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观后感
无疑,《论语》在大多数人心中都是枯燥、难懂的,一问一答的形式着实让人感到沉闷,而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种看似朴素的哲理以生活中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观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一
昨天观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校长让每个老师都观看。我作为作业准备来完成,可是我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于丹教授讲得真是太好了。无疑,《论语》在大多数人心中都是枯燥、难懂的,一问一答的形式着实让人感到沉闷,而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种看似朴素的哲理以生活中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和力量。可以说,《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甚至在读大学时的古汉语及古文课中也接触颇多。可是我从未想过对《论语》作一个思考,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如今想来,甚感遗憾。于丹教授认为,《论语》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想一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的心中还有净土,有多少人还懂得“爱人”“宽恕”“礼遇”,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悔,活回本真的自己,让自然的理想代替这样的现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面对诸多的“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于丹教授认为,这种心态便是面对遗憾的心态。首先,要认可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然后,补足遗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个遗憾不足。是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总是用悲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非要用放大镜把遗憾放大,然后自己沉浸在这种痛苦当中而不能自拔,孰不知当你低头哭泣时,错过了多少美丽的风景。我觉得,人生遭遇挫折、遗憾是难免的,如果我们能正确面对,把这种遗憾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那么当机遇来临时,才能牢牢抓住,也就是于丹教授所说的机会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即使在当今社会,我们中国人也会常常这样说。也许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说到人和,就不免要提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这句话说得真好。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交友之道中,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之道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子曾经曰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这句话,我倒不太赞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们常说的,可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朋友生病了,很重的感冒,于是,别的小朋友的父母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跟生病的他一起玩,因为那样会被传染。可是只有一个小男孩仍然愿意跟他一起玩。于是他便问这个小男孩说:你不怕被我传染吗?小男孩眨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说:“妈妈告诉我,健康的身体是不会被传染的”。结果那个小男孩果然没有被传染,同样,是不是也可以说“健康的心灵也是不会被传染的的呢?”我觉得如果一个拥有健康心灵的人,一个正直的人,有包容的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一个道德的底限,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的,相反地,或许他还会改变身边的人。
无论是《论语》还是于丹教授,都在强调一个度,也就是尺度、分寸,无论你想说什么,你想作什么都要有一个度。这个度是外界给你的,也是你心里必须有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过分的亲密或过分的疏远都是一个极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走这个极端。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他们是如何变成陌生人的”。两个好久不见的朋友相遇了,他们都非常高兴,嘘寒问暖,分别时互留电话,依依不舍。可是没一会儿,缘份让他们第二次碰面了,他们仍然很高兴,接着他们又第三次相遇了,双方都愣了,打个招呼就过去了。接下来,是第四次,第五次,最后他们连看都没看对方一眼,就勿勿擦肩而过了。一天的多次相遇让他们成为了陌生人,甚至在心里还在埋怨不要再碰到他了,这真是应了“物极必反”那句话,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保持在一个磁场中,时刻保持着一份吸引力,但不要太近甚至碰撞,更不要太远,因为那样彼此间的吸引力就完全没有了。
总之,通过于丹教授的讲解,自己感觉收获很多,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和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二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论语心得》观后感篇三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
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来说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是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或有时候过分的苛刻,还有一种是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信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把所读的书的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相反,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他其实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要下海或者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工作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论语心得》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