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入门>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

嘉洛分享

  2018年是文化产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转眼间,今年已过大半,上半年文化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都倍受瞩目。

  2018年文化产业政策年中盘点 | 六大方面解读我国文化产业

  ● 中央层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文化产业各领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央多文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对于知识价值的认知更进一步;市场监管持续收紧,整治乱象力度空前。

  ● 地方层面,超一线城市持续强化示范作用;中西部城市多举措蓄力追赶;全国范围内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总的来说,2018年上半年出台的文化领域相关政策仍然体现出一贯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既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国情与特色,又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调整完善。而与去年相比,对于市场乱象监管的进一步收紧、行业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条不紊推进是上半年文化领域相关政策的集中倾向。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新型产业发展、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在政策中也均有涉及,基本上与《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基调保持一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2018年上半年文化领域都发布了哪些政策?

  机构改革带来全新气象

  上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文化领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次调整中,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归口中宣部领导;中宣部还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和电影工作。此外,还有多个文化产业相关部门涉及变动。

  部门调整和职能转变给文化领域带来的影响在此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得到了直接体现。文化与旅游部的组建,是政府对近年文化旅游市场重视的体现,其预示着“文化+旅游”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做出部署。文件提出“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市场监管力度只紧不松

  与往年一样,对于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仍然是工作的重点之一。《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整治“天价片酬”“阴阳合同”等问题的《通知》等政策均体现出高度的针对性。

  年初,在视频领域掀起了一股在线答题热潮,一时间成为人人热议的焦点话题,但喧闹之下难掩丛生乱象——内容审核机制不健全,不少不具备法定的视听节目直播资质的网络平台出现导向偏差,更有平台以格调低下、低俗媚俗的内容吸引眼球,传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互联网文艺无规则、无边界的特点在直播答题的野蛮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

  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答题节目管理的通知》的发布为行业敲响了警钟,文件中对于网络直播答题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一要坚持正确导向,二要实施准入管理,三要严格备案审核,四要落实主体责任,五要加强主持人管理,六要加强监管督查),旨在引导直播答题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建设目标

  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彰显美育、体育特点和校园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体育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二)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传承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和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特色传承项目品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机互动和相互支撑,提高传承基地建设水平。

  助力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

  2018年8月1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传统文化艺术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专家学者和传统文化艺术产业领域的会员企业家代表共计400余人欢聚一堂,共襄盛举,围绕“传承、发展、创新”论坛主题共商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大计。

  会上,“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国粹智库”揭牌成立,同时颁发了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顾问、“国粹智库”专家、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研究员聘书,并为特邀副会长颁发了证书。

  本次论坛汇聚权威人士,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助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与会代表研讨了传统文化艺术,拓展了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渠道,探寻了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方式,切实推动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下面是部分与会嘉宾的发言摘要。

  诠释“传承、发展、创新”的论坛主题深远意义

  北京国墨书画院院长 冯海

  本次传统文化艺术发展论坛的主题“传承发展 创新”,很好地诠释论坛的意义。首先是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数不清的文化艺术瑰宝需要我们去维护,去积淀,不让它们流失于世是首先要做的。传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只有把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好才能为日后的发展创新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方面需要我们如何去做是本次论坛探讨的议题,我相信会对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做得更好。

  论坛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三个转变”做了讨论,传统文化艺术需要顺应时代要求而发展,不能止步不前。本次论坛在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的讨论会让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以及潜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是传统文化艺术的永恒主题,我们需要让传统文化艺术以更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不断造就文化艺术的新辉煌。本次论坛也针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两创”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睿企航(北京)管理资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通

  实践证明,经济腾飞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今天,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明显增多,文化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在当前结构调整、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依然面临着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在推动文化产品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品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上下功夫,以“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化解文化产品供需矛盾,补齐文化产品供给的“短板”,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产业界同仁必将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深入研究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推出一批新时代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不断推动“文化+”模式成熟,催生新型文化业态,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

  中睿企航(北京)管理资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体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不忘本来,内含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追根溯源;不忘初心,才能真正浚通拓展未来的源头活水,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初心,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自觉坚守“本我”、开放面对“他者”,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坚守“本我”,坚定自信,是我们传统文化得以繁荣兴盛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国粹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髓和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各个时代欢迎的文化遗产。

  用品牌战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睿企航(北京)管理资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丹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制造”不仅需要量的扩张,更需要质的飞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创新的动力、活力和实力。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应当把创新摆在文化产业发展全局的关键位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力,不断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形式,催生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出更多满足群众消费新需求的文化产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特别提出,要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优质品牌国际化。品牌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领,品牌战略已成为各行业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的重要战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品牌战略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现突破性发展。品牌是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无形资产,良好的品牌不仅可以丰富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更能提升文化企业的价值,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拥有的品牌将有效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艺术从业者应担当使命

