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关于论语讲义读后感

坤杰分享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但主要记载的还是孔子本人的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讲义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讲义读后感篇一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论语》这本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但主要记载的还是孔子本人的言。“论语”的“语”,就是言;“论”读作第二声,就是整理、编撰的意思。“论语”也就是经过整理和编撰之后的孔子的话。

  《论语》有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共五百章左右,约一万六千字。《论语》的前十篇称为“上论”,后十篇称为“下论”。“上论”中的章节比较短,“下论”中的章节比较长。不论是长还是短,都不太好理解,所以有人说:“上论下论难死人。”

  《论语》五百章的记录者,一般都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论语》五百章的最后编撰者,从唐代的柳宗元开始,一般都认为是曾子的弟子。曾子弟子众多,究竟是哪一位呢?有人说可能是子思。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嫡孙,曾受业于曾子。以子思这种特殊的身份,由他来编定《论语》是很合适的,但也不能完全肯定。

  《论语》大概在曾子死后不久,也就是战国初期,就已经编成。后来秦朝建立,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毁之列,所以一度失传。

  西汉初年,秦朝的“挟书律”被废除,先秦时期的书籍纷纷浮出水面,《论语》也重新流传于世。这个时候的《论语》有三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流行于鲁国地区,称为《鲁论》;一个版本流行齐国地区,称为《齐论》;这两个版本的《论语》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还有一个版本据说是在孔子老宅的墙壁中发现的,因为是用先秦的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论》。三个版本的《论语》在篇章和文字上都大同小异,不过有些“小异”的地方,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却能造成巨大的差异。

  西汉末年,有一个叫张禹的儒生,学问和人品都不算好,但机缘巧合,做了太子的老师,教小太子读《论语》。可能是为了方便教学,张禹在《鲁论》的基础上融合《齐论》,编成一部比较简明的《论语》。后来太子做了皇帝,就是汉成帝,张禹官拜丞相,封安昌侯,这部《论语》也就被称为《张侯论》。因为书以人贵的关系,《张侯论》成为汉代最通行的《论语》版本,当时曾有“欲为论,念张文”的说法。

  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学者,叫郑玄。郑玄有感于《张侯论》的粗疏,在《张侯论》的基础上,综合《鲁论》、《齐论》、《古论》,又对《论语》作了重新编定,并作了注释。郑玄重新编定的这个版本,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

  从战国初期子思的最初编成,到东汉末年郑玄的最终编定,《论语》这本书的结集定型大约经历了六百年的时间。

  从汉代开始,《论语》就是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的文字比较平易,又有故事和人物,文学性很强,很适合初学。儿童学会认字以后,要先读《论语》,然后才读“五经”,以后的人读书都是按照这个顺序。

  到了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这两部书,还有《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合编在一起,并作了注释,这就是“四书”。“四书”编成以后,“五经”的地位开始降低。元、明、清三代的科举考试,都从“四书”中出题,“四书”成了读书人必读必考的经典教材,《论语》的地位也就空前提高了。

  从汉代到清代,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论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论语》中的一些语句成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论语》中的一些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论语》的影响和熏陶。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部书像《论语》这样,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发生如此巨大的作用。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只有__的《圣经》可以与《论语》相比肩。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论语》是中国的圣经。

  论语讲义读后感篇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一段更有趣味了。“厩”就是马厩。孔子上朝去了,结果家里马圈失火了。孔子回到家里边就听说了,他第一句话就问,伤人没有啊?不问马。这句话我们要分几层去理解。在世俗社会,看守马圈的人都是下人,一般人对这些人是不看重的,人们更看重的是马。当时的名马比人还贵重,所以一般人是重马而不重人。一般人是问“伤马乎?不问人”。孔子不然,第一句话就是伤到人没有啊?足见孔子悲天悯人之心,他是把人当人的圣人。孔子最关心的就是人,他把人看作生命宇宙的本体,对人进行了全面的关怀,所以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这里的马是被当作财产来对待的,后人有人说孔子没有悲心,不慈悲众生,马就不管了,任它烧,不是这样子的。这里是把马当作财产来对待的,是说明孔子重人而不重财,说明孔子的仁者爱人之心,至于孔子的仁爱动物在第七篇《述而》的“不网”、“不射宿”中就反映过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重财不重人的。在现代社会人被物化的情况更是严重。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殡”指收殓,即给死人安葬。孔子的朋友太穷了,死了没有人去将他收尸,将他埋葬。这时孔子说由我来将他埋葬,帮他办丧事。这里足见孔子的仁厚,仁者爱人。第二句是讲孔子对朋友所送的礼物的态度。从这句可以看出孔子所崇敬的是什么。“馈”就是送,朋友送的东西、物品,即使是车、马这样贵重的东西,也不拜。春秋时候车、马算是很贵重的。哪怕是送我贵重的车、马,送房子,但是只要不是祭肉,我都不拜。感激,但不拜。如果送我的是祭肉,国君祭祀了天地、鬼神、祖先的肉送给我了,那我肯定要拜。从这里可以看出不管朋友是贵还是贱,孔子只拜祭肉,是表达他对于天地、鬼神、祖先的诚敬。这两句是说孔子看重朋友之义。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寝不尸”就是睡觉的时候不要像挺尸一样,尸体是怎么躺的,直挺挺地躺在那里,睡觉的时候不要仰躺,要右侧卧。你看人体五脏六腑的分布就知道了,俯睡压迫你的五脏六腑;仰睡五脏六腑处于瘫痪状态,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左侧睡压迫心脏,所以右侧睡是最好的。佛经上讲,卧需右侧是吉祥睡。

