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大师楼宇烈佛学概论一讲
楼宇烈,是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国学、宗教及哲学领域都颇有建树,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楼宇烈佛学概论讲一
佛教的创立
佛教能密切地融入中国文化,这跟它本身的特点是有关系的。我们来看佛教的历史,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古印度与现在的印度完全不一样,从地域上讲它比现代印度范围大得多。佛教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当他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立佛教时,印度社会的等级制鲜明严格。整个社会分为四大种姓,种姓之间几乎不能通婚,有些场所某些种姓也不能去,一直到现代印度这种制度也有表现。最高的等级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是当时在印度占主导地位一种宗教婆罗门教,这个宗教的神职人员掌握了与神沟通的大权,是社会中最高的种姓等级。第二等级叫做刹帝利,这个等级主要是武士们、帝王君主们,也就是掌握社会政权军权的那一帮人,当时印度都是地方政权,佛教创始人就诞生在这样的阶级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地方政权的首领,历史上称为净饭王,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太子,所以又有太子佛的说法。第三个阶层是吠舍,这个阶层指有自由身份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一些掌握经济命脉的人。第四个等级叫首陀罗,是受人管制的奴隶们。
当时印度的就是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深入印度人的骨髓,它的所有宗教也围绕着等级制度来构建,婆罗门教某种意义就是来维护这样的社会的。婆罗门教是多神信仰的宗教,它认为世界万物是神创造的,但不只有一个唯一的神,而是有多种神,神的分工不同,有的负责创造维护,有的负责破坏,这样就完美地解释了世界的各种变化。然而人要尊重所有的神,人的命运也掌握在这些神的手里,这些在今天的印度教中也有体现。落在什么样的阶层,都是神安排的,要安命,所以印度人宿命的思想十分深刻,整个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这样。然而社会上也有很多对以婆罗门教为主体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不同意见,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就出现了沙门思潮。
佛教对婆罗门教的批判
佛教就是沙门思潮中的一种思潮,它的影响最大,就在于它鲜明地提出了跟婆罗门教教义根本对立的理论——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万物是因缘聚会而生成的,不同的因缘相聚形成了不同的事物,这就是佛教最根本的理论——缘起论。人则是五蕴积聚形成的,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是肉体生命,受、想、行、识是人的精神生命,受就是感受,想是思考,行是动作,识就是识别、辨别,这五方面聚在一起就构成一个自我,万物皆是如此。物质是由四大构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凝聚了就有各种各样的物质了,一切都是因缘聚会,缘起缘生,不是神创造的,这就与婆罗门教针锋相对了。
佛教强调因缘的必然性,而中国文化看重偶然性,佛教的缘起强调前后因果的必然性,这些东西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这些东西。所以缘起论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不是一个孤立的由神创造的。由于每一个体都是由神独立创造,每个个体之间就没有多少联系,所以西方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就很强。佛教用四句话来概括它的缘起理论——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生灭是从时间关系来讲,有无是从空间关系来讲,万事万事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讲,都是密切关联的,你我离不开的,天地万物共生共存,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佛教没有造物主概念,佛不是造物主,这是佛教提出的重要观点。
第二,婆罗门教认为命运由神来决定,佛教讲命运不是由神决定,而是由人自己来决定的。这就是佛教因果业报的理论,你造了这些业,也就种下了因,就结出果来,受到相应的报。佛教强调因果业报中的必然联系,有这样的因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果,有这样的业就一定会受这样的报。总的来讲命运不由神来决定,而是由你自己来决定,自己造这样的业,就会受到报。而由因转成果,则需要一些条件,不是简单直接的,因缘(缘就是各种各样的条件)聚会了才会有这样的果。所以我们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时候”就是指条件成熟了,条件没成熟因不会转换成果,条件成熟才会转化。这就是佛教的因果业报,其实跟它的缘起理论完全一致,可以说是从缘起理论发展出了因果业报。因果业报用到人生命上,我们常常会讲前世、今世、来世三世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与印度文化的生命观有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生命观,不同的生命观也就决定了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样式、信仰习俗,了解不同的生命观非常重要。
佛教的生命观
佛教的生命观,是在印度文化的生命观整体下发展而来的,也是在冲破印度的生命观。所谓生命观就涉及到生命是怎么来的,是如何延续的,意义又何在?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生命观,典型的有三种:
一种是以基督宗教为代表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命是独立的个体,由上帝创造,上帝创造了肉体生命还创造了灵魂。每个生命都具有独立性,生命的延续是由上帝不断的创造新的生命,一个旧的生命去世以后,他的灵魂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新的生命是完全独立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听从上帝的旨意,为上帝增加荣耀,去实现上帝的理想,去体现上帝的爱心,也给自己灵魂的救赎创造了条件;
第二种是印度的生命文化观,可以称为一种轮回的生命观,它也强调生命是由神来创造的,所以每个生命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印度文化中,神创造生命后生命的延续是靠已生成的生命自身再来,不是神继续创造新的生命,这跟基督教不一样,这叫做轮回。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轮回是佛教的,轮回是印度文化的,是印度文化的生命观,神创造生命以后这批生命不断地自己再来。生命在六道中再来,这一世是人生下一世可能就是马生,是一种轮回的生命观。生命意义在于为自己的下一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祈求下一生。所以佛教讲人生难得啊,这一世做了不好的事情,下一辈子可能就堕落到畜生道去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善事,下一世到一个更好的道或者生命环境里面去。这是印度文化的生命观,所以因果报应关系体现在个体生命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它同西方生命观都强调个体性;
第三种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中国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总的来源就是天地,每一类生命的延续是从祖先而来,个体生命是一类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个体生命会死亡,死亡后它的子女延续了它的生命。每一个体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中国的因果报应关系里强调的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国人常讲要为子孙后代积德,不是为自己来生积德。现在的中国人既有为子孙积德的概念,也有为自己来生积德的概念,就是受由佛教带进来的印度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讲是佛教带进来的印度文化呢?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把来生观念视为是佛教的,认为佛教追求的就是来生。但佛教追求的是今生就要了断,不要有来生,这也是佛教在印度文化环境中,对婆罗门教的轮回生命观的一种认识。佛教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生命有八苦缠绕,生命的循环中是永远断不了这个苦的,只有了脱生死超越轮回。原始佛教追求的就是一个没有来生的境界。
关于国学大师概论一讲相关文章:
1.当代十大国学大师
4.国学大师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