  中睿企航(北京)管理资询有限公司总监 李朋阳

  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平安藏古董,乱世藏黄金”,我国自古就有“盛世收藏”的说法。收藏是搜集人类历史文化遗物及自然标本的文化行为,藏品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的缩影,代表着先人的智慧和艺术的精髓。长期以来,我们秉承“响应国家号召,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墨精神,普及收藏艺术”的宗旨,联合众多优秀艺术家和权威艺术机构,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举办各类艺术活动,为大众收藏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通过见面会、画展、鉴宝等各种活动,为藏家甄选、推荐优质藏品,帮助收藏爱好者开拓了收藏渠道,拓宽了收藏眼界,丰富了收藏知识,增加了收藏阅历,对促进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给民间收藏带来了新气象。

  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收藏带来的精神享受

  北京聚宝汇藏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 段娇

  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不仅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更是一项需要充满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的严谨工作。首先,要贯彻本次论坛的精神,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和使命,加强企业内部的培训学习、不断加强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加强管理规范,修炼内功,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以当代收藏品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收藏品的魅力,主动投身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行列中来。

  我们将借助传统文化委员会这个平台,积极参与委员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将传统文化发展落到实处,与更多的行业精英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拓宽思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丰富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经验,共同为传统文化艺术行业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搭乘新时代发展的快车,与其他优秀从业者共同维系好收藏市场,为收藏爱好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收藏环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在忙碌工作之余体会到收藏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从而加入到传统文化艺术传承者的队伍中。

  用实际行动让传统文化艺术落地

  哈尔滨市翰辞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非

  如今,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量将积聚和喷发。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用实际行动让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落到实处,除了举办各种活动、发布创造性产品外,始终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提供合理的收藏建议,尽最大可能满足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需求,并帮助广大群众认知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定期为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发放艺术相关资料、报纸、宣传册等,让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和行业动态;对有传统文化艺术需求的群众,耐心解答相关知识,帮助其深层次地认识传统文化领域的具体状况;为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提供专业服务,聘请专家团队为传统文化爱好者解惑答疑。多年来,我们用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艺术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广大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开启了一片认知新天地。

  发展传统文化艺术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石家庄国鼎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 杭阿荣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大师迭出、巨作炳耀,诸子经典、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无数的建筑、工艺奇观,数不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铸就了世界文化史上的雄伟高峰。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行业从业人员,我引以为豪。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我们身负重任。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的成立,能够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好地整合行业优秀资源,共同创新发展模式,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拓宽思路,解决难题,促进合作,共谋未来。让更多的人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加入发展文化艺术的队伍中,共同推动市场繁荣发展,保护和推动更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避免流失,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共享,为民族打造更加响亮的文化品牌,真正达到百家同聚力,共襄继绝学。

  传统文化艺术需要从业者坚守责任和担当使命

  此次论坛给传统文化艺术从业者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层次多样、产品丰富、形式创新、结构健康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趋势下,传统文化艺术从业者需要坚守自身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积极探索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方式,努力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从业者,我们责任重大,不管是为了企业发展,还是满足客户的精神需求,我们一定要努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尽职尽责。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传统文化艺术与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品结合好,深刻挖掘和学习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艺术品媒介积极推进优秀文化传播工作,文化建设工作,文化继承工作。让传统文化艺术的爱好者欣赏到高品质的文化艺术品,为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努力。

  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将秉承专业的态度,坚持创新的精神,以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宗旨,着眼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目标,更多地举办、承办各类展览论坛,深入发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致力于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还将以专业的水准和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积累的经验来为各会员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各会员单位提供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以及良好的资源;将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运用赋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方法,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进而实现古为今用、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统文化委员会将联合相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检查,收集、分析、发布相关行业信息,协助政府部门打击非法经营,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对传统文化产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引领行业风气、促进行业发展、制定行业标准、打击行业乱象。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从业者而言,有利于找到归宿和发展方向;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力度,发挥人民群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主体作用,举办各类活动,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宣传,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让新时代的中国人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发展者。

  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将广泛吸收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怀敬畏的企业,以及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团体和个人加入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推动传统文化事业落地,开花,结果。此次论坛为我们今后工作敲响了警钟,时刻提醒我们要牢记弘扬民族经典传承国之精粹的初心,用实际行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协调发展。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在传承普及的内容、载体、形式、手段上作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坚持协作联动,促进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基地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创新建设方式和管理模式,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

  四、建设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内容包括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通过客座教授或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各地民族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面向非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化管理,每个传承基地应该有若干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每门课程设置36个学时,2个学分。

