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与人生介绍
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进而讨论老子人生哲学中的积极方面,对当代人的为人处世具有的借鉴和启迪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老子不争哲学思想的几点反思
老子的“不争”含义十分广泛。关于何为“不争”,《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做了如下界定:“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不逞一时之勇,不被轻易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激怒,对敌时不正面交锋,用人时不居高临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我显露,不自以为是,不自吹自擂,不自高自大。此外,《道德经》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不争还包括处下守柔、不争名夺利、不居功自是。
对于“不争”的功用和好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一方面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其相争;另一方面,因为不争是人间之“道”,与世无争,也就不会招来怨尤。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争呢?老子认为,首先要处下守柔。“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柔能克刚,弱可胜强,只有处下居后,才能后来居上。其次要知足去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虚名浮利,身外之物也。贪得无厌,求之太甚,必致引火烧身,乃至伤已伤人,实在是得不偿失,不智之至。再次要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甘居人后,不凌驾于天下人之上,才能众心归服,君临万物。
但是我觉得,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所说的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并不是要人们永处人下、不求进取,不敢为天下先也不是要人们临阵退缩、无所作为。处下守柔是为了后来居上、以柔克刚,知足去欲是要摒除非分之欲,不敢为天下先是指不要把一己凌驾于天下人之上。也就是说,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不为,而是功成身退,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的“不争”只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和根本目的。这一思想体现在《道德经》许多章节中。老子其实是以“不争”来争,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完全摆脱功、名、权、利的束缚,对它们仍存有或多或少的欲望。《道德经》洋洋五千余言,全篇几乎没有对功、名、权、利的轻蔑贬损之词。恰恰相反,老子反复强调的是,要以“不争”来争(功、名、权、利),就必须采取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为天下先三种策略,以及采取三种策略就必然能得到预期结果(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真正的“不争”并不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无名无用之人,而是连“不争”也不去争它。不是心如死水,而是心静如水;不是退避三舍,而是坦然面对;不是拒绝一切,而是包容一切。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来者不求,去者不留;保持平常之心,一切顺其自然。类似于隐者的“大隐隐于市”和佛家“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的境界。任他“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岸仍然是岸;任他星移斗转,世事变幻,我仍然是我。人不为物役,不为名累,不为权囿,不为利迷,入世而不困于世,身在红尘而不为红尘所惑。这样的“不争”需要一种大智慧,更需要一种大定力。这可能与老子的本意相去甚远。
所以,反思来说,我觉得老子的不争哲学思想其实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事成之后则功遂身退、为而不争,而不是像作死一样,事前不做,事后对于不能完全满意的结果,用自己的“不争”来宽慰自己。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21世纪老子不争哲学思想仍不乏其可取之处,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和智慧谋略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待竞争,不能绝对化,要辩证地理解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和谐的关系,力求互利双赢,避免两败俱伤。这就是说,我们要避免无谓的恶性竞争,在不断创新中另辟蹊径;而作为当代青年,要有远大的目光和宽广的胸怀,去“必争必胜”之心,发扬“让大家都赢”的双赢精神,寻求共同利益的结合点,而不是一方利益的最大化。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中的知足去欲思想对当代人减轻日趋沉重的精神压力,获得内心世界的平衡,进而不断丰富和提高个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人的生存境遇面临着空前挑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经济席卷全球,技术工具主义和物欲化浪潮甚嚣尘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裹挟着人们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身不由己地快步向前。这一切都使当代人要承受越来越多外在的生活压力和内在的精神压力。与此同时,以物为主要载体的工具和技术及同样表现为物的劳动产品,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正在成为一副巨大的枷锁,本应服务于人的物结果却反过来左右人,与物质商品和金钱财富充盈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人的精神的空虚,人们对自身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关注越来越少,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程度,金钱货币成了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尺度。人们在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刺激下,满足于物质享受和文化快餐所带来肉体感官快乐与低层次精神愉悦的同时,心灵却陷入了空前的紧张、焦虑、烦躁而不能自拔。
在当下,我们有必要反思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事实上,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数量,自由更不是指你可以为所欲为。被外物所困、受欲望支配的人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受外界事物支配和自身欲望束缚越少的人享受到的幸福和自由越多。老子的“知足去欲”思想对我们正视荣辱得失、缓解精神压力、消减物质欲望、获得心理平衡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常常感受到快乐;去除奢欲,我们方可时时体验到自由。老子强调的身重于物的思想则提醒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别因为无法停歇的奔波忙碌而忘记了人生的本来目的,不要在追求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沦为物的奴隶,应多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呼声,保留内心世界的那方圣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总结
老师们常常告诉我们,书籍常读常新,千年前的经典,如今拿来再读,依然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收获,我是否真的就该抱持着以前的态度继续下去呢?我觉得不是。
知足常乐,把当下拥有看做一切自然不会有任何收获,只有做一个不知足的进取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超越当下,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常乐。不争的争,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庸人的哲学呢?
关于哲学与人生介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