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其它节日>

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解读

华华分享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解读!

  解读主题

  保护宗教遗产,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护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宗教教义、文化的集中体现,尤其是我国的近代宗教建筑,是多种文化不断互相吸收与融合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应该予以保护。对近代宗教建筑尤其是教堂的保护,中国还不够重视。四川彭州有一座天主教堂,从单体建筑来讲,确实没有什么特点,然而,从布局来讲,却非常值得研究。该天主教堂没有采用教堂在前、修院在后的一般格局,而是根据当地文化和民居的特点,将教堂放在了后面,这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与中国当地建筑结合的典范。“它说明了两种文化在当地是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着的。一方面,天主教要保持自己的信仰,因而在教堂的建筑形式上保留了教堂建筑的传统;另一方面,它必须得到当地人的认可,以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同,从而获得信徒。这是从当年利玛窦等人开始进入中国以来就在不断摸索的路子,也正是采用了这一方式,才使得1840年前进入中国的基督宗教能够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扎下了根。保护这样的教堂,其实就是在保留一段历史。  对教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它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缩影,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浓缩。它反映了当时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宗教,在传入我国后,为了获得我国民众的认可而不断吸收中国文化进而在建筑上不断改变的过程。“比如说北京的西什库教堂,它在整体风格上依然保留了西方哥特式,然而其排水就采用了螭首,这明显是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还有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整体看上去非常西化,然而,牌坊壁龛花边装饰上就有牡丹图案,整个牌坊上还布满了中文圣经警句。这些都是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外来宗教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而不断吸收中国文化,当地的宗教文化同样会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比如说武汉名刹归元寺,就将观音堂做成了西式门脸;同为武汉名刹的古德寺,也在上个世纪初期将自己的大殿建为西式的,并一直保存到现在。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当时为什么要将大殿建成西式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建筑形式在当时得到了信众的认可,也得到了住寺僧尼的认可。这就说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吐故纳新。这也说明文化的隔阂总能逐渐消融。

  庆祝方法

  1、可以为民众提供免费参观古迹、遗址和各种修复工程的机会;

  2、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运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

  3、在广场或交通要道悬挂旗帜标语,提醒民众对这一日期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4、邀请当地或外国专家学者,开展座谈、进行访问;

  5、在文化中心、市政府或其他公共场所组织相关活动;

  6、举办展览(照片、图画等);

  7、出版书籍、明信片、邮票、海报等;

  8、对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直接贡献和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和组织进行奖励;

  9、大力宣传古迹修复成功的范例;

  10、针对在校学生和青年人举行相关活动;

  11、在各国ICOMOS之间进行区域性合作及交换学者、召开研讨会、合作出版等各类宣传活动;

  12、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就遗址日主题展开研讨和讲座。


国际古迹遗址日相关文章:

1.安徽阜南县有哪些古遗址

2.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种姓有哪些

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4.文化局长述职报告

5.中国遗址孔庙

    403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