  (二)社团建设。面向全校学生,在二级院系的平台上成立规模和形式灵活多样的传承项目传习所(学生兴趣小组),在此基础上建设2—3个校级的传承项目学生艺术/体育社团,包括传承项目大学生艺术/体育社团、传承志愿者联盟、艺术/体育爱好者俱乐部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对传承项目的推介和传播,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

  (三)工作坊建设。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配备优质师资以及充足的器材、设施设备和场地,建设1个以传承项目为主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工作坊,组织开展有关传承项目的系列主题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

  (四)科学研究。依托学校现有相应研究机构或创建专门研究中心,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与内涵,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

  (五)辐射带动。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六)展示交流。每年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充分展现传承项目的建设成果。加强高校校际间、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社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创新交流方式,丰富交流内容,共享建设成果。

  五、申报条件和遴选程序

  (一)申报条件

  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具备相关传承项目建设工作基础的高等学校均可申报。申报的基本条件: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美育、体育工作,领导班子对基地建设工作认识到位、规划清晰、保障有力。

  2.有校级领导分管,有相关机构牵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形成了代表性的成果,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3.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牵头人和知名学者,能够建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传承项目专兼职教师队伍。

  4.具有充足的开展传承项目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器材设备、场地设施条件,能够提供传承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费和条件保障。

  (二)遴选程序

  2018年计划遴选产生50个左右的传承基地。

  1.自主申报。符合条件的高校向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每所学校申报项目不超过1个。申报高校填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申报书》(见附件,以下简称《申报书》,需加盖学校公章)提交至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2.省级推荐。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要求统筹本地高校的推荐报送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审核办法,组织专家通过材料审阅、现场抽查等方式进行审核,向教育部报送所推荐高校的《申报书》和高校汇总名单。每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向教育部推荐1—3所高校。

  3.遴选认定。教育部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遴选,专家提出拟入选名单。教育部统筹工作需要和基地布局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最终名单,经公示后,认定并公布传承基地名单。

  (三)申报方式与时间

  2018年6月15日以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申请高校的《申报书》和高校汇总名单电子版发送至邮箱yishuchutwo@moe.edu.cn,将《申报书》和高校汇总名单纸质材料函寄(送)至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系人陈蓓蓓、毛亚男,电话010-66097189、66097226,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

  六、组织管理

  基地实行多主体参与共管共建的组织管理机制。

  (一)教育部根据改革与发展规划、结合建设整体布局,组织开展基地的立项建设,按批次公布传承基地名单,对认定的基地予以经费、课题、平台、政策上的支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具体年度建设工作的部署,组织传承基地的申报和遴选,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及专家组开展政策研究、理论研究、运行机制研究等工作,实施对基地建设效果与质量的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分年度分批次的传承基地遴选申报通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另行印发。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区域高校分布和专业布局,制定本区域内的传承基地建设规划,推动相关高校开展基地建设。加强对基地的指导、扶持和监管,积极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负责遴选汇总本地高校的申请,统一向教育部推荐报送。

  (三)传承基地高校加强对传承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要有学校领导牵头负责,明确工作责任人,成立工作组,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要制定发展规划,形成建设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配套条件,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承基地每年按要求上报传承基地工作年度报告。

  城市文创实践各具特色

  2018年上半年,北京继续发挥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强化自身在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

  1月,北京银监局、北京市文资办发布《关于促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的意见》。

  3月,北京市又印发《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

  5月,《关于加快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的出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升级发展有了明确的道路。

  除此之外,《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意见》等一众政策为北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全国抢人大战号角正酣

  今年,除了北、上、广、深等城市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外,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例如天津、南京、杭州、长沙、厦门、西安、郑州等城市也开始筑巢引凤,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吸引大批文创人才的涌入。这其中,不少城市的优惠政策都体现在税收、奖金、科研启动资金、人才安居等方面。

  《西安市进一步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中第六条提到:扩大人才认定范围,将公务员、文化创意人员、自由从业者等更多领域人才纳入DE人才分类认定范围。《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补充规定》与影视产业有关的政策多达11条,其中第十四条中“支持影视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等影视专业人才在我市设立影视企业或工作室“等相关内容大力支持影视专业人才落户厦门。“长沙人才新政22条”中明确提出“实施紧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培育2000名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文化创意人才赫然在列,此文件有望为“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吸引到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驻留。

  新兴业态前景继续向好

  文化产业的传统业态仍保持着增长活力的同时,新兴业态也开始展现出迅猛的发展潜力,这很大程度上也与相关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文化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而网信办上半年发布的《关于印发〈关于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网络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也从总体要求和政策引导、资本护航、组织保障共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如何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力量建设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强国。

  在文化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等要求,将有利于各种与网络密切相关的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其有望进一步扩大覆盖受众,并逐步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业态。

 

    399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