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多未必力量大作文600字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要比这个复杂和微妙得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多未必力量大(一)
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人多力量大,但在公司等了几年后我越来越觉得人多未必就力量大。想要人多力量大还得要看这个力是怎么使的。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如果两个力在同一个方向用力的话,力量就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很多。如果有两个人在不同的方向用力的话,那么两个人的力量就会中和掉一些,变得比一个人的力量小很多。就拿昨天的事来说吧。
昨天我们公司的一个客人索赔,原因是客人先前做过两种颜色的小船。客人想要黄色的,而我们工厂出给客人的货是兰色的。秘书也不查查当时是什么情况就发EMAIL来追究工厂的责任还一状就把我们工厂告到了他们经理那里。经理也不问问我们工厂是什么情况,直接就叫我们厂长做检讨。厂长还没有了解情况就先把所有的主管骂了一通。直到后来我看到EMAIL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一查才知道原来是秘书自己把生产图片给我们提供成蓝色的了。我当然又把情况反馈给秘书,告诉她们:她们给的生产图片就是兰色的。那个秘书也真是的,明明已经知道是自己把图片给错了,责任不在我们工厂。我们地区的经理看到这个情况也很生气,又让那边做解释。
搞了一大圈,其实事情本来可以很简单就处理好的。秘书收到客人CLAIM的EMAIL的时候就先CK一下定单的情况。不管是工厂的错还是秘书的错,双方先看一下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请双方的经理出面沟通也不迟。事情发生了没有一个要想到先了解情况然后再想解决的办法,大家想到的只是先追究是谁的责任。像昨天一样,一大圈以后责任还是回到秘书的身上。并且还让大家都心情不愉快。
大家说说是不是人多就未必力量大呢?
人多未必力量大(二)
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进程中,在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生命生存质量较低的景况上,不管是芸芸家庭还是州县郡国,无论从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征战挞伐,人口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人丁的多寡往往既是家族兴衰的写照,也是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于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禀赋里,“人多力量大”似乎便成了执着信奉的社会公理。
然而,世事的纷争往往异乎寻常地超出人们的想象,历史的波澜总是不时让人悚然心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以弱凌强的事例举不胜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卷上,以小欺大的事例也屡见不鲜。17世纪时,仅有200万人口的荷兰,居然成就了海上霸业,在1624年后的38年里强占了我国台湾;1887年,总人口达4.4亿、约为当时葡萄牙总人口45倍的清王朝,竟然让澳门沦为了这个区区小国的殖民地;19世纪中叶的英国,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看,充其量只是一个中等国家,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仅用不到2万人的兵力,伤亡500余人的代价,就欣喜地捧回了《南京条约》,抱得香港百年归;1894年,国势强于日本的清政府,竟让自己一向瞧不起的倭寇全歼了北洋水师,索走了3倍于其财政收入的巨额赔款,割走了大片国土,他们的收获就连倭寇自己也感到格外吃惊,而中国的国运和地位却自此一落千丈;1900年,总人口比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八国人口之和还要多,当时已为4.5亿人的清廷,却以一纸《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在侮辱性地让每个中国人都向他们交了1两白银的“罚金”之后,掀起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热潮,让中国彻底掉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百余年前,在上海外滩公园上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让每一个中国人饱受了难以言状的屈辱和悲愤;二战期间,总人口约7000万人左右的日本,公然敢于向4亿多人的中国及其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挑起战端,我们虽然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但付出了中国军队每伤亡28.5人才击毙日军1人的代价;即使在中国日益强盛的今天,在中国反复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的情况下,正处在经济萧条状况下的日本,也敢藐视公理和法理,在钓鱼岛问题上坚决地与中国叫板。
我国辽阔的疆域、丰饶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众多的人口,常常让国人引以为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不受欺凌,恶狼们嫉妒和贪婪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身上。强大的综合国力、强大的民族聚合力、优越的国家体制、睿智的国家战略才是国家安全和不为人欺的重要保障。
仅从人口的角度看,人多显然力量大,但从另一方面看,人多未必力量大。如果人口过多,不但不能给“家”、“国”的发展插上翅膀,反而会系上沉重的包袱,“家”、“国”图强难而艰,家穷而国弱,谁敢妄言人多力量大?如果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非人才大国,如果仍处于“东亚病夫”的状态,谁敢妄言人多力量大?如果在拨河比赛中不能把各自的力量集中于一线,如果每个人都是一盘散沙而不能聚合成塔,谁敢妄言人多力量大?一个人口包袱沉重的民族发展是艰难的,一个缺乏精、气、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将永远无法避免流血的命运。但愿我们的国家和民众仓里有粮、包里有钱、身上有肌肉、骨头里有钙、血管里有热血,攥指成拳,从此不再成为任人摆布、肆意宰割的温顺羔羊!
人多未必力量大 (三)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要比这个复杂和微妙得多。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要多2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苛希纳定律告诫我们: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那么,责任人的数量与责任人的责任感或负责程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964年3月,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美国的谋杀案,一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凌晨3时回家的途中,被一男性杀人狂杀死。这名男子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当时,住在公园附近公寓里的住户中,共有38人或亲眼目睹了女经理被杀,或听到她的呼救声,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前去保护和营救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事后,美国媒体纷纷谴责纽约人的冷漠。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对旁观者的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作出了新的解释。为了验证自己的解释,他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通话。他们要测试,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参与者所作出的选择。事后的统计显示:在一对一通话的那些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报告有人发病;而在有4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因此,两位心理学家对克尤公园的杀人案没有人见义勇为的现象,给出了社会心理学解释,并概括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说明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责任分散”现象。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