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小论文(2)
关于哲学的小论文篇二
扼要地说,生命意识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它的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的历史过程。
地球上的生命意识至今已产生了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的三种意识方式。
1、反应意识以触觉为根基,它提供了“刺激反应”的经验感知;
2、知性意识以多元触觉合成为基础,它提供了“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经验感知。知性意识的生物性标志是多元感官、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的出现。知性意识和反应意识的区别是,它已不再停留于对象的“刺激反应”的经验感知,它通过“多元触觉合成判断”,获得了位置、方向、形状、同类、异类、食物、敌害、环境等等的知性判断的经验感知,并由此作出知性意识的行为。
3、概念意识起源于人类符号文化,它以经验感知为基础,通过符号为中介的表象方式,以及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构造,将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所提供的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知。
4、人类的意识结构由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两个层面构成,生成它的特有的意识结构运动,即从经验感知上升到概念认知,概念认知反馈于经验感知的不断的循环往复。这种不断的循环往复运动,一方面,生成人类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的种种概念建构;另一方面,将种种概念建构反馈于事物化的经验求证,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如工具、建筑、生产、科技等等的概念之物创造。由此形成人类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或者说人类文化王国的发展。
♦ 无意识建构的世界和有意识建构的世界
关于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又互为联系的世界。一种是无意识建构的世界,另一种有意识建构的世界。
无意识建构的世界是一个自在的世界,这个自在的世界是没有它的任何规定和界限的。
有意识建构的世界,是一种从经验感知到概念认知的建构,它有着概念的划分和规定,是一种概念方式的世界。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当重视黑格尔的意见,他认为概念是一切规定和联系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他的这个意见是极为重要的。
许多学者极为肤浅地蔑视黑格尔的见解,对黑格尔概念论的哲学智慧不屑一顾,可是他们完全不懂得,正是人类的意识结构,从经验感知到概念认知地赋予了事物的划分、规定、建构和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关于事物的划分、规定、建构和联系都是概念方式的建构,都是在概念认知这一层面上获得的。因此,当我们谈论世界时,要把握无意识建构的世界和有意识建构的世界的界别。
♦ 当代哲学要建立两大基础理论
第一,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
1、地球上的种种生命意识的存在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要从总体的历史进程上,揭示和阐述自生命体在地球上诞生后,生命意识的进化方式和所造就的不同意识方式和意识行为。
3、地球上的生命意识的进化有两种不同的进化方式,一种是生物性的进化方式,另一种是文化性的进化方式。
4、首先是以生命体触觉为根基的刺激反应意识,它造就了生命体刺激反应的经验感知和意识行为。接着是以多元触觉为基础的合成判断的知性意识,它造就了生命体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经验感知和意识行为。进一步是以经验感知为基础,通过符号的中介和表象方式,以及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构造,将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知,生成概念意识活动和概念方式的意识行为。
5、只有从总体上揭示和把握生命意识的进化方式和历史进程,才能深刻地理解生命意识的本质和由来。
第二,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
1、人类的意识结构内涵了地球生命意识的历史进程。人类意识结构的底层是反应意识,中间是知性意识,上层是概念意识。是以经验为根基的概念方式加入。
2、人类的意识结构由经验感知模块和概念认知模块,以及两者的互为关系构建。人类的意识结构驱动着经验感知上升到概念认知,概念认知反馈于经验感知,在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统一的不断循环往复和更高综合中,实现人类的智能,人类的精神建构和物质创造。
3、经验感知模块以触觉为基础,具有它的“触觉判断”机制;概念认知模块以概念为基础,具有它的“概念逻辑”机制。经验感知模块需要深入地研究它的“触觉判断”机制,搞清触觉和判断的基本方式,以及从触觉到判断的机理。概念认知模块需要深入搞清概念的本质和由来,搞清“概念逻辑”的基本架构,以及概念逻辑是如何建构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以及从概念方式到经验方式的反馈的,等等。
♦ 触觉方式和感知能力 —— 意识的研究
1、触觉是意识的根基所在。触觉使生命体获得了两种不同的经验感知,一种是单一触觉刺激反应的经验感知,另一种是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经验感知。
2、我们比较熟悉的触觉方式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觉、性觉等。但自然世界似乎还存在着一些我们尚不了解的触觉方式,例如,鸟儿在迁移中对地球磁场的某种触觉方式和感知能力,也就是说,在动物世界中是否存在着某种磁觉方式的感知能力?!地震前夕一些动物会发生异常的举动,它们似乎感知到了什么?这种感知是否因为这些动物具有某种我们所不知道的触觉方式和感知能力呢?我曾做个一个实验,在池塘里抓了些螺丝上来,放在围着池塘的水泥栏上,水泥栏离水面1.5米,二十公分宽,过一会这些小小的螺丝纷纷溜走,然而它们溜走的方向全朝着靠水的一侧,似乎螺丝们有着一种我们所不知的亲水的触觉方式和感知能力。
3、科学仪器能够感知电磁波、红外线、无线电波、粒子流等等。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科技的嫁接,拥有更多的触觉方式和感知能力呢。
4、对触觉方式和感知能力的更多了解、掌握和统摄,将使得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和人类获得比今天更为超越的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经验感知能力,以及以此为转换的概念能力。
♦ 经验论和唯理论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不懈之争。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感知,人类以经验感知事物;唯理论则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不是经验的,而是理性的,是理性的建构。
