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名字的由来及传说是什么

志彬分享

  春节-古往今来,春节是我国人民最为重视的节日,是名副其实的普天同庆的佳节。旧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欢度春节。你又知不知道春节为什么叫春节而不叫其他的名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名字的由来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名字的由来

  在古时候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运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校园和集体中实施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建立时刻,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阴历正月初一一般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春节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 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1949年9月27 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过年对中华民族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了数千年的历史。

  而“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秊”,《说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见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

  春节的传说

  1、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候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求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的故事: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狠的怪兽,大家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横,让人谈“年”色变。后来,大家渐渐把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在天黑后窜到很多人群的地方来吃人,等到鸡鸣拂晓,它们便返回林中。

  人们由此想出了一套过年的方法:每到这一天黑夜,每家每户都提早做好晚饭,熄火净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富,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同用餐表明友善团圆外,还须在就餐前先供祭先人,请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安全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同闲谈壮胆。就逐步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气。

  2、万年创立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其季节很乱,想知道其变化规律但找不到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发明了一个测日影计一天时间的变化规律的晷仪,再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着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气候风云的意外感到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转的道理。祖乙听后觉得有理。所以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则,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为全国的黎民百姓谋福。

  一天,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发展状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循环往复从头来。

  草木隆替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立历法已成,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如今恰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听说这即是春节的来历。

  3、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据说有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一座山,山上有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面,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绳子把它们捆起来,然后送去喂虎。因而天下所有的鬼都畏惧害怕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用来辟邪。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压邪魔除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是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是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是装饰房子,以求漂亮美观。

  为了请求上苍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因此,贴门神和春联的习惯一直延传至今。


猜你感兴趣:

    389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