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化妆>美容知识>美容养生>

24节气与养生宜忌

保燕分享

  二十四节气的养生方法应和气象特点相对应,宜忌分明。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24节气与养生宜忌,希望对你有用!

  24节气与养生宜忌:白露

  每年的阳历9月7至9日为白露。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此时由于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气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说这个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习和工作。白露节气中要预防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如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多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在秋季养生中特别是节气的变更时,不但要体现饮食的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用来预防疾病,还应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食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预防治疗感冒;食用甜菜汁、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胡萝卜煮粥可预防头晕等。

  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秋燥”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机,秋季登山、远足,可锻炼体魄,延年益寿。

  老年人秋游保健要诀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秋游的大好时光。但老年人由于脏器老化,功能减退,抵抗力弱,适应性差,因此,在秋游时必须注意保健。 第一,科学安排活动,防止过度疲劳。

  美好的景色,常使老年人留连忘返,马不停蹄地连续观赏,极易出现过度劳累。如出现乏力、多汗、头晕、眼花、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休息,不可勉强坚持。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更要加强自我监护。

  第二,重视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对各地的风味小吃、名优土特产食品应以品尝为主,一次不宜吃得太多,更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此外,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和生冷食品,防止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经口进入。

  第三,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

  秋季,昼暖夜凉,温差悬殊,气候干燥。老年人由于适应性差,容易引起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因此,在秋游前,应备足备齐衣物用品和药品,以防不测。每到一地,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添衣服,使身体常保温热感,以避免外感风邪,诱发疾病。

  第四,强化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伤害。

  老年人腿脚不便,步态不稳,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秋游时,最好有亲朋好友陪伴,否则,生病或发生意外,无人照顾,后患无穷。为防止老年人跌跤发生伤害,最好佐以手杖;在乘车时,最好选择中间位臵及舒适座位,以防晕车引起恶心、呕吐等。此外,老年人在体力、耐力上均不如青年人,游玩时应量力而行。

  第五,必须坚持治疗,防止旧病复发。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平时需要用药治疗者,秋游时切不可遗忘服药,否则,可能导致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另外,还要带些急救用品及常用药品,如绷带、伤湿止痛膏、感冒药、黄连素、健胃药等。 秋分的节气养生与秋季饮食调理

  24节气与养生宜忌:秋分

  每年9月23日前后为秋分节气,“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臵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痰湿之人应忌食油腻;木火之人应忌食辛辣;对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数千年来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饮和食之间的合理搭配,主张食而不偏,量不可过。一味追求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美酒名茶、大吃大喝及过分孤苦清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食物的性能归纳为三大类,即寒凉类、平性类、温热类。其中从常见的三百多种食物统计数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就其作用而言,寒凉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这类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苹果、梨、柿子、荸荠、菱角、桑葚、番茄、黄瓜、苦瓜、冬瓜、白萝卜、丝瓜、莲藕、茭白、竹笋、慈姑、厥菜、马齿苋、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带、螃蟹等等。 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鳟鱼等为热性食物,樱桃、荔枝、桂圆、杏、石榴、栗子、大枣、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葱、姜、韭菜、小茴香、鳝鱼、鲢鱼、淡菜、虾、海参、鸡肉、羊肉、鹿肉、火腿、鹅蛋等为温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无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莲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黄花菜、洋葱、土豆、黑豆、赤豆、黄豆、扁豆、豇豆、圆白菜、芋头、胡萝卜、白菜、香椿、青蒿、大头菜、海蜇、黄鱼、鲤鱼、猪肉、猪蹄、牛肉、甲鱼、鹅肉、鹌鹑、鸡蛋、鹌鹑蛋、鸽蛋、蜂蜜、牛奶等等。

  秋季,由热转寒,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就是说,秋季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止燥邪伤害人体的阴液。可供选择的食物主要有:银耳、甘蔗、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等。常食这些食物,秋燥就不易伤人。

  此外,秋季饮食还要“少辛增酸”。少辛是指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蒜、韭、薤、椒等;增酸是指适当多吃些酸味的水果,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中医学认为,秋天人之肺脏与秋气相应,即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可防肺气太盛(辛味养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即损害肝脏功能。中医所说的金(肺属金)克木(肝属木)即为此理。 秋季忌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特别注意: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体质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导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须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

  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个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切忌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昂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民间秋季养阴润燥食疗方

  秋季到来,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于是人体产生了由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秋燥主要临床表现为口渴咽干、声哑干咳、皮肤干燥等症状。一般健康人是能适应各种气候变化的,但是,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秋燥容易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等疾病。

  根据秋燥的特点,老年人除了积极进行户外活动,还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抵御“燥气”。根据“燥则润之”的秋季养生法,最好选用养阴润燥的食疗方法。

  梨粥

  梨子2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常出现口干鼻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而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以煮粥,可作为秋季常食的保健食品。

  胡萝卜粥

  胡萝卜250克,洗净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患有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眼干燥症、少儿软骨病的人,食之大有裨益。特别是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多出现皮肤粗糙、口唇干裂、两眼干涩、头屑增多等症状,以胡萝卜煮粥食用,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芝麻粥

  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将芝麻炒熟后,拌入煮熟的粳米粥中同食。适用于肝肾不足、头昏眼花、头发早白、脱发、小儿头发色黄稀少及肺燥咳嗽、习惯性便秘者食用。芝麻粥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可作为老年人常服的保健食品。

  菊花粥

  菊花5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再将菊花汤与粳米同煮成粥。具有散风祛热、清肝明目的作用,对秋季风热感冒、心烦咽燥、目红肿痛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银耳羹

  银耳10克,鸡蛋1个,冰糖60克,猪油适量。水发银耳摘去蒂头,拣去杂质,漂洗洁净,加水适量,急火煮沸改用文火煮熟,至银耳酥烂,加入冰糖,搅拌至溶化。鸡蛋取蛋清加少许水搅匀后入锅中,再以文火煮沸,出锅前加入熟猪油少许即成。早晨或睡前服食。润肺补气,滋阴补肾。适宜于肺虚咳嗽,午后潮热,盗汗烦躁,心悸失眠,久泄便溏者服用。

    86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