休谟在他的《人类理解研究》中认为,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印象来自经验对象对大脑的印制,观念则是印象在大脑中留下的摹本,当大脑运用摹本进行反思时,摹本就成为了头脑的观念,头脑的活动进而把简单的观念组合为复杂的观念,生成人类的思想和知识。
而唯理论者认为,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尽管经验包含着我们的各种能力,可是倘若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那么我们对于存在、永恒、无限、自由、正义、幸福、上帝这类观念又如何体会呢?它们是何种经验对象对大脑的印制所留下的摹本呢?唯理论认为,存在、永恒、无限、自由、正义、幸福、上帝等等的普遍观念,是不能由经验所印制的,它们只能从理性中获得的。可是,理性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是一种怎样的建构呢?理性又是怎么能够获得存在、永恒、无限、自由、正义、幸福、上帝等等的观念呢?对此,唯理论者并没有给出明白无疑的回答。
对此,我以为,如果我们从生命意识生成、进化和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上勘察,从人类意识结构的本质上进行考察,即人类的意识结构是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的统一,那么,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实际上是人类意识结构方式的导致,并最终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获得它们各自的合理所在。这样,我们就将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久之争,予以新的思想穿越和解读,透彻地了解存在、永恒、无限、自由、正义、幸福、上帝这类高度抽象的观念是如何在我们的心灵中生成的。
♦ 要重视人类意识结构基础理论的创立
我以为,加强对人类意识结构的探讨是具有它的意义所在的。
第一,它将使我们深入地揭示和把握地球生命意识的历史进程,即从生命意识的生成、进化和发展的总体勘察上,揭示和把握生命意识的本质和由来。
第二,它将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新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基础理论。即从经验模块的触觉机理和概念模块的逻辑架构上,解读人类的智能,为人类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哲学指导的基础理论。
第三,它的研究成果将再一次改变人类的命运:
第一步,它将使得具有人类智能雏形的机器人大举进入人类的家庭生活,为老龄社会所需要解决的护理、情感问题,提供重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帮助,并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
第二步,它将使得人类的个体灵魂从肉体寿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植入智能机器人的金刚之身,使得人类的灵魂摆脱死亡的恐惧和阴影。
第三步,它将使得个体意识的灵魂在和智能机器人的融合中,走出地球的摇篮,不受太空生理条件限制地走向宇宙世界的开发和生存。
现在,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在非常前瞻地研制机器人,国内也在加入这样的研究。但是现时机器人的研发在我看来,仍然只是处于模仿动物智能的研发阶段,无论日本和美国都没有真正进入对人类智能的研发。其原因在于在世界范围内还缺乏人类智能的基础理论,缺乏对生命意识历史进程和不同意识方式的揭示和理解。我以为中国的哲学理论当重视人类意识结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立,争取在未来人类生活和命运的重大改变中获得先机。
♦ 人类的意识结构
人类的意识结构的特点是:
1、人类意识结构的底层是反应意识,中间是知性意识,上层是概念意识。人类的意识结构内涵了地球生命意识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2、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产生刺激反应的经验感知和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经验感知,概念意识则把经验感知转化为概念认知,即以符号为中介和表象,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概念认知,并由此划分、规定、建构和联系事物、生成人类的概念方式的观念、思想和知识,以及自我意识和概念之物的创造。由此,人类的意识结构在本质上是以经验感知为根基的概念方式加入,人类的智能是以经验感知为根基的概念创造。
3、人类的意识结构内在地驱动经验感知上升到概念认知,亦内在地驱动概念认知反馈于经验感知,使得人类的经验感知从无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感知转变为了有概念方式加入经验感知。这种有概念方式加入的经验感知,一方面,使得经验感知被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知,生成人类的观念、思想、知识,以及自我意识等等的概念建构;另一方面,使得概念认知的种种建构反馈于事物化的经验求证,由此造就人类的智能,即在概念建构反馈于经验求证的事物化过程中,从经验感知的自然之物利用走向概念认知的概念之物创造。
4、人类的意识结构表明,人类的智能由经验模块和概念模块,以及两者的互为关系建构。揭示和把握经验模块和概念模块的不同机制、以及两者的互为关系,当代发展的计算机、数字技术、材料技术等等才能综合地走向新的实验方式和实验手段,实现非生命体的人类智能的创造,即通过人类的“上帝之手”创造出能够和人类智能媲美、超越人类智能的非生命体方式的智能。
♦ 概念和概念方式
我在《概念论》写作的思考和探讨中认为,概念不是别的,概念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和表象,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意识建构,概念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意识有了概念方式的加入。
概念意识方式以经验为根基,它将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知,并通过概念逻辑的运作,1、获得概念方式的事物划分、事物规定、事物建构和事物联系;2、造就观念、思想、知识和自我意识等概念建构;3、反馈于经验求证,获得概念之物的创造。
概念方式的加入,使得人类的意识结构有了从经验感知上升到概念认知,概念认知反馈于经验感知的不断的循环往复,以及这种循环往复所造就的概念创造的智能。
♦ 概念之物的创造
概念在其反馈经验活动的事物化过程中实现概念之物的创造。
概念源自经验感知的制作和转换,有着它的经验性渊源,它会在概念方式到经验方式的反馈中,将种种概念建构投向事物化的求证,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例如,将石块、树枝、泥土、铜矿等自然之物,按照头脑中的概念建构,制作成石器、长、陶器、青铜器等等的概念之物。人们常说,劳动创造了工具,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少动物为取得食物和筑窝也终生处在劳动之中,也会在它们各自的生存方式中利用自然之物,但为何它们不能从劳动中创造工具呢?或者说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呢?我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工具是概念之物,它是人类头脑中的概念建构的投射。
