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治学心得体会
孔子的治学精神,是重要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学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关于治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论语关于治学心得体会篇一
几经周折,终于就要回国,接过老爸的衣钵,成为一个教书匠了。有点激动,也有点紧张。激动的原因自不必说。而担心的就是这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吗?
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牛人如顿者都需要靠山,我等上路新手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我仰望着教育界的巨人:孔子。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的弟子中。有学富五车的颜回,有商界巨子子贡,有政坛翘楚子路,子夏等。其弟子遍布各行各业, 桃李满天下也。本文尽我所能把他关于教育和治学方面的论述从《论语》中归纳出来,并加适当点评。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管学生的贵贱贫富,只要肯学习,他都会收为弟子,诲人不倦。当然了,学费是要交的,那不过是十条干肉而已。也有人说,“十条干肉”只有士大夫阶层以上的人家才能拿的出来,因而他的有教无类其实也是“教不下士大夫”。现在很难考证当时的社会情况,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就是极端贫困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是不是有什么新见解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孔子说“你应该先征询你父母兄弟的意见”。另外一个学生冉有问了相同的问题,孔子却说“对你来说就应该立即行动。”孔子进一步解释道:子路胆大冒进,所以他需要约束;冉有比较胆小退缩,所以我就给他更多鼓励。人各有短长,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长补短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3。启发式教育。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提倡一味地灌输。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愿意是: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他竭尽全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我不会去点拨他;不到他竭尽全力想表达清楚而不得,我不会启发他。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就是孔子典型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长于独立思考,能够独当一面。在独立面对困难时,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不过他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显得不够有耐心,不必效仿。
4。温故而知新。
孔子非常强调“温故”(复习)。《论语》的开篇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说孔子把学习新的东西并即时加以复习作为一件很享受的事。他的弟子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他把自省当作是每天必须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与此相反,快节奏的现代人似乎也习惯了求多求快的快餐式生活。研究生一学期要上7-8门课,不管和专业有没有关系,囫囵吞枣。同学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疲于应付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而没有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即时的复习和消化。即时复习总结也是科学研究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要做到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包罗万象的媒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我们缺乏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神。
6。实事求是。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打肿脸充胖子是不行的。虽然有些人靠大吹大擂得到暂时的好处。路遥知马力,这些人迟早会露馅的。实事求是才是治学,为政,做人之道。
7。学以致用。
那么孔子是不是就提倡读死书呢?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首,却不能处理政事;到其他国家当使节,却不能独当一面,学的再多,有什么用处呢?看来,孔子并不喜欢满腹经纶,纸上谈兵之徒。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8。表达能力和基础知识同等重要: 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第六篇第18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意为:质地胜过文采,就显得粗糙,文采胜过质地,就显得浮夸。文采和质地都出色,才是真正的君子。对于科学研究人员来说,质地相当于所掌握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文采则相当于表达能力,两者兼备,才算好的研究人员。在培养表达能力这方面,西方的教育无疑比亚洲的教育要成功得多。在美国,学生从很小就被鼓励公开表达个人的意见。在研究生阶段,每周都有研究生研讨会,每周由1-2名学生公开演讲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时,美国有很多阅读性质的课程。每堂课由1-2名学生介绍一些主要的参考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学生了解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也锻炼了用自己的语言传达专业知识的能力以便于同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的能力。研究人员的交流能力在现今是尤其重要。当然,孔子也并不喜欢夸夸其谈之徒。敏于行而慎于言才是他所提倡的“文”。
9。承前启后。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闭门造车。他曾经说过:“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学问,道德等就不可能达到精深的程度。他还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所以还是要多多学习前人的经验,踩在巨人的肩上才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要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就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从而可以了解前人所取得的成就,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提出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这句话是孔子学生子夏说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但同时也要有追求的中心;要多象别人请教,但是不要脱离实际地空想,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中国的学生,是知识面是比较广博的,但却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很少和别人交流,思考问题太现实而没远见。所谓“博学而无志,怯问而井思”。
11。兼容并包。
孔子虽然名贯天下,他却是心胸开阔,兼容并包。而不象当今的众多学霸。《论语》中有这样的论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肯定,不要固执己见,不会惟我独尊。他还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勿因人废言,不因言举人”。大家要都能做到这样,学术界就不会有学霸,社会上不会有极端势力,世界上也会少多少战争。
12。学习兴趣的培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你的研究领域还不够,你必须喜欢它;喜欢它还不够,你必须把他当作一种享受。要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痴迷当然有点夸张。作为一个学者,光知道你的研究领域是不够的,你必须喜欢它,只有这样,你才会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
13。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就是说,不要担心没有合适的岗位,应该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被别人关注的人。如今学生就业困难,这句话应该是他们的座右铭。
14。与时俱进。
孔子曾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说学习就象赶路一样,唯恐追不上。而且还担心学到的会丢掉。时代的步伐就像河流一样,不舍昼夜地流逝。如果我们没有孔子这样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失去的就永远追不回来了。
15。全面教育。
孔子虽然在对待礼仪方面过于迂腐。但是在教育上还是很开明的。他并不主张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该全面发展。他曾经说过:“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样只有固定单一的用途,而是应该广博多闻,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要有志于真理的追求,把握住道德底线,行为合乎“仁义”,学习技艺娱乐活动。古时的“艺”指的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术。孔子本人对音乐是很有研究的,他也是弹琴高手。当然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相比,孔子的那点课外活动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16. 学无止境。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说: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容易被人愚弄;喜好玩小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就是容易放荡不羁;坚信诚信却不喜好学习,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做事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则说话尖刻刺人;做事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就容易捣乱闯祸;意志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我掂起脚尖,却难望孔子之项背,更何况站到他的肩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此文和同学们共勉!