  “居不容”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说“容”就是客,在自己家里不要像客人那样。做客是很局促的,你在家里边就不必像做客那样局促了,要放松。另一种讲法认为“容”当仪容,你在家里就不要打扮得那么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了。

  “齐(zī)衰(cuī)者”,“齐衰”指孝服,这里指办丧事的人,见到办丧事的人,哪怕是很亲近的人,“狎”就是指平时跟你关系非常好,很亲密的人,你也要变色,改变容色,要庄严,要肃穆。“冕者”就是戴帽子的人,这个“冕”是指冠冕,是有地位的人,不是说一般戴帽子的人。“瞽”就是眼睛瞎了的人,你见了这两种人,即便是常见的和熟悉的,也要很有礼貌。“亵”当熟悉讲,“貌”当礼貌讲。

  “凶服”还是指办丧事的人,“式”是车上的一块横木,古人在车上钉一块木头用于放手,式就是那块木头。如果你在车上遇到路边有办丧事的人,你要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表哀悼。“负版”,版就是地图、户籍这一类的东西。“负”就是背。“负版”就是背负着国家地图、户籍的人,对这种人你在车上也要微倾身体表示尊敬。因为他们背负着江山社稷之重。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孔子对人的高度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百姓民众深切的关爱和尊重。爱人和爱民,人本和民本,在这里都体现出来了。而这些小事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孔子那种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

  “盛馔”就是指丰盛的大餐。到人家家里边,人家给你做了一顿丰盛的饭,你要知道感激。“变色而作”,“变色”是指改变脸色,也就是变得很郑重,“作”是站起来,对主人,对请你吃饭的人,你要郑重其事站起来表示感激,对人家的劳动成果表示尊重。别人给你做了一顿饭,你坐下就吃,吃了也没反应,人家就很失望,这是孔子对人心的细腻的洞悉和体察。遇到打雷、刮大风、闪电,这种时候必须神态很郑重。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天发怒了,这肯定是人做了不好的事触怒了天。这里都体现了一个“敬”字,对人敬,对天敬。

  论语讲义读后感篇三

  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就是诚笃,是一种深厚的诚实,厚而有力之谓笃。“笃信”,就是信念很诚厚、很坚定。笃信好学是对你所学的东西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你读儒家的书,就对儒家的精神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样的信念才能够使你进而好学,你的学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善道”,就是妥善地保存你的道。“守死善道”,就是守住你的道至死。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邦”指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这种国家你不要去。而混乱的城邦你不要去居住,进入危邦就说明你心术不正,进入乱邦是不是你想发国难财。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天下是清明的,是政通人和的,你就出来,尽你的才能为国家做事;如果天下是混乱无道的,你就隐藏起来,守住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把道传下来。这时虽然你不能出来救苍生,你只有在家里边紧紧地守住你的学问,守住这个道,待到盛世明世的时候,你再把道拿出来为天下之人所用。你能够守住它,就是你的了不起之处。前面讲守死善道,前后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你能笃信好学,你才能守死善道,故而你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如果国家有道,你还贫贱,这说明你在清平盛世还完全无所作为,就说明你自己在情操、修养、道德上有问题,这是可耻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如果在乱世你还既富且贵的话,那你也是可耻的。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冠晓荷、大赤包这些人,在抗战期间国家混乱之时,投靠日本人,藉此而升官发财,这种人就是可耻的。自己的国家、民族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了,他还在那里享受荣华富贵,这是可耻的。

  这段话阐明信念、学问、操守与个人的出处去就,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选择的重大关系。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kōng)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而不直”,我们一般认为狂的人可能还比较直爽,因为他是发自内心的狂,而有一种人“狂而不直”,他很狂,但又不直爽,这种人就有问题了。“侗”就是无知,“愿”当诚厚讲,无知而不诚厚。“悾悾”就是无能,无能还不讲信用。如果你无能但讲诚信,还比较好,又无能又不诚信,又狂还不直爽,又无知又不诚,孔子说我简直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会这样。这是孔子极其鄙视的人的几种品格:无知、无能、心狂、虚伪。

  天下万物,各自的禀性是不齐的,各有各的性。中等以下的人才,他有这种德行就有那种缺陷,利弊是相生的。一般的人,他的优点和缺点、错误是相伴的。比如,动作慢的人,他做工就做得很精细,动作快的人,他又容易马虎粗糙,所以优缺点一般总是相伴的,有是德必有是病。但如果你做得又慢又不好,这就是弃才了。头脑反应比较慢的人一般比较忠厚,他头脑反应又慢又奸诈,对这种人简直就没有办法了。

  这是孔子用精练短小的语言来概括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较严重的人的特点,目的还是在警醒大家,不要做这样的人。

论语讲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公司感恩节活动策划

2.表示对爱情失望的签名

3.qq大学毕业签名

4.读《论语》有感1500字

5.关于论语读后感1500字

    220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