动物的心灵由于没有概念方式的加入,以及动物的头脑之中没有概念建构,它们的劳动只能滞留于自然之物的利用,而不能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尽管有一些报道称猩猩能制造“工具”,但这些报道以及学者的观测,并不懂得自然之物和概念之物的区别,也不懂得工具是一种概念之物,把自然之物的利用与概念之物的创造混淆了起来。
概念之物的特征是:
第一,它是概念制作,没有概念方式加入,自然之物的利用是不会成为概念之物的创造的。
第二,它是概念事物化,它在反馈经验方式中,把自然之物的利用提升为了概念之物的创造。
第三,它显现了人类意识结构是以经验为根基的概念方式加入,有着概念方式加入的造就性。即在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统一中,造就人类的概创造。
♦ 逻辑和规律
当我们谈论逻辑时,所谓逻辑它不是别的,它是概念运动的普遍必然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把思维活动的普遍必然方式称之为逻辑,把自然活动的普遍必然方式称之为规律。而无论思维活动的普遍必然方式还是自然活动的普遍必然方式,都是概念的表象,没有概念的表象,我们的心灵既不会有“逻辑”,也不会有“规律”。
黑格尔的逻辑学以概念为一切规定和联系之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他的见解是极为透彻的,人类的意识活动在其主导层面上是以概念方式表象一切的。而对于动物来说,由于缺乏概念方式的表象,它们的心灵是永远不会产生“逻辑”和“规律”的认知样式的。
♦ 何谓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以形式逻辑为思想第一原则,即我们是如何可以根据形式逻辑而划分和规定事物的。
黑格尔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以概念为一切规定和联系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以对立统一和对立统一更高综合的普遍必然方式把握事物的变易、联系、过程和总体。
黑格尔说过,要进入哲学,就要成为康德的学者,康德的《纯粹理性的批判》,提出了先验的范畴逻辑,黑格尔的逻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承续了康德的先验范畴逻辑。
由此,逻辑是一种概念架构,是概念运动的普遍必然方式。
同时,还得要了解何谓概念,它的本质和由来,我们才能真正地懂得概念和概念逻辑。
♦ 生命意识方式的进化
现在讨论意识问题时,中外学术界都有一个缺陷,即认为意识是一个纯生理性构造的对象,是一种生而即有能力。而我认为,意识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生物性的进化上,意识起源于生命体的触觉反应,它生成了一种原始的刺激反应意识;随着多元感官、神经回路、大脑中枢的进化,出现了以多元触觉合成判断为生理基础的知性意识;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符号文化为基础的,以符号为中介和表象,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概念意识。
对于意识,要有不同意识方式的区分,我的研究认为从古至今,在地球上,生命意识大体发展出了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三种方式。
♦ 自在和认知
客观世界有着它自身绝对。但问题在于,这种自身绝对是指什么,是指它的自在还是指我们对它的认知样式。
如果是指它的自在,这没错,客观世界有着在我们认识外的自在,康德把它称为“物自体”。
如果是指我们对它的认知样式,那么,这种认知样式就不再是它的自身绝对的了,而是一种主客共建的制品,即主客共建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
认知的本质在于,第一,它是主客共建的经验感知到概念认知;第二,我们不能扬弃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的建构方式而达到没有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建构方式加入的自在本身。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它首先以经验感知的方式从客观自在那里制作经验对象,接着以概念的方式把经验感知制作为概念认知,由此造就认知世界。这种由主客共建所造就的认知世界始终内涵了意识方式的加入和共建。
♦ 方的圆
“方的圆”是一个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问题。即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上帝能不能画一个“方的圆”呢?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本质论中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从语言的语法结构上看,“方的圆”这个语句表述并不违反语法的规范,也就是说从语法规范上对“方的圆”是挑不出什么毛病的。
然而从概念分析上看,“方的圆”违反了概念逻辑。1、概念的指称和定义来看,“方”和“圆”有着各自指称和定义的构造,是不能混一的;2、从形式逻辑来看,方和圆是两个不同的规定,也是不能混一的;3、从概念共性集合递升的逻辑进阶来看,“方”和“圆”这两个不同的直观概念是不能生成一个混一的直观概念的。
“方的圆”,不违反语法,但违反概念逻辑。上帝不能画一个方的圆,是因为概念逻辑是高于上帝的。
♦ 自我意识的生成
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方式的架构。只有把自我意识放之于概念方式中加以考察,我们才能达到自我意识的本质和由来。
在这方面黑格尔的逻辑学已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必然,是概念逻辑的造就。黑格尔的缺陷只是在于,他的概念逻辑是先验的,而不是从经验历史的根基和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他的概念逻辑只有抽象到具体而没有具体到抽象。
符号学者卡西勒认为,人类符号文化的制作,在以符号为中介的指代中,使人类的意识逐步产生了一种符号方式的自我指代,并由此发展出“自我”和“非我”的界分。卡西勒的这个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他从符号的源头上指示了自我意识的本质和由来。卡西勒的不足则在于,他没有从符号方式进入到概念方式和概念逻辑。
在我看来,当人类的意识活动一经以符号为中介和表象,进行对象的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构造时,这种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构造,就会以其普遍必然的方式,进一步把自身作为对象,进行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构造,从而产生一种“自我”的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构造,并以种种“非我”的界别来映照“自我”。人类的心灵一经有了“自我”的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构造,那么它就会生成一种概念方式的自我意识。因此,自我意识并不神秘,它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导致。没有以符号为中介和表象的指称,没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的概念构造,人类的心灵是不会获得它的自我意识的。
♦ 语言的历史进程
