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的故事大全
每一次挫折,都留下一处伤痕,每一处伤痕,让我又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也许你会笑我的选择太傻,但我的执著,促使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永远坚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选择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选择的故事篇一:逆境中的选择
在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五个年头的初冬,得悉父亲病逝的噩耗,我迅速赶回老家,哪想母亲也因多年劳疾而一病不起。
料理完父亲后事,在赶回省城的前一天,我去镇中学看望了我读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望着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父亲的离去,母亲的病痛,加之城里的妻子下岗,两岁的儿子又是先天痴呆,我不禁泪眼婆娑,将一腔苦水倾诉给老师。只见老师睁大眼睛,紧紧拉住我的手,嘴唇微微发颤地讷讷道:“不哭,孩子,不哭,跟我做饭去,做饭去……”
同十多年前一样,他仍是独自起灶,饭食也还是十分俭朴。他先在一只锅里加上水,放入五个用盐腌泡过的生鸭蛋,再把它放在煤炉上,炉火很旺,锅中水很快滚开了。10分钟后,他取出煮熟的鸭蛋,又把洗好的红薯放入烧沸的开水,半小时后,红薯也煮熟了。
老师将它们一一捞出,洗净锅又重添清水,在火上烧开,然后均匀地搅进玉米粉。熬煮成一锅黄澄澄的玉米糊糊。
很快,老师和我将热腾腾的饭菜摆好一桌,其中除三碟家乡小菜外,刺激我食欲的仍要属刚煮熟的鸭蛋、红薯和粘乎乎的玉米糊糊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这几样食物招待你吗?”老师摘下挂满水汽的近视镜,眯眼温和地对我说。
“城里罕见,让我尝鲜吧?”
老师摇头笑笑,递我一个鸭蛋,要我剥开观察颜色,又拿起一块红薯叫我尝尝,随后又指指那碗玉米糊糊问我香不香。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把圆溜挺实的鸭蛋剥好托在掌心,尝了尝绵软甘甜的红薯。又闻闻香喷喷的玉米糊糊,不住点头,夸赞故乡的食物实在可口怡人……
“难道就只这样么?”见我茫然,他满含温情地说:“你该用心去看、去尝、去闻,才会品出些什么,不是么?对于三种食物来说,滚烫的开水是他们共同的逆境。面对逆境,它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啊——拳头硬实的红薯进入开水后逐渐变弱变软,失去了自身的本性。一向被一层薄薄外壳包裹而身躯呈液态的鸭蛋,一经开水的洗礼,整个内脏竟变得坚韧硬实。更令人惊叹的是玉米粉搅入开水后,透明无色的水反倒被它们改变了……
陡然,老师的话引起我内心强烈的震憾!
自此,我时常咀嚼品味恩师的教诲,从而不断激发我生命的活力,因为他教会我面对逆境该如何抉择——与其软弱屈服,不如顽强抗争,奋力改变它,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关于选择的故事篇二:有选择地较真
某期电视访谈节目,嘉宾是著名演员、导演姜文。
一位场外观众问姜文:“大家都知道您是一个爱较真的人,不知道在《让子弹飞》的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和演员较真?”
提问者话音一落,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期待的掌声。姜文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不好意思地说:“我的确是个爱较真的人,很多跟我拍过戏的演员都说,别看在荧屏上光鲜得很,但姜导一较真,我们只能叫苦了。”
姜文回忆说,当时拍《让子弹飞》时,自己的确在很多地方都有些较真。比如,就邵兵、廖凡、张默三个大男人在剧中所骑的马,姜文就和相关人员较起了真。他认为,这三匹马一定得是纯种马,这样才能体现出麻匪的个性。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马的品种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透出一股子精神!”就在姜文放不下这个问题时,周润发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弟,你这么爱较真,真碰上要较劲的地方你还有劲可较么?”
姜文一脸虔诚地说,周润发的这番话,对自己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说到这里,在访谈现场的姜文用手拽了拽自己的衣服,像个大男孩似地说:“我觉得发哥说的那句话太有哲理了,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有选择地较真,不值得较真的就算了,由它去。”
学会选择性较真,就不会被无足轻重的琐事耗费力量,才能把足够的精力放在需要用劲的地方;学会选择性失聪,就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绪,才能更好地做到与人为善;学会选择性失明,种种不公便动摇不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生活的小船才会安全地行驶于正确的航道;学会选择性失忆,切断那些干扰心情的往事,自己方能没有负担地踏步前行……
关于选择的故事篇三:史蒂芬娜的选择
史蒂芬娜帕得戈斯卡刚把妹妹海伦娜打发上床,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她打了个寒噤。这是1942年,3年来,,母亲和哥哥被迫去德国当劳工,史蒂芬娜不得不在一家工厂当机器操作工,以维持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敲门的是谁?是德国士兵吗?心情沉重的史蒂芬娜把门开了一道缝,门口是一个满身伤痕和泥浆的粗壮男人。他低声说道:“弗西娅,我需要帮助。”弗西娅,好朋友才这么叫她。史蒂芬娜认出来人是27岁的犹太人约瑟夫布兹明斯基,德国占领普热米什尔时,史蒂芬娜曾在他们家干过活,他们家人早就把她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
约瑟夫坐下来后问:“能让我在你这儿待一夜吗?”当时,德国人说谁敢藏匿犹太人,格杀勿论。她想帮这个落难人,但能拿自己甚至妹妹的生命冒险吗?
