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清明节有关的人物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共有34位公安消防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杭州牺牲的有9位,他们是:尹进良、尹智慧、陈伟、单根荣、林者焕、李惠松、王仲良、陈新祥、陆明灿。英雄从未远去,我们不会忘却。
清明祭英烈,历史更需铭记,英雄从未走远!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又有两位消防烈士离开了我们,一位是义乌市佛堂镇消防专职队消防员王燊,另一位是义乌市公安消防支队战士邹宁浩。
清明时节,我省各地纷纷举行活动,悼念这些逝去的英烈。
地点:杭州萧山航坞山烈士铜像广场
烈士生前战友:他们一直在我们中队,在我们心里,不曾离开
4月1日上午9时,萧山航坞山烈士铜像广场气氛庄严、肃穆。杭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缅怀先烈、认定使命、勇立潮头”清明集中悼念活动在这里举行。杭州市消防支队机关、主城区各大队代表60余人和各界群众一起,共同追思献身消防的英烈们。
尽管时隔4年多,杭州萧山一机电厂房的那场大火却清晰犹如昨日:2013年1月1日,本该是辞旧迎新的欢喜日子,可就在凌晨2时刚过,一声声急促的警笛打破了夜的宁静,“一机电厂起火!”接报后,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先后调派52辆消防车、211名官兵到场扑救。在整个救援过程中,3名年轻的消防战士倒在了火灾现场,不幸遇难。年龄最大的尹进良时年28岁,最小的尹智慧,还不到20岁。
柳笛哀回,松柏肃立。杭州市消防支队全体官兵和各界群众向烈士铜像三鞠躬,伴着耳畔悲鸣的乐声,这三鞠躬如此沉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如今,3位英烈的铜像时刻凝望着山脚下那片广袤的土地,不分昼夜,“人民卫士”4个大字分外夺目。
正如杭州市消防支队支队长何肇瑜在悼词中所说,消防英烈的壮举充分展现了杭州消防官兵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精神,深刻诠释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使命。他们是杭州消防的骄傲,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祭奠仪式结束后,萧山中队的消防战士们排成一列纵队,再次为烈士铜像庄重献花。他们都是2016年入伍的新兵。
消防战士倪烜当年和牺牲战士陈伟一同入伍,在萧山中队已有7个年头,“他是1991年出生的,比我大一岁。”如今已经是中队1班班长的倪烜,回忆起当年形影不离的好友,十分动容,“2011年3月刚到萧山中队时,我俩同一个班,整天在一起,哭笑打闹在一起,摸爬滚打在一起,每次赴汤蹈火也在一起……新兵训练特别苦,所以感情也特别深,部队里同一批的感情最深了。”
……
“尹队长教会我很多东西,让我从一名大男孩成为一名消防战士。”追忆起曾经一同生活、战斗的战友们,倪烜内心深处埋藏多年的情感,依然能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时间虽然过去有点久,但我们的内心一直记着他们,每到清明时节,还有他们牺牲的纪念日1月1日,我们都会来这里。我们会把他们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周维锋去年9月刚刚入伍,今年20岁。他说在入伍前就听过烈士们的事迹,“能够分到同一个队,感到非常荣幸,希望能传承他们的精神与斗志。”
地点:义乌烈士陵园
千人缅怀以邹宁浩、王燊为代表的红门英烈
4月1日上午9时,义乌市公安消防支队在市烈士陵园开展纪念革命先烈暨参观革命老根据地活动,义乌消防全体官兵、文武职人员、专职队代表、森林消防队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和各地学校师生共千余人参加。
祭扫活动的气氛同样庄严、肃穆,脱帽、肃立、默哀,消防官兵们眼中满是对烈士的崇敬与悼念之情。随后,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义乌市消防支队敬挽”字样的花圈被安放在纪念碑前,全体人员上前瞻仰,并敬献了鲜花。
义乌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余才福在悼词中说:“我们深切缅怀革命英烈和以邹宁浩、王燊为代表的红门英烈,进一步继承他们忠诚于党、英勇无畏的优秀品质,始终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植于心、外践于行,积极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甘于牺牲,甘于奉献,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2016年11月18日21时28分许,义乌市佛堂镇嘉博朗毯业有限公司仓库发生火灾。为尽快扑灭火灾,现役消防队员和专职队员积极配合,全力以赴投入到扑救行动中。19日零时许,消防部门发现佛堂专职消防队战斗一班班长王燊失联,直到当天早晨6时左右才在火场内找到他的遗体,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12月24日下午,义乌市民政局接到省民政厅通知,经省政府批准,在佛堂镇“11·18火灾”中牺牲的王燊被追授为烈士。
王燊烈士
同样在2016年12月,义乌一公司发生火灾。接到报警后,消防部门立即展开救援行动。16日18时20分,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消防宣传员邹宁浩失联。最终,邹宁浩被发现并送医抢救,但无法挽留住年轻的生命,于当晚牺牲,年仅29岁。
据悉,邹宁浩入伍以来,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两次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全国消防部队优秀报道员”。
2016年12月19日,公安部追授其为烈士,授予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12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授邹宁浩烈士“人民卫士”荣誉称号;12月19日,浙江省公安厅为其追记一等功,追授其为优秀共产党员;12月26日,共青团浙江省委追授其为“浙江青年五四奖章”。义乌市委市政府、义乌市公安局、义乌市消防支队也分别作出了向邹宁浩烈士学习的决定。
