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欣怡分享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学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育才学校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撕掉束缚儿童创造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的层层裹头布,让儿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让儿童“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

  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界、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解放儿童的嘴,陶行知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而且高兴和心甘情愿和先生说。首先先生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

  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1924年,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发明创造的起点就是问;解放儿童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不同的专业组。育才中学施教的原则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1941年6月,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一文中,论述了他在育才学校所实施的有关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

  (1)采用民主集体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推行集体的“五路探讨”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

  (2)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1941年6月,他提出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进行四大创造活动即: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这种注重集体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念中已含有了许多诸如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动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陶行知之所以注重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

  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他认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不是自发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而自觉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

  第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

  (2)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

  (3)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

  (4)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

  (5)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

  (6)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

  (7)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

  陶行知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不仅表明儿童消极被动,学而无益,不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

  陶行知教育孩子的观点

  (一)陶行知的儿童观与现代的师幼观

  幼儿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一个确立正确儿童观的问题。儿童观直白地说就是教师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 即如何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和如何教育儿童的观点。在对待师幼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幼儿,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幼儿,赞赏每一位幼儿的独特性、兴趣和爱好,赞赏每一位幼儿所取的成绩。而陶行知的儿童观在以下几方面启发并支撑着当代课程的改革。对儿童的认识,陶行知说“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还要小”、“ 儿童和青年, 在我们的世界里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要大。”、小孩之大,在于他们在于他们有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是祖国的希望。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与新的课程结构

  社会、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课程资源观。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的主张, 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他说“ 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 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 都是课堂。” “ 您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陶行知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资源观是丰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学观上有许多真知灼见, 是他课程观和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资源。 这次新课程改革强调幼儿接触生活,参加实践增进幼儿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强调学科的综合性,注重联系幼儿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实际。新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幼儿经验的整合

  (三)“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新的教学观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一理论很有针对性,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主要教师的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幼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补充。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不是机械灌输式的而是互动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表明: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幼儿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经历。陶行知还主张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张对儿童因材施教等,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一致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此书中,陶先生有四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这是当时陶先生创立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教学做合一,我从文中读出的是“做”是第一位的,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陶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P232

  仔细品读,感到陶先生是提倡在劳力中劳心,让学生在劳动中自己获得知识,在干事情的过程中来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比如,我校的东篱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提高了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上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挖掘了学生的身心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积极动手,在劳技教育中硕果累累。比如说,在刚栽下菜苗的这段时间,天气特热,师生天天坚持了给菜苗浇灌,可各班的菜苗却总是不见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来解决呢?经过师生的讨论、分析,确定问题出在土地太贫瘠上,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追施长效肥和速效肥相结合来试试看。八二班的师生采取给菜苗浇掺了尿的水,结果菜苗长得特好,全校师生纷纷仿效。劳动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了求知的欲望。学生总是无比兴奋和好奇,他们经常会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也在这时,学生才发现学不够用,然后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老农……在还是问不明白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了书,求助于书本,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此外,让学生的思想在亲身体会、认识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学生劳动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看见他们之间的那种友好礼貌的微笑和言语或空手的同学给提水的同学让路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同学帮忙。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思想。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先生说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这里问题上,陶先生举了两个形象的例子。(P390鲁宾逊,P391贾宝玉)

  这也让我不仅想起前些日子和朋友的一段闲聊。朋友的儿子问爸爸, “蜗牛喜欢吃什么?”爸爸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于是她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 “做中学”的方式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实践性的原则。

  (二)学生自治——动车组管理

  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里,陶先生从什么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的意义,治理不妥的弊端,自治范围的标准,学生自治应注意的要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P73

