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史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2)

坤杰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篇二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 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在现代最直接的应用,是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馆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馆的设计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因为中国馆斗拱结构得以作为一个主体被人们认识,在此之前它是依附在建筑物上的,很容易被人忽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到唐宋趋于成熟。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斗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它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深化。

  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它向外出挑,可以扩展屋檐的距离,从而起到了防雨、防晒的作用。使建筑物屋檐线条更加美观、大气,整体上更富有变化性。斗拱的结构是由小块木头相互穿插而成,结合处非常严谨但也有一定自留空间,在遇到震动时,力在木块之间相互转化。同时也将地震力传递给具有抗震力的柱子,在相互转化中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在地震时斗拱起到减震变形消能的作用。

  近代,斗拱渐渐地淡出了百姓的生活视野,较多的存在于宫殿、庙宇、等封建等级地位较高的建筑物中。世博会中中国馆的建成,将这个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建筑元素从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东方之冠”的设计等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好评认可。中国馆,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它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一个好的建筑,可以给人多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引发丰富的联想。当然,人们会发现,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就是依靠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负重、同舟共济精神,在困境中不断进取。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斗拱的特性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这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磨砺,现存人们眼前的都是历史文化艺术的遗产,穿越千年至今依旧给我们指引,它不仅是只是建筑物,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古代建筑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 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台],建筑师,1994

  [3] 玄峰,蔡军.中国建筑史教育形式研究(五),华中建筑,2009

  [4] 周铁军,王雪松. 面向生态的住区绿化设计[J]世界建筑, 2001

  [5] 李亮. 德国建筑中雨水收集利用[J]世界建筑, 2002

  [6] 刘先觉. 建筑文化的深层课题─―生态建筑学探讨[J]华中建筑, 1995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相关文章:

1.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3.比较文学论文精选

4.一等奖的初中政治论文

242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