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里谈中国读后感
在青年节,大家看完《青年节里谈中国》有什么感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青年节里谈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欣赏。
青年节里谈中国读后感 篇1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仅靠几个媒体巨头来垄断整个信息市场的历史已经灰飞烟灭了!传媒业间的竞争早已从一省之内,一国之内的争斗上升到了整个世界内,不同传播方式间的大乱斗。在这场新一轮的惨烈的淘汰赛中,作为昔日传媒龙头老大的平面媒体,更是显得江河日下。一方面,在实力雄厚、市场广阔的电视媒体面前,它不得不交出传媒业的皇冠;另一方面,在生机勃勃,锐意进取的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下,它的生存空间更是大打折扣。即使剔除掉来自不同媒体行业间的竞争,面对本行业中种类繁多的同质性产品,一份报纸恐怕也无法保证自身持续而长久的生命力,更不用说始终处在盈利状态了。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任何投资都必须考虑到回报,那种不记回报的运营方式已经不可能再保证一份报纸生的活力了。当然,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极具特色的。许多以意识形态宣传为第一要务的报纸会依然干净整洁地摆放在各个报刊亭内最偏僻的位置。只是,如果整个报纸行业都走这条路子,那么报纸这块传播信息,教育民众的地位就真的彻底沦陷了。那么,既要根正苗红,又要具有新意,不落俗套,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维持稳定的受众。这样的报纸应该怎样操作呢?《中国青年报》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创刊于1950年的《中国青年报》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从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地镀了层红色。这决定了它今后所有的报道中都必须带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眼镜去观察这个世界。但毫无疑问的是,那种陈旧,呆板,意识形态浓厚的写作风格在今天这个追求“Idea”的时代中绝对是见光死的代言。很显然,青年报的编辑们很清楚这一点,于是,在与“高大全”语调彻底说再见的1980年后,青年报复苏后的第一轮改革明显走对了路子。
首先的,也是最正确最根本的一个决策,便是确定自身的受众群--中国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青年永远是未来的核心,而核心便能被青年报所掌握。这就是最如意的一笔账。一旦对准了青年的口味,势必能在未来取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从而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强。之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决策,那就是确定了自身严肃性的方向。一份报纸的严肃性通常能用很多方式去表达,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为令人厌恶的一种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领导人的谈话及行程,稍作改变或是一成不变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当然,如果真的有受众的话,各大政府机关部门每天清早办公桌上也不会多一份垫早餐的废纸了。而另一种方式,则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那便是透析新闻。把民众真正关心的,好奇的,关注的东西告诉他们,把“新闻背后的新闻”告诉他们,把一切涉及民众根本利益的东西告诉他们。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将某一个新闻事件挖掘得越是深刻,民众就越容易把事件看得通透,看得清楚。那些原本无用的政策法律就会被认为是与之相关的,有用的东西。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保证媒体生存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整个新闻传播语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新闻传播者自身作品的档次提高了,思维深入了,老百姓的民主法律意识也自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长此以往,整个国民素质就有可能取得较大的改观。做出这样的选择,做出这样的定位,无疑是一招绝妙的棋。
当然,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每一份报纸都不可能离开党,离开政府的英明领导,尤其是像《中国青年报》这样旗帜鲜明的媒体。在当今体制下,极左是一定不可能了,极右也一定要防范。但是,如果要实行以上的举措,我们势必是要保持报纸整体的独立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势必要做出一些牺牲了。怎么办呢?根要红,苗要正,又要敢于当“真的猛士”,那就让最显眼的位置大红大紫吧!只要把后面的几个版面都按我自己的风格走,那么报纸的独立性还是相对地完整的。于是我们能清晰地发现,《中国青年报》的头版永远是红得正正经经,规规矩矩的。而从第二版开始,风格就完全转变了,“索朗达杰之死”,“我们不是炒房团”,“通往大国之路”等等等等作品,纷纷将曾经阻隔着青年的屏障缓慢拨开,除去了阻碍着受众理解新闻事件本质的中间环节。这样一来,在保证原有后台老板的支持下,还能够使这份报纸所特有的理念更加容易地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获得固定的受众群体,保障一个媒体生存下去的根本。
最后,作为当代社会的主流大报,与时俱进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特别是面对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就更显得必要了。可是《中国青年报》似乎在这方面显然是做得很不够的。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这份报纸能够借助它的独特视角和深入的见解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媒体市场上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更希望将来或许有一天解开报禁了,能够出现更多地像《中国青年报》这样体制内的虽有所保留,但观点犀利的报纸!
