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故事大全>故事>

板凳妈妈的故事

秋燕分享

  “板凳妈妈”无腿走出来的人生赢得了官兵们崇高敬意。此刻,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人格的伟大成就人生的不平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板凳妈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板凳妈妈的故事:许月华

  我是赖明智,我妈叫许月华,报上和网上都称妈妈为“板凳妈妈”。我是2013年12月3日随我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先遣队到达位于非洲西部的马里共和国执行维和任务的。世人都说母亲是伟大的,而我更是特别佩服妈妈,因为我妈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当兵3年,感到军队确实是一所人生的大学校,感到妈妈太伟大了,所以我愿意把我所知道的妈妈的一切,都告诉你——

  ①不幸中的万幸

  我妈1956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板塘乡。妈1岁时,外公因病去世了。妈还没到10岁,外婆也病故了。祸不单行吧!12岁那年,妈在铁轨上捡煤渣时饿昏了,这时一节货车车厢突然失控向她滑来,妈便被压在了车轮下,整个臀部以下就这样被无情地压断了。妈昏过去又疼醒过来,看到自己没有了双腿,绝望至极,号啕大哭:“你们不要救我,让我去死吧!”但好心人还是把妈抬到医院。住院期间,医生护士经常给妈讲伤残军人顽强自立的故事,她们的同情和友爱,唤起了妈对生的渴望。

  出院后的日子过得分外艰难。就在妈最绝望的时候,党和政府把妈从农村接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妈感到自己得救了,心里格外高兴。被送到福利院的那天,一群人围上来看热闹,说啥的都有:“残疾这么重啊!真得靠人伺候一辈子了!”“国家的包袱,社会的累赘……”

  这样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妈就感到有点不自在了。一天,妈找到当时的院长周阿姨说:“我不能这样白吃白喝,我想帮院里照顾小孩……”周阿姨说:“月华,你如果能走路的话,我就给你安排点事做。”“我要走路!我要走路!”从此,妈妈的内心有了强烈的渴望。忽然有一天,妈从福利院一个刚学走路的孤儿身上受到启发,那个孤儿撑着一条板凳,每挪动一下凳子,脚就向前迈出一步。“天啊!假如用两条凳子,我不也可以走路了吗?”妈高兴得叫起来。很快,妈就行动起来。

  妈已完全没有左腿,右腿仅仅残留一寸,所以每移动一步,都只能将右腿置于板凳上,这样的难度导致向左迈进时,身体需要大幅度甩动。一连几天,妈都汗水淋漓,肩膀、手臂酸痛发麻,手掌也磨出了一个个大血泡。更不容易的是,妈练久了,有时体力不支,手一发软,板凳就翻了。工作人员看见这情景,也都不太忍心,总对妈说:“月华,你残疾到这个程度,我们护理你是应该的,你干吗要受这么大的罪呢?”妈就是这样倔强,摔翻了,自己再竭尽全力爬起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超人毅力坚持下去。仅仅一个月,她就能初步以板凳代脚自如行“走”了。从此,妈不仅能进食堂、洗衣服、上厕所,还能上下床铺了。看到妈一天比一天能“走”了,周阿姨服了:“月华,你真是女中豪杰啊!我也说话算数,履行当时的承诺……”

  ②孤儿们的妈妈

  1974年,妈接手了第一个孩子。这是个患先天唇腭裂的女婴,叫胜利。妈给她喂饭、喂水相当困难,一不留神就会呛着,必须有专人重点照顾。当时,福利院领导正为缺少人手而发愁呢!妈自告奋勇地说:“把这个孩子交给我带吧!”小胜利住院治疗期间,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一调羹一调羹地喂牛奶、药水,通宵达旦地守着她。小胜利的唇腭裂终于愈合了,长成了健康漂亮的姑娘,后来又到被服厂工作。现在,她都是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了。

  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妈特别心疼一个叫方进的孤儿。方进下肢瘫痪、肌肉萎缩,7岁时,被狠心的家人扔到了湘潭火车站。妈说她刚接手这孩子时,他额头上长了个大脓包,流血、流脓,弄得衣服、床上到处都是脓血,又脏又臭。因此,别人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但妈心疼他,就找到附近医院的医生为方进治病,可是怎么治也不见效果,医生摇摇头说:“认命吧!”妈是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就带着方进四处寻医。后来,在一位老郎中的指点下,妈经常到山里采集偏方草药,回来后用锅煎出药水,用来清洗脓血,碎叶敷到伤口处,每天坚持清洗3次、敷3次药。1个多月后,方进头上的大脓包不仅消失了,而且还生出了头发。方进感激地流着眼泪,搂住妈妈,第一次喊了声:“妈……”12岁那年,他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告别之际,方进紧紧地抱住我妈,撕心裂肺地喊:“妈,我不离开!妈……”

