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有什么习俗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尔德节。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那么,大家知道古尔邦节有什么习俗吗?下面学习啦小编告诉你。
维吾尔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中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古尔邦节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在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过节前,牧区农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熏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而广场四周则有另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帐、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小吃甜点。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在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节日的早晨,维吾尔人沐浴全身(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至于是宰牛宰羊宰骆驼还是宰马,由各家经济实力决定。通常人们把献祭的牲畜宰好,大块连骨肉炖到锅里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串门。拜贺节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备水,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第一天,先给发生过丧葬和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给邻居和长者拜节。在礼节性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外,其他拜节活动往往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之后,才是同辈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维吾尔民间拜节是维吾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传说,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传统民族宗教节日,其内涵已有多重复合内容,与单纯宗教节日有了很大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中国回族穆斯林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民间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不管大小,均以村、乡、镇、巷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传统习惯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节前的穆斯林通常都要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服装,欢乐地奔跳。然后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6]
回族穆斯林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意思是,无论多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聚礼中,大家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撒拉姆”问好。
会礼结束后,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宰牛、羊、骆驼献牲。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每人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灵。所宰的肉一般分为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馈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完成后,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穆斯林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都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民歌。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也唱“花儿”。
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穆斯林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中国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穆斯林放假一天,予以特殊照顾。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穆斯林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穆斯林节日幸福、快乐,增进民族团结,给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
羊肉煮好了。客厅的地毯上早已摆好了各色各样的食品,主人们和亲友一边喝茶,一边吃着馓子和蜜枣,耐心地等着羊肉上桌。维吾尔人的屋子里温暖如春,铁炉子的热气裹着煮羊肉的香味飘散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在等待的闲暇里,主人拿出热瓦甫、手鼓和卡龙琴,即兴演奏古典音乐——木卡姆,唱维吾尔族传统歌曲。维吾尔人生来就是舞蹈家,个个都是歌唱家,浑厚的歌声带着浓郁的风情缭绕在小巷上空,引得鸽子敛起翅膀屋顶踱步,倾听优美的歌声。
女人们也是闲不住的,她们会邀上三两女伴,一起走过古老的街巷去走亲访友,一起谈论往事、丈夫和孩子。
古尔邦节的民间传说
古尔邦节的宰牲,起源于伊斯兰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
易卜拉欣独尊安拉并无比忠诚,他常以大量牛、羊、骆驼作为牺牲献礼,作为敬拜安拉的一种方式,人们对他无私的虔诚行为大惑不解。而且当时易卜拉欣老来无子,甚是烦恼,即向安拉祈祷:倘若安拉给他一子半女,即使以爱子做为牺牲,他也决不痛惜。后来,他的妻子真生了一个儿子——伊斯玛仪,伊斯玛仪的出生,给他老两口带来了无尽的愉悦。光阴荏苒,他把许愿的事情忘记了。在伊斯玛仪长成一个英俊的少年的时候,安拉的考验来了。安拉几次在梦境中默示他履行诺言。
于是他先向爱子伊斯玛仪说明原委,并带他去麦加城米纳山谷,准备宰爱子以示对安拉忠诚。途中,恶魔易卜劣厮几次出现,教唆伊斯玛仪抗命和逃走,伊斯玛仪拒绝魔鬼的诱惑,愤怒地抓起石块击向恶魔,最后顺从地躺在地上,遵从主命和其父的善举。正当易卜拉欣举刀时,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羝羊以代替牺牲。安拉并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确已证实那个梦了。’我必定要这样报酬行善的人们。这确是明显的考验。”。
为纪念这一事件和感谢真主,先知穆罕默德继承了这一传统,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教法规定;凡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奉行宰牲礼仪。朝觐者在12月10日举行宰牲,其他各地的穆斯林自10~12日,期限为3天。超逾期限,宰牲无效。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时,真主降示:“我确已赐你多福,故你应当为你的主而礼拜,并宰牺牲”。
穆罕默德顺主命,效发易卜拉欣宰牲献祭,于伊斯兰教历2年(633)12月10日定制会礼,即今宰牲节。宰牲与朝觐同义,目的为求接近真主。
古尔邦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