人类的语言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它的生理基础是从喉咙里发出的生物性叫唤。当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从生物性叫唤走向指称性声符的发展,成为一种有着指称意义的声符时,人类开始走向了语言能力的获取。
人类的语言从古至今,大体经历了“声符 —— 部落口语 —— 文字语言”三个发展阶段。
1、声符阶段。
在这个人类语言生成的原初阶段,人类以其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指称相关对象,如对食物和计量分配的指称。这样指称,使得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成为了具有指称意义的声符。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人类的喉在喉咙里的位置因声符使用的生存需要而选择性地下降,造成音室增大,能够发出更多音节细分的声符,进而使得人类的喉不仅能够发出更多的音节细分声符,而且能够实现声符的组合发音,促成了声符向部落口语的发展。
2、部落口语阶段。
口语是声符的组合,从声符阶段到口语阶段是难以用某种标志为断代的,我们只能逻辑地推断,口语是声符组合的必然。近代以来,西方学者深入非洲和美洲,对许多原始土著部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考察,在这些没有文字语言的土著部落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部落口语,如在墨西哥就有350多种部落口语。这种部落口语是部落成员进行指称和彼此传递知晓的纽带。部落成员在祖祖辈辈的积累和传承中,通过部落口语的种种实指定义,形成和表达着部落生活的生活知识和生存观念。
3、文字语言阶段。
文字语言的出现是以文字符号的出现为标志的,没有文字符号的出现,人类的语言将停留于口语阶段而不能进入到它的新的发展阶段,即文字语言阶段。因此,从口语到文字语言的发展,是可以用文字的出现为断代的。在我国,文字语言的出现,按学者们的认为,或者仓颉造字的历史传说,大体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字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的重大进步,它使语言走向了口语和文字符号的结合,以及口语同数字符号、几何符号、艺术符号等等的结合,并得到了文字书写的规范、记载、传承和统一。
语言从声符到部落口语,进而到文字语言的历史进程表明,语言不是开始即有就一成不变的,人类语言的历史,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 指称和定义
指称是对象的名称,定义是对象的规定。
当我用“鲸鱼”这个语词符号指称所有被称之为鲸鱼的对象时,进而将被称之为鲸鱼的对象同“鲸鱼”的指称联结起来时,这个联结就反过来给出了一个鲸鱼的实指定义,这样,当“鲸鱼”这个语词符号进入我们大脑时,它就含有了最为基础的实指定义。进一步,我们关于“鲸鱼”的定义将由实指定义走向符组定义,即用一组语词符号的组合给出鲸鱼的符组定义。符组定义和实指定义的区别是,实指定义是直观的,符组定义则是语词方式的,它会随着我们对鲸鱼的各种新的指称,以相应的语词加入符组,使符组定义得到不断的丰富、补充和改变,显现它的历史性和过程性。符组定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造就是,它产生了概念的组合联系能力,造就人类的思维活动,以及思想和知识。
怎样来划清指称和定义的界分呢?
关于指称,我以为它是一种符号的记号和名称,例如,我用中文符号“石头”记号和名称一块被我称之为“石头”的对象,当然,我也可以用英文符号“Stone”记号和名称这个对象。此外,对一个对象的记号和名称不是唯一绝对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关系多元切入的。拿石头来说,如果用来进行战争,那么,你用“武器”这个中文符号来对它进行记号和名称也是没有什么不可的。
定义与指称的区别在于,定义是在指称的基础上,对指称对象进行实指的和符组的规定,进而产生了实指定义和符组定义。定义和指称的关系是:一方面,定义以指称为基础,没有指称,定义就没有了对象,定义是跟着指称而起的,正如在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中,反作用是跟着作用而起的。但你不能说作用和反作用是没有区别的。正如磁铁有正负二极,你不能说正极和负极是没有区别的;另一方面,定义是对指称的规定。这种规定就是对所指称的对象的实指规定和符组规定。一般来说,实指规定是直观的,例如,你在动物园指着狮子对你的孩子说这是“狮子”,你在这样做的时候,你的所做就是对“狮子”这个语词指称进行了实指定义。你的孩子从你那里接受的就是一个具有语词指称和实指定义构造的概念。当然,你还可以进一步用一组语词的组合描述狮子的综合性状,这样,你的孩子进一步从你那里获得了“狮子”的符组定义,即一个语词指称和符组定义构造的概念。
当然,你会认为,对孩子来说是这样,但对于第一个指着狮子给予指称的人怎样来理解呢?他可没有人告诉他的呀。我以为,对第一个指着狮子进行指称的人来说,当他把所直观的对象和狮子的指称联结起来时,他亦会如同作用和反作用那样,建立起一种直观指称和实指定义相结合的狮子概念。
关于定义的历史性,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多有论述。例如,对于“边境”的定义,古代的定义规定和现代的定义规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你只要看一看现在的边界谈判就知道了。因此,黑格尔总是说,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个概念的历史越老,它的定义就越深刻和丰富。
♦ 抽象和概括
抽象和概括由指称和定义绽出。
当我们有了关于对象的指称和定义的概念构造,并把这个指称和定义的构造涵盖到一切可以被它所指称和定义的对象时,这个构造就绽出了它的抽象和概括。概念逻辑亦从指称和定义进入到了抽象和概括。
指称和定义一开始是个别的,而当一个指称和定义的构造从个别对象进入到了所统摄的一切对象时,它就以一种普遍必然的共性方式绽出了抽象和概括。因此,任何一个概念构造在概念逻辑的展开中,都内涵了它们的个别方式和普遍方式的统一,它们从个别对象的指称和定义中获得它们个别方式,进而从统摄一切的抽象和概括中获得它们的普遍方式。
抽象和概括由指称和定义绽出,然而在概念逻辑的伸展中,抽象和概括亦会反过来绽出指称和定义。以牛、羊、马为例,它们都是为人类家庭所驯养的动物,当我们以家庭所驯养动物为共性对它们进行抽象和概括时,就绽出了“家畜”这样一个新的指称和定义的概念构造。在游牧民族中人们视牛、羊、马为自己的财富,
以财富为共性对牛、羊、马进行抽象和概括,就绽出了“财产”这个新的指称和定义的概念构造。
指称和定义绽出抽象和概括,抽象和概括又绽出指称和定义,它们的互为绽出关系,如同在电磁波中电场绽出磁场、磁场绽出电场,这种不断交变的互为绽出形成了电磁波。在概念逻辑中,抽象和概括同指称和定义的互为绽出,使得概念逻辑充溢了它的概念创造和概念建构的能动和活力。
♦ 概括的研究
1、概括是抽象的绽出。没有抽象我们就无以概括。而抽象是符号指称的特质。例如,当我们用“牛”这个语词符号指称被称之为牛的对象时,这个“牛”的语词符号即具有了抽象的特质。而当我们用“牛”这个语词符号指称一切被称之为牛的对象时,就由抽象绽出了概括。
2、概括是概念逻辑的一种普遍必然方式。任何一个概念都会以自身的逻辑阶乘为制高点或至高点,反向统摄地概括一切。例如,石头这个概念会以自身逻辑阶乘的制高点反向统摄地概括一切被称之为石头的对象。“存在”这个概念会以自身逻辑阶乘的至高点反向统摄地概括一切被称之为存在的对象。
3、哲学是什么呢?哲学就是概念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进而在根本阶乘的至高点上反向统摄地概括一切,并由此生成追求构建世界和万物之绝对所在的思维运动。
♦ 论宗教