  30多年来,妈照顾这样的孩子有138个。为能照顾上孩子,妈学会了用板凳走路;为了孤儿们穿得不比有妈的孩子差,妈亲手编织的毛衣达数百件,能装一车了;为了挽救孤儿们的生命,妈不管他们残疾多重,从来是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记得在我当兵走的头一天,妈对我这样说:“妈这辈子如果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就是成了孤儿们的妈妈,妈喜欢这些孩子叫我妈妈……”

  ③无腿走出的人生

  从1986年开始,妈就先后被湘潭市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湖南省评为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先进个人,被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评为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刚当兵走那年,妈参加了CCTV2010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那年,妈被湖南家乡推荐上来,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候选人之一,妈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等等。

  记得妈所在的福利院曾招来一批新工人,当这些人见面一看他们就是整天护理痴呆、聋哑、瘫痪孤儿时,一下子傻眼了,打起了退堂鼓。在妈妈用自己的工作经历教育他们后,这些新工人的思想一点点被感化,一点点爱上这个被人瞧不起但必须有人干的工作。一名新工人曾在福利院大会上说:“我刚接触护理弃儿工作时,认为这不是人干的活,是许月华同志在岗位上征服了我,她连双腿都没有,却撑着小板凳,干了几十年,四肢不健全的人能给我们四肢健全的人照出一面镜子,我感到汗颜。在今后的人生里,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住我呢?!”

  信任、关心、赞扬,成了妈妈的一种动力。经过长期慎重的考虑,1985年3月,妈口述,请人代笔,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妈的心愿。但是,加入党组织,妈一直也有个心结,妈知道自己没念过书,又是一个残疾人,肯定没有资格加入党组织,不可能直接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了。可这次妈想错了。

  1987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31岁的妈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在发展新党员的大会上,参加会的市委宣传部长当时激动地站起来说:“论身高,我们谁都比许月华高,但论精神境界,我们没一个人比她高!她入党,我第一个支持!”那一刻,妈向党作了宣誓。有一次,我问妈,当年向党宣誓都说了啥?妈就说了6个字:“听党话,跟党走!”不过,妈又补充了一句:“入党那天,妈哭了……”

  ④摘到了爱情的果

  妈的事迹被报道后,感动了许多读者和听众。其中,也有少许的人写来求爱信件。妈的态度也很明确:“为了孩子们,我不会离开福利院。我又是重症残疾人,不想再连累别人……”

  1987年,我爸赖子元到福利院当种菜的临时工。爸到了福利院后,看妈生活得很不方便,就经常帮妈干活。相处中,两颗心一点点靠近。有一次,妈为了考验爸的真诚度,一下子带了2名孤儿,自己抱一个,那个就看爸抱不抱了。爸也爱孩子,结果就抱了。妈挺高兴,就对爸说:“爱我,必须得爱我带的孤儿……”打那以后,爸就经常帮妈带孩子。妈和爸处了几个月后,很郑重地跟爸说:“我将来可能要拖累你一辈子的,能行吗?”爸只是憨憨一笑:“你怎么不相信人呢!”

  1987年11月,福利院为爸妈举行了在那个年代算是很隆重的婚礼了。在婚礼上,福利院领导对爸说:“赖子元,组织上把你的户口从农村转到这,你从临时工变成了正式工。结婚后,你可得对咱们月华好点,不能变心!”爸还是淳朴的笑道:“不会的,不会的……”

  1990年8月13日,妈生下我。福利院的人都为我们家高兴,还张罗给我取名。一位院领导定夺说:“现在看来,当初月华选择子元,是个明智的选择,宝宝就叫赖明智吧!”

  妈很要强,生我第29天,就坚持上班去了。妈带的孩子们看见妈回来了,一个个小嘴可甜了,这个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个叫:“妈妈,我要去看小弟弟!”妈就抱起来挨个亲。有两个刚被收养的婴儿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妈一看就心疼了,赶紧把自己的奶水喂给他们,天天如此,等回家喂我的时候,我却没有奶吃。我饿得叫唤啊,妈就用那时的米粉、青菜叶子喂我。妈每天晚上都要把福利院的孩子安排妥当后,才能顾上回来看我。我因没人看护,从床上摔到地下是家常便饭。

  1998年,在福利院和所在村老百姓的全力帮助下,勤劳的爸妈终于建成了一栋属于自己的砖瓦房。爸妈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实现了。有了属于自己的家,40多岁的妈妈像焕发了青春一样,家务活全包了下来,每年还要养好几头猪,几十只鸡、鸭,还种了好大一片菜地呢!