  并且,陶先生给学生自治这样定位:P74

  关于学生自治的问题,其实和魏书生所倡导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一脉相通之处,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动车组”管理理念更是不谋而合。记得上学期期末,我校在进行特色班验收,当时八六班申报的特色就是“自主管理特色班”,我们在验收的时候发现,班级的每个同学都有班级管理的任务,非常的细致,甚至南面的第几个窗台都有负责人,我现场提问某个同学,你管理什么,他能熟练的说出:我负责我们这一行6个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和粉笔槽的卫生。并且,他能很详细的说出他每天都是怎么做的。这个班级在学习、纪律、卫生各个方面一直变现都很优秀,我想,这和他们的自主管理是分不开的。本学期开学,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和往年不同,今年我们是向全体同学征集校园文明温馨提示语,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征集到了1123条,孩子们有的语言还很幼稚,有的文笔也不是很美,但她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尤其是,当我们把选中的温馨提示语做成牌匾挂出后,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满校园的找,看是否有自己和本班同学的入选了。我想,这个过程就是自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体会校园小主人的感受过程。

  此外,我们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每日班长等做法,大家的事情大家参与、规则大家共同制定,让他们实行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自治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

  陶先生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我们就应该构建班级岗位轮换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建设富有时代特征、鲜明个性、创造性的班级文化。把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责任人。学生中人人有责任、个个都是“官”,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形成竞争、团结、自立、自强的氛围。

  ( 三)每天四问——反思提升

  陶行知先生每天都会对自己提四个问题:第一问 我今天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我们经常说:累了就歇会,但陶先生的说法是:“预防疲劳的休息”希望大家时时提示警觉,预防疲劳,不致使身体过分疲劳。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工作学习,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至于已经有人过分疲劳了,要快快作“恢复疲劳的休息”。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现在教师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运动,姿势单一,所以,造成了颈椎病腰椎病与我们发生了“早恋”,有许多30几岁的教师就已经每日饱受着颈椎腰椎的折磨。现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每天和学生一样,工作45分钟,学生下课的时候必须简单活动活动,每天的课间操和大课间时间,必须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运动。我想长此坚持下去,必能有效的“预防疲劳”,进而远离疾病,拥有健康。

  第二问我今天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 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专一)、“集”(搜集)、“钻”(深入)、“剖”(分析)、“韧”(坚韧)。有学问的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说得通俗一点,有学问的老师应该比一般人或一般教师读的书更多,认识事物更透彻。有学问的教师不盲从,而是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有学问的教师会因某种独特的气质或行为,使绝大多数学生和同行同时认同。我们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还有我们现在进行的书香讲坛,我想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丰盈生动!

  第三问我今天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关于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的确,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效率。陶行知先生说“一件工作在别人做起来需要四小时,你只要二小时或三小时就做好了,而且做得很正确,这才算是工作的效力。”瞬息万变的世界由不得我们“老牛拉破车”的脚步,我们必须快马加鞭,高效优质地完成纷繁复杂的事务。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开始时信誓旦旦,精神饱满,真正做起来却往往丢三落四,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人生不可能完美,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的接近完美。

  第四问 我今天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并指出“人人以公德为前提,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下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读到这里,我想: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份良心的工作,我们是在塑造人类的灵魂,是在为全人类“公德”而奉献自己的智慧,那最好的垂范就应该塑造崇高的“私德”。

  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从本质上讲就是每日“四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反思自己一整天的表现。我校现在使用的德育作业本中的对照英雄反思卡,就是学生自问自醒的方法,长期坚持,必将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们教师也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把“每天四问”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鞭尺。在此,我也想提醒自己,也提醒所有在场的同仁,每日临睡前别忘了问问自己:今天我问了吗?

  (四)创造教育——创新精神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

  关于创造教育,陶先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

  陶先生用了大量的事实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 我也在想,教师自身,同样需要创新,就像我们中心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的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创新论坛,就是要让领导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解放双手”去开辟,“解放嘴巴”多质疑,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我们每一位教师也要主动“解放空间”、 “解放时间”,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胸怀为我们指点迷津,指明方向。他很多的诸如“爱满天下”“生活教育”等思想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我也不再细细罗列。但是,我想说,陶先生深厚的教育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教育时间去实践的,在此,我也想把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设想和各位交流一下。

猜你喜欢:

1.陶行知读书心得体会3篇

2.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3.经典陶行知教育故事

4.关于陶行知的幼儿教育论文

5.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3篇

    383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