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每当清明节的时候,各地都会有扫墓的传统,那么,扫墓有哪些意义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落在春分后第十五天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扫墓节、三月节等。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中上坟扫墓是清明节的例行活动。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体现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基于以上的各种意义,清明节也因此成了华裔的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节祭扫的意义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家庭祭扫,一个是国家祭扫。家庭祭扫主要是祭拜自己的祖宗,通过祭拜自己祖宗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国家祭扫主要是共同的祖先,通过祭扫带来整个民族和睦的关系,意义重大。
虽然至圣先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他却提倡“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同样的,当我们上坟祭祖时,也应该把祖先当作在生那样敬奉。身为儿孙者,应该以感恩心为先人除去坟地的野草,恭敬献上鲜花供品,并慎重地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称之为“挂纸”)。这些动作虽然普通不过,但这是感恩,也是后裔可以为祖先做的事。“祭如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仅随众草草而祭,然后匆匆而散。
若是我们能够把这份感恩之情用于日常生活中,好好感谢生养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师长、真心对我们的朋友以及帮助过我们的人,那么,这个人间将变成和乐无嗔怨的净土。
今日,现代化和现实主义正向我们逼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代了旧有的思想;新的道德观、人生观也逐渐淘汰旧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可是,这并不等于华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就可作废,更不能说上坟祭祖等礼节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依然需要感谢为我们受尽苦难的先辈,并慎重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每逢清明节(当然其它日子亦可),我们应前往先人的长眠处祭奠,献上一束鲜花,献上庄严的礼仪,也一并献上我们的真诚和感恩心。
清明节介绍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传统风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看了清明节扫墓的意义的人还看
1.清明节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