对神学、对宗教不要一棍子打死。我本人不信教,是无神论者。但我对宗教始终抱有敬畏之心。以崇敬之情读过《圣经》,读过《金刚经》、读过《可兰经》。我以为,这些为地球上数十亿人类所信奉的东西,是有其智慧所在的。正是在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或人人都是真主的奴仆的神学观念中隐含着人文主义的平等观念;正是在敬畏上帝和真主的神与人的誓约和戒约中,奠基了道德、价值和责任的理念;正是在对上帝存在的不懈论证中,发展出了系统的、慎密的逻辑思维;正是宗教在企图包罗一切中给予了科学、数学和艺术一块得以保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迷雾中把握合理的内核,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使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种种文化形态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洞见。
在美国总统上任的仪式上,新任总统要手按《圣经》宣誓。这里不是一个信不信上帝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虚伪不虚伪的问题。而是在一个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的国度中必须信守的绝对道德命令和责任。
不要一概否定神学和宗教,它们曾对于人类精神和人类生活发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对于未来来说,我们仍然不可低估它们的影响和作用。
♦ 实践的定义
关于实践的定义,我作了很长时期的思考。
人类实践的积极意义在于,人类实践活动和动物活动的最大不同是,人类的实践是带着种种观念思考,也就是种种概念建构的意图进行的,比如制作一个工具、建造一间房屋,做一个科学实验,都是带着头脑中的想法,头脑中的概念构建的意图去进行的。因此,人类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有着概念创造加入的经验活动,并在这种概念创造加入的经验活动中,建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使得人类能够从自然之物的利用走向概念之物的创造。我对实践的定义是:人类的实践是一种以概念创造为核心的经验活动,这种活动以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造就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 空间和物质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质点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在宇宙的不同地方,或者说在不同的质点之处,空间有不同的弯曲程度,这样,空间是具有了它的物理性的。既然空间具有它的物理性,那么空间和物质就不可分离了,它是属于物质范畴的。
物质的概念在现代科学之前,它是一切实体对象的抽象和概括,在现代科学以来,它是一切物理对象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说一切具有物理性的对象,无论是实体、无论是电磁场,无论是空间、无论是能量,等等,只要具有物理特性,就为物质的定义所统摄。
物质的定义,自近代以来,它从实体对象扩展到了物理对象,即一切实体的和非实体的物理对象。
我们不能说,原子是物质,而在原子结构中,它的核是物质,它的原子空间场不是物质。 其实进一步的思考,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亦具有它的核空间场。
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要把握物质的定义所在,它既包括了实体,亦包括了一切具有物理特性的对象,包括电磁场、空间场。
我亦不同意宇宙从无生有。其实当英国物理理论学者霍金把量子力学同相对论统一起来,认为“奇点”之处时间不等于0时,即T≠0时,就表明“奇点”的物理性。而中国的好多学者认为,在大爆炸之前,没有物质、没有物理规律、没有时间和空间,他们得好好读一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了。
♦ 辩证逻辑的核心
辩证逻辑的核心是两条:一是对立统一,即任何一个概念都内含着“自我”和“非我”的对立统一;二是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即从“自我”和“非我”的对立统一走向更高综合的概念建构。
在古希腊有正题和反题的对立统一走向更高综合的合题建构。
在康德那里有先验逻辑的范畴表,你可以看到在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四个范畴中,每个范畴都包含着三个判断,这三个判断都含有对立统一和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即第三个判断是前两个判断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的概念建构。
在黑格尔那里有逻辑运动依含着存在、本质、概念三个范畴,在这三个范畴中亦有类似康德先验范畴逻辑表那样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的概念建构。对此,只要看一看《小逻辑》的目录就很清楚了。此外,在黑格尔那里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更高综合的概念建构。即理念通过存在范畴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进入本质范畴的概念建构,进一步从本质范畴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进入概念范畴的概念建构,进而在概念范畴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中,实现理念哲学自我意识的概念建构。
♦ 辩证逻辑的形式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都是概念方式的,是从概念逻辑中绽发出来的。
无论对于形式逻辑来说,或者对于辩证逻辑来说,有它们各自的推理和判断。即有形式逻辑的推理和判断,亦有辩证逻辑的推理和判断。无论形式逻辑的推理和判断,还是辩证逻辑的推理和判断,都是概念方式的推理和判断。
推理和判断不是形式逻辑的独有,推理和判断是概念逻辑的共有。无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都有它们的推理和判断,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对立统一和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的辩证逻辑,进行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如火箭的发射就有作用和反作用力的对立统一,就有这种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所形成的火箭冲向太空的速度和承载力。人类的智慧通过火箭燃料向下喷发力的数据,推理和判断它向上反作用力的数据,进而推理和判断它冲向太空的速度和承载力。
不能说辩证逻辑没有它的形式。辩证逻辑具有对立统一和对立统一更高综合的形式,以及它的范畴进动的形式。
♦ 关于辩证法
好多人对辩证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辩证法讲对立统一,不知辩证法更讲更高综合发展。
例如,在康德的先天逻辑范畴表中,“全称”是“单个”和“特称”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建构;“无限”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建构;“选言”是“假言”和“真言”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建构;“必然”是“可能”和“或然”的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建构。