孩提时,有一次几个孩子欺负一个犹太男孩儿,母亲制止了他们,她对史蒂芬娜说:“我们大家都是同一个上帝的孩子。”想起母亲的教诲,史蒂芬娜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她抚摩着约瑟夫青肿的脸,说:“你当然可以留下!”
她泡茶时,约瑟夫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纳粹扫荡了犹太人居住区,把他的双亲和其他许多人装进了闷罐车厢运到死亡集中营去了。他和他的一个弟弟被迫上了另一列火车,火车开动后,他用藏在口袋里的刀割断了封住车厢小窗口的铁丝网,然后逃了出来。“只有你这儿我才能来。”约瑟夫说。
两星期后,约瑟夫潜回犹太区,找到了小弟弟哈耐克及弟媳达娜塔,还找到了他们家的老朋友威廉沙伦格博士和他的女儿朱迪,以及一位快60岁的牙医和他的儿子。约瑟夫伪造了一个可以在城里自由出入的身份证,在史蒂芬娜的帮助下,他偷偷地把食物送给那些人。但后来身份证丢了,他只好又回到了史蒂芬娜家:“弗西娅,你能找个房子把我们这些人藏起来吗?”史蒂芬娜明白,如果藏起他们,她和妹妹可能会死,但是如果抛弃了他们,她无疑会在精神上死亡。最后她说:“如果找得到这样一个房子,我会去做的。”最终,她在塔特斯卡大街3号租了一座带着两个房间、一个厨房和一个阁楼的屋子。
逃亡者们陆续来了,先是约瑟夫和牙医的儿子,然后是沙伦格博士和他的女儿,随后是牙医。接着他们接到牙医的一个朋友的便条,她想和儿子、女儿一起加入他们。她暗示说,如果被拒绝,就去告发他们。史蒂芬娜很生气,但还是接纳了她。牙医又恳求史蒂芬娜接纳他侄儿夫妻俩。最终,哈耐克和达娜塔也来了。
最后一个来的是犹太邮递员,这样一共有13个犹太人住在这里。当普热米什尔犹太区剩余的犹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营时,史蒂芬娜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后来,约瑟夫在阁楼上做了一面假墙,在伪装好的门后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13个人睡觉。在得知他们隔壁就住着一个纳粹分子后,约瑟夫他们变得更加谨慎。因为有人睡觉打鼾,约瑟夫就安排人夜间值班,谁打鼾就会被捅醒。
史蒂芬娜的朋友来访也是个问题,还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她,一待就是一整夜。有一次牙医咳嗽发作,差点儿憋死。追求者走后,约瑟夫让史蒂芬娜买来一张英俊的德国军官的画像挂在墙上。晚上,追求者来了,问道:“那是谁?”“我刚找的男朋友!”史蒂芬娜说。从此追求者再没在这条街上露面。
逃亡者用来买食物的钱花完了,史蒂芬娜不得不利用工厂午饭休息时间织毛衣赚钱,没想到毛衣很快就卖了出去。从此,这伙人夜以继日地工作,顾客们没有注意到史蒂芬娜是怎么生产出那么多织物的。
1943年底,德国人在战争中失利,开始撤退。几个月后的一天,一个纳粹军官敲开了史蒂芬娜的门,说部队在街对面设了一家医院,要她腾出房子给护士住。约瑟夫建议她和海伦娜到乡下去躲一躲,他们剩下的人要和纳粹分子决一死战。但史蒂芬娜平静地说:“我不离开你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很快,纳粹军官又回来说:“你不用走了。我们只要一个房间,给两个护士住。”
一星期后,护士搬了进来。白天,她们待在医院,但晚上常常把德国士兵带回来,在卧室里热热闹闹地聚会。一天下午,两个护士回来很早,跟着来的是两个带枪的士兵。4个人低声谈论着,突然,一个护士爬上了通往阁楼的梯子!
躲在假墙后的约瑟夫听到脚步声,发出了信号,每个人都仿佛冻住了。他透过小孔,看见楼梯顶端冒出了一个金发脑袋,护士皱着眉打量了一下就下去了。不一会儿,4个德国人离开了屋子。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新的麻烦又来了。德方管理人宣布,工厂准备拆散,迁往德国,这意味着史蒂芬娜没有了薪水。大家只好拼命编织,但一件毛衣挣来的钱仅够他们吃3天。市场上的毛线供应也没保障,他们整天在饥饿中挨过。
一天早晨,望风的约瑟夫大叫:“德国人要走了!”3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士兵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过塔特斯卡大街,这是逃亡者最后看到的纳粹形象。
确认自己安全后,13个逃亡者冲下阁楼,涌上了大街又笑又叫:“德国佬滚蛋了!”兴奋的约瑟夫先是紧紧地拥抱了海伦娜,然后久久地拥抱了她的英雄姐姐。
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约瑟夫向史蒂芬娜求婚。史蒂芬娜逗他:“你说只待一个晚上,现在却想待一辈子?”
1961年,夫妇俩移居美国,约瑟夫在波士顿郊区开了家牙科诊所,他们生了一儿一女。海伦娜结婚了,她也当了医生。
史蒂芬娜和约瑟夫曾参加了美国华盛顿的“浩劫纪念馆”落成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有以色列、波兰、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首脑。纪念馆提醒人们:“在最邪恶的时期,人们能忍受痛苦,也能行善。”
关于选择的故事相关文章:
5.选择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