2017年3月2日,邹宁浩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邹宁浩烈士
解读清明节的历史
现代人对清明节的印象除了放假和扫墓,能够讲出清明节的历史沿革的人恐怕不多,这篇著名文化学者王学泰的读史小文为我们讲述了清明节的历史变化。王学泰潜心研究历史几十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笔下生风,兼有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纵深感。
“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曰明”,清、明二字叠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天地之间,纤云四卷,清风吹空,光影四射,温暖晴和。这真是一个很美的形容词。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大多记物候,如芒种、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
清明这个节气,按照时序,已属季春,江南已经是“拆桐开尽莺声老”了,为什么还用如此光鲜亮丽的词形容它呢?我想这与二十四节气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来的有关。《逸周书·周月》已经标明“清明”,《逸周书·时训解》也说“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带来了一片生机。清明在阳历的四月初(二十四节气现在虽属“阴历”一部分,但它的设立、推算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节律的),在北方,此时尚属春初,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气候开始稳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渐把生活重心从室内搬到室外。
《诗经·绵》写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诗是写周人如何艰辛地建造家园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解释“陶复陶穴”引《易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并指出“陶复陶穴”是周人建造穴居或打窑洞。那时人们或住窑洞或住半地下室,没有采光,室内即使白昼,也是迷蒙一片,虽有窗户,但还没有发明纸糊窗户,更遑论玻璃。平常用木板或瓦牖挡着窗户,只有天暖和时,才能打开,放些阳光进来。
入秋转冬之后,人要“冬藏”了(简直像熊在树洞中冬眠),把朝北的窗户用木板挡住,再用泥巴糊严,不使漏风(即“塞向墐户”),尽量防风保暖,可是光亮也没有了。整个一冬天,人们就生活在黑暗之中。春天来了,当它稳定下来之时,人们便从室内移居于室外,恢复“野处”,其心情可以想见,这一声“清明”道出他们对大自然、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也抒发出百十天里“冬藏”的郁闷。
后世医家倡导的,春天早晨起来,“披发跣足,缓步广庭”,也是学习先民对“清明”的享受。因此,“清明”来了,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此后的二百多天里,除了下雨刮风和睡觉大多时间都是过露天生活了,先民与大自然关系的密切和对大自然的依赖,是把大多时间放在室内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清明节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它的习俗都与先民从“穴居”到“野处”有关,如钻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荠菜等。新春来了,三阳开泰,万象更新。冬天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的火种,不再使了换新的,于是有重新钻燧取火。唐宋两代,宫廷还以新取出来火,分赠予贵官豪门,唐诗名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描写此事。淘井,也是除旧布新,淘出旧水,取用新水。插柳其意也在于迎接新春,留住春光,因为“柳者,留也”。辛弃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人们到郊野挑荠菜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带上一点绿色、春色,沾一点野味。
唯独自宋代以来特别看重的扫墓,这倒不是上古所遗的习俗。孔子说“古也墓而不坟”,墓地没有隆起的标志,当然就不可能有扫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学的毛奇龄在《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礼》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灵的习俗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中讲述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那位吃得满嘴流油的“良人”就是在坟墓间乞求祭祀之余的,可见当时就有了墓祭。
宋代中叶以后,经济文化逐渐南移。形诸诗文的清明祭扫活动以写在南方者为多,而南方此时,桃李花期已过,苦多风雨,再加上祭扫活动就会给人以凄凉之感。晚唐杜牧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本来只是写春雨之中路人的感受,与祭扫无关,但后人读此诗,那凄迷的境界,淡淡哀愁总会把它与清明时节对逝者的怀念联系起来。杜牧这首小诗影响极大(通俗诗歌选本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大多选此诗,明清时调还把它写入歌词),几乎为以后诗人歌咏清明节定了格。特别经典的一首是南宋吴文英怀念离去姬人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上阕)不仅怀念离人,更哀叹转瞬即逝的春华,词人把残花落蕊收集起来埋掉,还写篇墓铭,名之曰《瘗花铭》,以志悼念。大约《红楼梦》写林黛玉葬花就受到吴文英启发罢!很少再有人问一下这个节气为什么叫清明了。
清明节相关文章:
1.清明节心情说说
3.清明节儿童画作品
4.清明节要干什么
5.清明节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