论语关于治学心得体会篇二
近来阅读《论语》,感到受益颇深。现从中选出我感触最深的,加上自己的些许感悟,整理成文,以资借鉴。我的学识尚浅,不免有见解不深或有误之处,还望师友不吝赐教。行文在摘引处大多摘录详备,而没有仔细斟酌取舍,一则考虑便于以后温故知新,二是便于师友指正讹误,非敢偷懒。译文部分依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稍有改动。我将它们分为修身治学、处事交友、孝悌诸篇,以求明朗,下面一一述说。
修身治学篇
《论语》开篇即论及修身治学,至理名言不胜枚举,历久弥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学习知识、而且经常实践与巩固它,确是人生一大乐事,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更是乐趣横生!《论语》中最长的一节或许就是《先进篇》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了,它正是孔子与学生交流场面的一个生动的描写。联想到国外,回想起初中所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那些文学巨匠们思想激烈碰撞,迸发新知的交流真让人羡慕,以至于身欲往之。
身处大学已两年,身边学习奋进者着实可敬,日渐堕落者却也可惜。真如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第七)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担忧啊!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篇十五)《论语》中还记载有“宰予昼寝”一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治长篇第五)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当一个人已经到了不值得师友责备与教诲时,他的前途也就十分渺茫了。子曰:“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有志于学的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先听听孔子的学生怎么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第八)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从上面可以看出他们学习努力,并且以仁为目标。我们也知道孔子学说的核心便是“仁”。与“仁”相近的还有“道”和“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第四)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篇第十五)
仔细观察我们学校的学子们,有部分人沉迷于网游或恋爱;较好者听课作业做兼职,稍有所得;多数同学忙于考证,学习各类技能以求将来谋得一较好职业;然而求学以达仁的学生则为数寥寥。我们是否可以据此便说“仁、德、道”不再需要追求,而只需学一项技能或学问?其实,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追求它们。技能学问可以助我们谋得职位,“仁、德、道”同样可以。如果我们能兼有以上两方面,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那么前途更是无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已经给我们解释清楚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第十五)
孔子说:“君子用心于学术,不用心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擦汗给你唱得到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得道,不着急得到财。”曾经担心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以至于曾经裹足不前,现在看来真有点多虑了。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用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说:“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子曰:“不患无位,换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第四)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的本领好了。”那么“仁、德、道”可以得到吗?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谓“道不远人”啊(《中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子夏与曾子所言,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听孔子教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第七)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治长篇第五)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说:“刚强、果决、质朴而言语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至于学习的原则与方法方面的,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更显得重要且行之有效。方法简单,但是真正到应用时,我们又运用的如何呢,只有自己知道了。
有了学习的方法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戒除什么呢?子曰:“道听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第十一)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生活中如此,网络上亦然。近来屡见朋友们在网络上转载毫无根据、乱发议论的文章,颇不自知这样做毫无益处;也有不少价值低下的文章,被少数缺乏经典熏陶的同学当做好文章分享转载。显然这是应该戒除的。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第十四)意思就是,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之为耻。夸夸其谈的毛病要不得,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才是正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第四)“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这一点也是我们贫家子弟应该注意的,在学校里不要觉得自己穿着朴素,就感到低人一等。
孔子最称赞的学生颜回不愧做我们的榜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第六)与之相对应,我们看看颜回的学习状况。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所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篇第九)从中可以看出颜回在孔子有步骤的教导下,竭尽全力学习各种文献和培养品德。我们岂能不见贤思齐。况且如此尽力,尚有不能全部理解孔子的“道”,以至于成就卓尔。我们要想学到真理,岂不要更加努力!