黑格尔在其理念逻辑中为我们展示了:理念在其“存在”范畴,以“质”和“量”的对立统一获得更高综合的“尺度”建构,进而由“尺度”出发进入到理念的“本质”范畴。在“本质”范畴,理念则由“实存”和“现象”的对立统一获得更高综合的“现实”建构,进而从“现实”出发进入理念的“概念”范畴。而“概念”则是“存在”和“本质”的更高综合建构,是理念的自我意识。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我们看到了辩证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理念的进阶方式,它使理念在对立统一的更高综合建构中,获得了发展的进阶和自我实现。
♦ 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
1、关于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我是从意识的不同方式上说的。在阅读不少关于生命意识活动的文献中,我感到,生命意识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进程,从生物世界到动物世界继而到人类世界,大体出现了三种意识方式。最初是反应意识,这种刺激反应的意识方式是建立在生命体触觉基础上的,大体对应于低等生物;进一步出现的是知性意识,这种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意识方式是建立在多元感官、神经回路、大脑中枢的基础上的,大体上对应于高级动物;再进一步出现的是概念意识,这种意识是建立在人类符号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的,它把刺激反应和多元触觉合成判断所生成的种种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知。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是以所经验到的刺激、印象和判断为感知的,所以,我把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归为经验方式,而概念意识是通过符号方式,把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具有指称和定义、抽象和概括构造的概念认知,所以我把概念意识归为概念方式。
至于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相统一,我以为这是人类意识结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种种想法和概念建构,一方面它们来自于经验方式的种种感知,是对经验感知的制作和转换;另一方面,我们头脑中的种种想法和概念建构,又必须反馈于经验方式,获得它们的事物化的经验求证。如爱因斯坦关于空间弯曲的概念建构,必须反馈于经验方式的求证,从星光穿越太阳空间位移的经验观测中获得它的经验实证,由此实现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
从概念方式到经验方式的反馈和求证,使得人类的意识结构获得了这样的一种能力,即概念方式的关联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经验感知可以通过概念方式关联起来。比如说,对于火星上有没有水,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直接地到火星上经验感知,但我们可以通过火星上的某些地貌特征观测,并将这种地貌特征和地球上由水的流动所造就的地貌特征概念方式地关联起来,推导火星上曾经有过水的流动,在这里地貌特征和火星上曾经有过水的流动的关联,实际上是由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方式来起关联作用的。包括从星光位移到弯曲空间的推导亦是由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来起关联作用的。如果没有概念方式,我们是不可能把星光位移和弯曲空间,地貌特征和水的流动关联起来的。人类智慧推导能力正是由概念方式的关联所造就的。
♦ 自在世界和事物划分
有没有纯客观的东西呢?当然有,但这种纯客观的东西是一种意识外的自在世界,它是自在的和无规定的。康德把它称之为自在之物。
当我们对自在世界进行事物的划分和规定时,这种划分和规定是由我们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所架构的,是按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的自身方式来表象的,由此生成的事物划分和规定就不再是纯客观自在的了。
纯客观自在和马哲的物质观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纯客观自在是自在的和无规定的,是我们的认识不可进入的,其原因康德早已说过,即一切认识都是心灵方式和经验对象的主客共制,是心灵表象方式的,这种主客共制的心灵表象是和纯客观自在的本来方式不同的。我们要认识就不能扬弃主客共建和心灵表象,扬弃主客共建和心灵表象我们就不能认识,我们的认识是不能离开主客共建和心灵方式达到纯客观自在本来方式的。而马哲中的“物质”则是有自身方式的事物划分和规定的,这样的事物划分和规定是物的自身属性,认识的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学习的方式、讨论的方式、比较的方式、调研的方式、反思的方式、实践的方式等等)来求得物的自身属性,物的本来方式、物的事物划分和规定。好比朱熹的理学,“理”是一种自身绝对,认识可以通过格物致知的途径达到理的本来方式。至于这种格物致知的途径的唯一绝对方法在哪里,是什么,则是理学自身也讲不清的。
关于自然规律是不是一种自然的规定?那么,有谁能告诉我一个完全无需人类语言所说,文字所写、数学公式所表象的自然规律呢?!纯客观的世界是自在的和无规定的,好比一片混沌,在中国有盘古从混沌中开辟天地的神话传说,如果没有盘古开辟天地,就不会有天地的划分和规定。当我们给予自在世界事物的划分和规定时,这样的赋予展现的人类认知方式所生成的表象。
♦ 物质定义的补充
恩格斯曾经说过:“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以为,恩格斯的说法非常好,一方面说明了物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建构,另一方面亦反映了物质定义的最初内涵。
物质定义有它的历史进动,恩格斯时代,是近代科学起步时代,物质的观念,或者说物质的定义是直接地以可经验感知的实物为统摄和抽象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微观世界的深入,电磁场的发现、空间和时间的物理性质发现,物质的概念即发生了历史的进动,它的定义不再是局限于可直接经验感知的实体对象,而是进一步深入到一切可经验感知和可概念推导认知的一切具有物理特性的对象,是一切具有物理特性对象的统摄和抽象。所谓可概念推导认知的对象是,这种对象尽管不能直接地为经验感知所直观,但它可以为概念联系的推导所证明。如,空间弯曲尽管它不能为我们的经验感知所直观,但这种它可以通过概念方式的联系推导,用星光位移的经验直观来证明。
对这种概念联系推导的经验感知,我把它称之为概念方式的经验证明。其道理是:这种概念联系推导的经验感知是由概念方式所导致的。如果没有概念方式,我们是不可能从星光位移的经验感知中获得弯曲空间的经验证明的。由此,我们看到,在人类意识结构的运作中,不仅有一般的经验感知,更有概念方式加入,由概念联系推导所造就的经验证明。
物质的定义是一个历史的进动,它首先是一个实物性对象为统摄的定义,以后进展到了既以实物性对象,又以物理性对象为统摄的定义。
至于列宁对物质定义的毛病在于:第一,这个定义把物质概念同更高的实在概念和存在概念混同了起来,人们就会提出,难道感觉不是一种实在和存在吗?第二,既然物质在感觉外,那么感觉亦在物质外,这就造就了物质和感觉的二元绝对,这恰恰是列宁所没有精深地意识到的。
♦ 对易学家的拷问
易学家们以“八个经卦两两相重衍生出八八六十四卦”,为绝对和当然。
1、既然八卦采用的是三爻一卦,即三三相重成八卦,为何在基本八卦的基础上,不以三三相叠衍生出更多的别卦?而非要两两相叠成六十四卦呢?这里的绝对的、唯一的理由在哪里呢?