青年节里谈中国读后感 篇2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当年,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表现出青年人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表现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交汇点上。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回顾发扬“五四”精神,认真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
记得,最初开始认识“五四”是从小学的历史课开始的。那时,老师讲到“五四”运动,向我们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讲述青年们为祖国不惜献身的种种壮举。当时,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但有如一丝曙光照亮蒙昧的荒原,我们幼小的心田中已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我们成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五四的传统和精神。想想那些曾经与我们差不多大的五四青年吧!
他们稚嫩的肩上早已承当起一份救亡图存的重任,而今天建设祖国的重任将别无选择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是否应该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奉献我们的一切?
是啊,我们不小了,我们不能永远停在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今年的五月四日,我们将参加成人宣誓仪式。那意味着我们将要同父辈们一起,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长辈们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少些紧迫感,也少些责任感。的确,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安逸。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身上的努力,减轻肩上的责任。
人们每每谈到我们苏北老区总是感慨万分。苏北大地,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我们盐阜地区也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戎马倥偬的年代,这一方热土,曾经为中国的革命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凭着苏北人的勤劳和智慧,使自己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这一切,我们心中总是充满自豪。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里与祖国的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里个别地方的贫困还有待于进一步治理。这里的整体经济还有待进一步的腾飞。
我们,作为苏北青年,首先应该感觉到的是什么?枣责任,感到的应该是责任。“生我是这片土地,养我是这片土地。”我们爱着脚下的这片热土。我们就要承担起建设家乡,繁荣家乡的责任。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与我的父亲同龄人。他就是全国闻名的身残志坚的农村科技铁人姜德明。他立足农田,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小麦、棉花如何在家乡的土地上能够有更高的总产量。当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时,癌症又一次地向他袭来。他没有倒下,拄着拐杖依然风里雨里地留在田头,走访在农户家中。不懈的努力,他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得到了推广,种植技术得到了普及,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双手欢迎这样的农技员。把他誉为“农技铁人”。他是我们老区青年的好榜样。去年,他在我市青年成人宣誓仪式上谆谆告诫我们,为老区经济的腾飞,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立足本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记住了这位铁人的话,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盐阜老区的青年们都会努力的。
是的,责任放在我们每个青年的肩上,放眼新世纪,振兴中华,建设家乡,我们是不会退缩的。
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道:“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今天的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我们面前的任务同样艰巨。
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鲁迅所说的“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青春热血献祖国,顽强地努力,无私地奉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掀起中华腾飞的巨浪。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传递正能量 书写青春梦 托起中国梦!
共筑"中国梦",激扬青春,放飞梦想!
用我们的青春正能量 托起我们的青春中国梦!
青年节里谈中国读后感 篇3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的我们的”,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综合厅。
这不是在进行文艺演出,也不是专业的合唱队伍,可是其中,高歌者唱的豪迈,感情投入;听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物资集团“五四”青年大会现场。
物资家园的每一名青年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集团孙铁文总经理和高伟书记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青年会议,并在会上号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学习。让人感动的是,为了避免枯燥,使会议取得更好的效果,铁总这次没有作报告,而是将学习融到自己亲身经历中,以小故事形式讲给大家。他语言幽默、表情丰富、感情真挚,这所做的一切真可谓良苦用心。
铁总和高书记为我们青年人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反问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又以什么样的行动回报领导、回报企业?当务之急应该更多的去思考,更好的去体味铁总和高书记讲话,更全面的领会会议精神。 会上铁总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做了《刻苦钻研 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 实现价值 成就命运》的讲话。他分别从学习的自觉性、实践性、广泛性、刻苦性、指导性、环境性、责任性、参与性及学习的积累等xxxx方面进行了论述,每一条都说到了点上,每一项都牢记在与会者的心里。的确,一方面学习很苦,需要有吃苦的精神;另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又必须时刻学习。为妥善处理二者关系,避免枯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就要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如今,我们的企业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如何更好的学习理论、实践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这些就要靠我们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归纳,去总结。会议最后,高书记就学习的紧迫性和就如何将学习转化为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总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才能更好的充实自己,更好的服务企业,更好的服务社会。
今年是“十一五”的第二年,是落实“四个过渡”指导方针之年,是全面构建企业和谐发展之年,是推进“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目标实现之年。我们的领导身先士卒,附之行动,没有把发展停留于口号上。那么,我们广大青年,在发展环境宽松和谐、企业文化繁荣进步的良好氛围下,更要勇于承担我们的责任,承担起我们学习的责任、美化家园的责任、建设企业的责任。
让我们借铁总的事迹,用高书记的话语前进、前进、再前进,学习、学习、再学习。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