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好词好句>

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好词好句摘抄(2)

梁淑分享

鲁滨逊漂流记好词好句

点击底部第1页查看"鲁滨逊漂流记好词好句"

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

笛福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大规模发展的年代。1702年,他发表《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讽刺政府的宗教政策,因而被捕,并被判处枷示三次。出狱后,从事编辑报刊,还写了不少政治、经济方面的小册子,因言论关系又曾三次被捕。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是以亚历山大·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据当时英国杂志报导:1704年4月,赛尔柯克在海上叛变,被船长遗弃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费尔南德斯群岛中的一个叫马萨捷尔的小岛上。4年零4个月后被航海家发现而获救。那时,赛尔柯克已忘记了人的语言,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笛福受这件事的启发,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但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笛福从自己对时代的观感和感受出发,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和18世纪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鲁滨逊这一形象。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品鉴赏

主题分析

生存拼搏

作品之中的海岛其实就是作者心口中的英格兰,在文艺复兴之前,英伦岛上的环境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令人神往而在工业出现之后,小岛的平静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的突突声和人类的嘈杂声。所以除了鲁滨逊的不断进取的精神之外,此小说吸引读者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海岛的自由环境——远离尘嚣,远离工业文明的独立空间。鲁滨逊在海岛上的经历代表了人们心中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双手人们也能创造出自己理想中的人间乐园。

作者不仅对鲁滨逊的冒险经历与磨难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还在于作者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创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肯定了人的价值。他坚信,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能力战胜困境、征服自然,并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殖民角度

在后殖民批评视阈中,殖民文学对域外世界的读解往往是通过殖民者、探险家等的身份进行叙述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鲁滨逊漂流记》以寓言的形式再现了英国早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进行殖民开发、建构殖民帝国的过程,是一部欧洲殖民主义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的帝国文本,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殖民主义话语和浓厚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

《鲁滨逊漂流记》是适应西方历史文化发展新趋势而出现的经典文本,从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中,进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弘扬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了上帝万能及其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理论。作品通过鲁滨逊荒岛27年艰苦卓绝的经历,象征性地展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提出了劳动创造历史的时代主题。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历险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明了。然而,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鲁滨逊漂流记》就折射出了殖民主义的思想。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典型的资产阶级殖民主义者,他定居在荒岛上,并且殖民着这片荒岛。他不但控制着整个荒岛、而且征服了他的同伴。这部小说呼唤殖民内容的研究,事实上从这部小说的每一个方面都能看出殖民主义倾向。

艺术特色

叙述角度

在笛福的概念中,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人,都是历经种种罪恶,最终成为富人并进行忏悔的人。这种忏悔之意在鲁滨逊还没有离开荒岛时就已经出现了。在鲁滨逊孤独无助时,《圣经》是他信念的支撑,他也用圣经统治了星期五,因此他“有理由相信,我们俩人最终都能成为真正的悔罪人,我们能够在心灵的忏悔中获得安慰,悔过自新。”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是和他的宗教思想分不开的。

笛福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是因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能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笛福的小说叙事风格自然,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和浪漫文学作家他叙述的故事具有真实性,当读者读起来的时候,令读者无法不相信有一个真实的人正在向读者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

心理描写

在塑造主人公鲁滨逊的时候所用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就是心理描写。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展示了鲁滨逊的思想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当鲁滨逊在海上遇难时,他认为“毫无疑问,我从此再也不会见到他们了”。仅这么一句话,却很准确地将鲁滨逊失去同伴后伤心、沉重的心情表现出来,同时也很好地烘托了他自感前途一片渺茫时的复杂心理。在写鲁滨逊开拓荒岛时,就写出了他前后从凄苦到快乐的心理变化。如“尽管我目前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但也许比生活在自由快乐的人世间更幸福”这句话充分的体现了鲁滨逊此时对孤岛的归属心理。而在“不速之客”这一篇章中,作者又用心理对比的手法,来衬托鲁滨逊的那种心理落差后的痛苦。这些心理的描写,细腻而深刻,都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小说还经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比如“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花要凋落,草要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生机。”之类的议论突出人物性格。

作品还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还采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用语,这些开辟了英国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结构

小说的结构一目了然,思路非常清晰。全书以鲁滨逊冒险的经历作为线索展开,讲述他如何离家出走、逃脱海盗、流落孤岛,如何在孤岛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以及最后又是怎么样成为富翁、如何回到英国等等。这些情节用一条线的形式引出来,使小说的结构非常紧凑、清晰。同时,在清晰的思路下,故事情节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胆战心惊。既流畅又峰回路转的情节,正如一条潺潺的溪流般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比如写鲁滨逊在某一天,突然听到从海上传来了几声枪响。原来是一艘经过的船。他赶紧生起火来,传递信号。可是,那艘大船却在自己眼前触礁沉没了,获救的希望再次破灭,鲁滨逊又被重新抛入了孤独的痛苦之中。

这样的记叙方式在文中屡见不鲜,它扣住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在峰回路转之中体会小说的精彩所在。

鲁滨逊漂流记作品影响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它的价值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崭新的人物形象。他是资产阶级文学中最早的正面人物形象之一,以其坚强的意志、积极的进取精神压倒了因循守旧、委靡不振的贵族人物。

《鲁滨逊漂流记》共分3卷,第1卷于1719年4月出版,到8月即重印了4次。同年出版了第2卷。1720年出版了第3卷。读者熟悉的是第一卷。到19世纪末,第1卷的不同版本已出版了近700版。

鲁滨逊漂流记作品评价

法国思想家卢梭:《鲁滨逊漂流记》虽并非一本名著,但却是对自然作了满意的论述。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从前,我一直认为自理能力没多大的重要性,可自从我读了《鲁滨孙飘流记》一书以后,才对自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一向爱好航海的鲁滨孙飘流到了孤岛上,生活了二三十年,他没有储备粮食,没有生活用品,离开了社会,离开了集体,怎么能生存下去呢?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凭着他自己坚韧的意志,顽强生存了下来。他自己做衣服,做筛子,自已治病,甚至还做出了木桌、坛子、碗碟、炉子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品。

就这样,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了二三十年。他这种生存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然后才逐步形成独立生存的能力吗?可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是多么重要啊!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就拿鲁滨孙做衣服来说,这对我而言,缝块布、钉个扣子都是很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我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优越条件,像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风雨,没受过生活的磨砺,根本无法去体会幸福的来之不易。在学习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难。但这点困难与鲁滨孙独自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这寒。要想成为鲁滨孙那样了不起的人物,我就得从现在开始锻炼。

即将放假了,我准备利用假期来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和鲁滨孙在孤岛上独立生活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但为今后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必须锻炼自己。

从现在开始,我决心让自己锻炼成为像鲁滨孙那样能克服一切困难的了不起的人物,应该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迎接美好的生活。


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好词好句摘抄相关文章:

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好词好句摘抄

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的好词好句摘抄

《鲁滨逊漂流记》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鲁滨逊漂流记》著名好词好句精选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好词好句

《鲁滨逊漂流记》精选好词好句

鲁滨逊漂流记好词好句精选

《鲁滨逊漂流记》经典好词好句精选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15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