2、为何要取三爻一卦,而不能二爻或四爻为一卦呢?!二爻一卦得四个基本卦,三爻一卦可得八个基本卦,而四爻一卦则可得十六个基本卦,这里的绝对的、唯一的理由又在哪里呢?
这是我给易学家们的拷问。易学家们以基本八卦和八卦两两相叠为绝对和当然,然而却从不质疑这种当然和绝对是否能够成立。
♦ 可知的基础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认识能否达到客观绝对的原型或自在的本来方式。对于这个问题,康德的回答是,我们总是通过一定的心灵方式去制作经验对象而建构认识的,因此,我们不可能扬弃我们的心灵方式而达到没有我们心灵方式加入的,同我们的心灵方式无关的“自在之物”的。离开了心灵方式我们就会一无所知,有了心灵方式我们才会有知,但这个有知只能是心灵方式所表象的有知。康德的学说,一方面坚持了认识的可知性,揭示了认识的可知是建立在心灵方式和经验对象共制的本质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指出了认识有着心灵方式表象的界限和不能进入自在之物的界限。我们绝不能说康德是不可知论者,康德的学说是一种揭示认识本质和界限的学说,是一种主客共制的可知学说,康德坚决地摒弃了那种以为认识可以扬弃心灵方式而达到和我们的心灵方式无关的客观绝对、自在本来的形而上学,从而给哲学带来了革命和认识论。
黑格尔从生命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统一上,建构了“绝对理念”,认为“绝对理念”既涵盖了心灵,又涵盖了自然。并由此扬弃了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一种世界精神,以其普遍必然的概念方式,建构心灵和自然。黑格尔认为概念是一切规定和联系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揭示了世界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建构,这是黑格尔学说的精髓所在。黑格尔的问题在于,他的概念方式是一种没有身世和由来的先验之身,而没有认识到,概念是一种意识方式,这种概念意识方式是从人类生存需要的符号文化活动中,是由生命意识的文化性进化造就的。对黑格尔的先验的概念之身的破解,当从概念意识方式的生成和由来中寻求。这样,世界是可知的,但这种可知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可知,这种概念方式的可知,既通向主体又通向客体,是一种主客共建的概念可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则认为,我们头脑中的认识是客观本来方式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了认识依据于外部客观世界,这不错,没有了客观世界,认识就成了无本之木。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在他们的物的本来方式的见解中,忽略了意识方式对进入我们意识中的对象的自组织表象,不了解不同的意识方式对进入意识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自组织表象,从客观自在到主观表象之间有着意识方式的加入。例如,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运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即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逻辑展开,揭示了从商品到货币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是一种纯物的运动,辩证法是这种纯物的过程方式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他恰恰没有意识到,辩证法并不是一种物的方式,而是一种概念方式,正是这种概念方式的加入,才使得物的运动在概念方式的主体加入中,显现了一种历史过程和逻辑必然的统一。没有概念方式的主体加入,纯物的过程既不会产生商品交换,也不会产生商品到货币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必然。人类的实践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概念方式的主体加入的创造。
在可知性问题上,我以为,关键在于把这种可知性放置在怎样的基础上。当我们说这个世界是可知的,这种可知是建立在主客共建的基础上的,是主客共建的可知。这种主客共建的可知有着它的界限所在,即,它不能扬弃认识的意识方式而去认识。正如我们不能离开自身的视觉方式去看见什么,离开自身的嗅觉方式去闻到什么,离开自身的听觉方式去听见什么。当我们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都是和我们的视觉方式的表象、嗅觉方式的表象和听觉方式的表象相关的,是我们的视觉方式、嗅觉方式和听觉方式与客观对象的共建。
♦ 哲学的追求
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指出,哲学是一种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对此,我完全赞成。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学说都在追求着各自视野的自我绝对。
在黑格尔那里,哲学思维运动所追求的绝对是一种终极绝对,这种终极绝对在黑格尔那里就是他的“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以其自我绝对的概念方式既涵盖了心灵的过程,又涵盖自然的过程,是世界的终极所在和绝对方式。
我的不同见解是,哲学思维运动所追求的每一种绝对,都是一种自我绝对,而不是终极的绝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无限多样自我绝对的生成和涌现,哲学和哲学史是不服从任何一种终极绝对的框束和终结的。
每一种哲学观念体系的创立都只是一种自我绝对而不是终极绝对。由此,哲学才能够充满它的活力,这种活力推动着种种新的自我绝对的创立和涌现,给予哲学永无止境的耕耘和绽出。
♦ 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哲学史的发展从本原论的追求到认识论的追求,再发展到主体论的追求,无论在实证和逻辑上都是充足的。
当然对主体的追求并不是哲学史的终结。
我把分析哲学归入主体绝对追求,分析哲学并不仅仅把语言作为语言,分析哲学认为我们是通过语言来名称、表象、知晓和建构世界的,因此分析哲学更在于把语言作为一种主体绝对。海德格尔把“此在”作为存在核心,认为全部哲学问题出自“此在”—— 这个发问和发问者的主体绝对。至于现象学者胡塞尔以及后来的萨特则是以“纯意识”为主体绝对建构哲学和世界的,他们和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和马赫是有所不同的。