论语关于治学心得体会篇三
内容提要:本文就孔子关于学而知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教诲加以论述:简述原文意义,阐发笔者个人的见解,并联系实际说明孔子治学的论述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如能对治学者有所帮助,笔者不胜欣慰。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不仅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又为他的学生们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治学方法。他本人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楷模,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又使他的七十二位学生德才兼备,成为流芳百世的“圣贤”。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对历代学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可作为当今学子们的借鉴。
一、学而知之
孔子在学生中反复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不是天生的“圣人”,而是个喜欢古人的东西,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他教导学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就是要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成为“君子”。他认为对待学习有四种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是上等人,他说这种人还未曾见过。通过学习懂得知识的是次一等的人,他就属于这一类的人。遇到困惑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惑还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有的人具备很多优秀品质: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但是他不“好学”,就会走向反面:容易让人愚弄,行为放荡,危害亲友,说话尖刻伤人,犯上作乱,狂妄自大。孔子总结自己治学成长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七十岁以后生命即将结束)。终其一生,修养提升的根本还是“志于学”,足见学习对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荣辱是何等重要。“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强调只有“学”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更好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都是围绕一个“学”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这是制定教育方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当认真研究和实践的根本问题。
二、学习态度
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决定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孔子要求弟子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贡问: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为什么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雍也)“敏而好学”,就是勤敏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虚心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轻,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觉得丢面子。从《论语》中可以多处看到,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大学问家,不但向古圣先贤尧、舜、禹、文武周公学习,还能虚心向他的学生求教,向一般百姓请教。子贡:“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先生什么不学,他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老师?曾子的一段话对“不耻下问”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公冶长)凭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凭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象没有学问一样,知识充实却象很空虚一样。正因为“有若无,实若虚”,才不会骄傲自满,才能做到不会就学,不懂就问,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学而知之”,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而不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孔子向学生介绍自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孔子又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我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乡党)他把学习积累知识比喻为用土堆山平地,只差一筐土却停止不干了,那就堆不成山,前功尽弃;虽然只倒一筐土,却不停地干下去,就能成功。孔子多次表扬颜回“好学”,批评宰予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说这个人真是不可造就,批评还有什么用呢?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冉求说,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啊!学习中产生了畏难消极情绪。孔子开导说,你不是能力不够,如果是能力不够,走到半道才停下来。而你现在给自己划定一个界限,不能前进。教育学生不要找借口,不要怕困难,应该一往无前,坚持到底,到达成功的彼岸。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太可爱了!我只看见他奋发上进,从未见他骄傲止步。孔子还告诫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乡党)时间就象这滚滚东去的河水啊,它昼夜不停地流淌,逝去的时间“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三,实事求是,真才实学。
孔子告诫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要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装点门面,炫耀于人 。他对仲由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仲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在治学中必定是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偷懒,不走捷径,不弄虚作假,不自矜自夸。针对当前有些人不认真治学,无真才实学,而靠虚假宣传,作弊,弄假文凭等手段骗取名利的行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三、治学方法
如果说正确的治学态度是实现治学目的的保证,那么实用有效的治学方法就是实现治学目的的途径。孔子为他的学生指出了如下几种治学方法。
第一,反复学习,强化记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对学过的知识时常复习、练习、实习,从而理解掌握了它,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学了还必须“时习”,这大概是“学习”一词的由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对学过的东西要默默的记住它,要记住它就必须做到学习不厌烦,不怕苦,不怕累,不满足,反复学,不断强化记忆,达到熟记甚至背诵的程度。另一方面,老师教诲学生要不厌其烦,不知疲倦,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师生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第二,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是说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可以推知出一些新知识,认识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好些呢?”子贡回答:“我怎敢与颜回相比?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啊!”(公冶长)世界上的知识是广博无限的,如果只能闻一知一,死板地学习,不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那他永远不具备丰富的知识而徒有虚名。
第三,学思结合,融会贯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是说只知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茫然不解,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迷惑无知而没有学问。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与思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废。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都会导致学习的失败。前面所说勤奋学习,持之以恒;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反复学习,强化记忆;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基本属于学习、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知识量的积累;而思考则是对所得知识加以理解、消化的过程,是知识质的转化。譬如喝水吃饭,前者是摄取水和食物的过程,后者是通过胃肠对食物进行分解消化、变成营养肌体有益物质的过程。通过“学”“问”得来的知识是前人或他人的知识,只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变成属于自己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所以,“学”不但要“问,”还要“思”,善于开动脑筋,反复琢磨,真正弄通弄懂。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好学”吧!
两千六百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为他的弟子们提出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贤人”,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关于治学的宝贵财富。今天的治学者应该继承前人经验,并且发扬光大,加以创新,用以指导我们的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较高的,有知识有技能有修养的实用性人才。
论语关于治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