  我爸爸从小就过早地从事繁重的农活,落下了腰痛的毛病,妈就四处寻医,还制作了土偏方,天天晚上为爸腰部做热敷。有好吃的,妈自己舍不得吃,总让爸这棵“家里的大树”先吃、多吃。爸对妈当然就更好了,有爸在时,爸就让妈把小板凳收起来,爸背着妈去这去那。可以说,爸和妈几十年来都相敬如宾,从来没看爸妈吵过嘴。和妈很要好的一个阿姨就说:“月华啊,你现在是三好了,有个好丈夫,有个好儿子,还有了好房子,你知足吧你!”听到这话,妈笑得一脸灿烂……

  ⑤儿就是妈妈的腿

  我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很小的时候就帮妈打下手,拿奶瓶喂小孩。我7岁时就用轮椅推着妈妈去办事。有一次,我一手提着包,一手推着妈妈,走了10多里地,路人见了,都感动不已,有的还流泪了。我上小学时,看到别的小孩有父母送,自己也没想太多,因为爸工作脱不开身,妈又不方便,所以我从小就习惯自己走路了。

  我懂事后,妈经常给我讲红色故事。妈常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照顾,就没有我,就没有我们一家。所以人要讲恩情,要报答。”妈问我对将来有什么考虑,我向往部队生活,有当兵的愿望。妈果断地说:“当兵苦,但锻炼人,解放军是所大学校,你的想法和妈的想法一致,妈支持!”爸也说:“我听过雷锋的故事,当兵能出息人,你去吧!”

  多年来,妈总跟我说:“虽然妈失去了双腿,但妈没有失去梦想。妈想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想瞻仰毛主席遗容,想去爬长城……”作为儿子,我一直在想,妈生我时,差点要了她的命,养育我,也非常艰辛,所以,我就是背,也要背着妈妈去实现这些愿望。好像是天意吧,就在我当兵走前,中央电视台“我们有一套”栏目组,邀请我妈带6个孤儿去北京录制节目。我作为妈的“特护”,一同前往北京。清晨,我背着妈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妈很激动。记得2008年,我背妈去毛主席故居时,妈说:“能看到毛主席遗容多好啊!”可当妈真的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时,来自世界各地想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实在太多了,妈当天没完成心愿。第二天,我说:“妈,我背你上长城吧!”妈这回高兴了。我背着妈妈爬长城,到第二个烽火台时,妈看到我流汗太多,非常心疼,说啥不让我继续上了。我对妈说,儿子有能力帮你,妈要去哪儿,儿子就背你,儿子永远是妈的双腿。就这样,我一直坚持背妈走了四个烽火台。看到巍巍绵延的雄伟长城,妈心花怒放地说:“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回妈也成好汉了!”

  接下来几天,我又背着妈去了故宫。在北京,妈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了好多礼物,但妈送给自己的礼物却是一个镶有毛主席、周相片儿的相框,还有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书包。妈说:“这是多年来妈一直想送自己的礼物。”

  从北京回来,我就应征入伍了。当兵走的前一天晚上,父亲追小偷,还把脚扭伤了。所以第二天我走时,爸也没送上我,只是和我拥抱。告别父亲,我背着妈妈上了福利院专门送我去武装部的面包车。和妈分手告别时,我的思绪突然扯的很远——将来,我一定要再背妈去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一定要让妈坐一次飞机……

  ⑥人生岔路口妈妈指方向

  到部队半个月后,多数新兵开始想家,个别新兵甚至不想干了。我也想家,但父母的话时时响在耳边,特别是我妈。妈最需要我在身边尽孝,却毅然送我参军。所以,我干不好的话,首先就伤了我妈的心。刚来时,连队纪律严明,有点适应不了,后来过了两个月,基本转变过来了。

  在连队搞体能训练,跑3公里,我们在家没跑过呀!班长钟裕贵是个福建兵,他天天领跑,总对我说:“你跑3公里,都不知道自己跑多少时间,那不行!你知道了,就好定目标了。实现目标,在于坚持!”每次我跑不动时,钟班长就鼓励我再坚持一下。是啊,每当这时,我一想到妈妈当初用凳子代步走路的艰难,我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的呢!到部队后,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从我的日记里,你能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兵,在人生的好多岔路口,还真是我妈一直在帮我指明方向。

