝的穷奢极欲和愚昧无知。

  元宵节诗话十三

  苏味道,赵州栾城人,唐代诗人,其《正月十五夜》是描写元宵盛况的绝代佳作。诗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像明艳的花朵一样。从“ 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像,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护城河上的桥平日里黑沉沉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

  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 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 金吾不禁”二句,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全诗着重描绘了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灯火辉煌的景色和万人欢悦的心情。

39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