只要仔细对比一下就可发现,笛卡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天赋观念,如普遍必然的“我思”观念,普遍必然的“上帝”观念,等等,并以此确立普遍必然的知识基础。洛克和休谟讨论的是知识的经验来源和因果关系的或然性。康德讨论的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和认识的主客共制,马赫讨论的可感觉的一元绝对要素关系。
我把中西方的哲学史总体地划分为本原论、认识论和主体论三个历史过程和逻辑必然相统一的过程,它们从各自的主导上分别追求着哲学的本原绝对、认识绝对和主体绝对。
对于本原论来说,万事万物都来自于一种本原的建构。至于这种本原是什么,则有许许多多的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道”,有的认为是“太极”,有的认为是“理”,有的认为是“原子”,有的认为是“元素”,有的认为是“数”,有的认为是“理念”,有的认为是“要素”,等等,等等。
主体论是一种换了方式的本原论,它把本原的外在方式置换为了以主体的内在方式。以“语言”、“纯意识”、“此在”等等为主体绝对,建构哲学,绽出存在、人和世界。
有网友评价,“关于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提法是对哲学发展史的最科学的阶段划分,应该在哲学界大力宣传提倡。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对哲学史的分期,基本上与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分期一致,没有看到哲学本身的发展阶段,西方哲学界也没有有此见识者的评说”。对此,我很感谢对我的思考和研究的促进,当然,对哲学史的发展,人们可以从更多的视野上进行不同的归纳,我的见解并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
♦ 概念和语法
如何来看待语法呢?有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关于语法的理解就容易看清和讨论了。
在概念的探讨中,我的看法是,把不同的语词组合为语句实际上是缘于概念的组合联系。当我们对不同的概念单元进行组合联系时,即会把一组语词组合为语句,并由此产生把语词组合为语句的语法。因此,真正的关系是概念的组合联系造就了语法,语法为语词到语句的组成提供了一定的约成和规范。因此,当我们讨论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讨论主语、谓语、宾语,讨论主谓结构、使动用法、倒装句等等时,各种语法的规范是建立在概念的组合联系上的。英国的分析哲学不了解概念的本质和由来,认为语法是概念的意义所在,概念由语法产生时,这样的见解是本末倒置的,我们需要把分析哲学的颠倒重新颠倒过来。
♦ 心灵方式
康德在哲学上最为杰出的并为人们公认的贡献是认识论。正是康德使哲学面对了心灵方式。
康德从普遍必然方式的划归上,揭示了心灵方式把自身的规律赋予自然,揭示了认识是一种主客共建。
康德为哲学带来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学说和见解至今仍是一座有着重大影响的思想宝库。
康德是我所敬奉的学者。我和康德的不同见解只是在于,康德没有把他的主客共建进一步贯彻到心灵方式的由来和生成,贯彻到地球生命意识方式的探讨。
康德认为我们的心灵方式是先验绝对的,而我以为:
1、心灵方式不是先验绝对的。
2、心灵方式也就是生命的意识方式,如同认识一样也是主客共建的,是从主客互为的经验历史中生成出来的。
3、心灵方式也就是生命意识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一开始是那样以后就永远是那样的。
4、心灵方式也就是生命意识方式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两种不同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也讲认识论,但这种认识论没有深入地勘察我们的心灵方式,不懂得外部对象一旦进入我们的心灵,就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我们的心灵方式的运作,按照心灵的自组织方式,即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制作认识的表象。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所主张的是以怎样的途径达到物的本来方式,从而走向了以物的本来方式为绝对的形而上学。
由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一种是以心灵方式为表象的认识论;一种是物的本来方式为绝对认识论。
♦ 主客共建
恩格斯认为认识可以通过实践和工业的成果达到客观绝对,达到物的自身方式,达到思维于存在的同一,从而结束康德的“自在之物”。
然而认识能否达到客观绝对呢?这是我要讨论的问题,也是认识论与形而上学所要争论的问题。
我的见解是,我们的一切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都是主客共建的,具有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特质。
主客相通的涵义是:我们所获得的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既相通客观,也相通主观;既不等同客观,也不等同主观。认识论哲学主张主客相通而扬弃主客同一。
主客同一的问题在于,它导致了一元绝对的主客同一。例如,唯物论和唯心论尽管是对立的,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两者都主张了一种一元绝对的主客同一,唯物论主张了一种以物为一元绝对的主客同一,而唯心论则主张了一种以精神为一元绝对的主客同一。
当我们谈论实在时,这是一种经验感知和概念认知的实在,是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的实在,而不是主客同一的实在;当我们说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所感知和认知时,这种感知和认知只是和只能是主客共建与主客相通的感知和认知,而不是主客同一的感知和认知。
主客共建和主客相通,是我多年反复思考和深思熟虑所形成的基本观点,也是我的哲学理论的基石所在。
看了“关于哲学的小论文”的人还看了:
1.有关哲学的小论文
2.有关哲学小论文
4.哲学类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