  就说妈好几趟来部队的起因吧—— 一趟是团里请妈来给新兵作报告。2011年的1月18日,妈在福利院原院长袁琪阿姨的护送下,真的到部队来了。一开始说光新兵听,后来全团官兵都听了妈妈作的报告。报告反响?怎么形容呢?反正大家的泪水、掌声、表态和歌声,让我一辈子都忘不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妈在台上作报告时,福利院已经嫁出去的一个孤儿,担心妈受不了东北这块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给妈打手机问情况,妈说我正在讲话呢!妈在报告结束时说:“你们在部队干好,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当时的管序东政委还上台为妈发了“勇士工兵团的荣誉妈妈”和“编外教员”的聘书。

  妈另一趟来部队是2012年11月底。经过部队两年的锻炼,我没有辜负爸妈的期望,成为团里的“优秀士兵”“新装备操作能手”,还被军区评为“优秀共青团员”,荣立一次三等功。所以,年底涉及选取士官,我当时向组织写了申请报告要求选取士官,但就在这时,我听说爸得了不治之症,是肺癌。我当时就想:父亲这棵大树倒了,家里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妈一个人肩上,我是儿子,我要为妈分担。所以,考虑家里的实际,我准备退伍回家。可当我把想法告诉家里时,妈见怎么说都说不动我,气得不打一处来,从湖南坐火车到吉林,千里迢迢,说来真来了。妈是一根肠子八下扯,离开家前,妈给爸包了足够吃10天的饺子冻上,还托付邻居和亲戚照顾爸。

  妈来了,先表扬我:“你惦记爸妈,决定回家挑起家庭重担,这说明你长大了,这两年兵没白当,爸妈高兴……”然后就用事实跟我说话:“这次你爸得了这么大的病,前期治疗花了1万多,但现在我和你爸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你爸这一下子就报销了8000多元,实际家里只掏了2000来块钱……你爸说这回可摊上好时候好政策了,病也觉得好了不少。我这次来,也是你爸的意思,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在部队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爸妈的良苦用心和为国为家的高尚思想境界,怎能不让我感动和流泪呢!

  11月27日,团里士官选取名单张榜公布,妈看到红纸黑字榜上有我名了,这才放心地回家。

  妈最后一趟来部队是2013年12月2日。那天上午,我们在团礼堂举行赴马里维和出征仪式,妈是应邀专程从湘潭赶来的,妈亲手将绣有“做党的好儿子,做雷锋式的好战士”的一面锦旗和她一针一线缝制、绣有“妈妈”字样的鞋垫送给大家,鼓励我们在异国他乡为祖国立功!妈说的和做的,让每一个官兵都热泪盈眶。

  其实,听说部队要到马里维和,我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当我把维和的消息跟妈透露时,妈毫不犹豫地说:“儿子,你要第一个报名去!”

  现在,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我要对敬爱的祖国和妈妈说:你们的儿子,一定不会让妈妈失望的!

  板凳妈妈许月华人物简介

  许月华,人称“板凳妈妈”,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在母亲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轮夺去了双腿。没有双腿的她开始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学习一手一步地向前“行走”。每天天没亮,她就开始练习。深夜福利院的人都睡了,她仍不肯休息。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许月华终于重新学会了“走路”,成为福利院编外保育员。许月华同志201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责任公民,荣获央视2010年度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

  板凳妈妈许月华的感人事迹

  家庭和经历的不幸并没有将许月华击垮,福利院的生活让她变得坚强和感恩,她学会了用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并主动提出帮忙照顾福利院里的孩子,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从此,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的这个“半截人”变成了照顾孤残儿童的“板凳妈妈”。

  据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统计,37年来,许月华一手带大的孤残儿童有130多人。如今,很多人已经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现在,许月华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儿子毕业后去南方打工了。

  尽管许月华已经“退休”,但她依然割舍不下对福利院里孩子们的感情。她一边操持着家务,一边继续着她“板凳妈妈”的工作。[2]

  自从学会“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 胜利是“板凳妈妈”的第一个“孩子”。许月华清楚记得,福利院当年从拖拉机轮子底下捡回了这个差点被轧死的弃婴,“她患有先天性唇腭裂,没有上嘴唇,口腔与鼻孔相通,喂饭喂水极其困难,稍不留心就会呛坏。”许月华说。一调羹接一调羹喂着乳汁、药水,一通宵又一通宵守护在胜利身旁……终于,在许月华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胜利的唇腭裂终于愈合,长成了漂亮的姑娘,现在已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福利院离医院较远,孩子就医十分不便,许月华四处学习病症疗法,还自己买了一支体温表。许月华的抽屉里,塞满了白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止泻的、退烧的、止痛的,应有尽有。通过日常积累,许月华渐渐成了福利院的治病“专家”。

  “可怜的孩子们没有妈妈,我就是他们的妈妈。”许月华总是这样对自己说。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孩子生病住院了,许月华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许月华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长年累月,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这些板凳在大地上敲响了爱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传响了37年。37年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234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