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古代历法
大家了解纪年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起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干支纪年法
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如《赤壁赋》“壬戌之秋”,“壬戌”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序数纪月法
一月、二月、三月……类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腊月”。如《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传》“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序数纪日法
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里的“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的第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的,它们的名称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古代历法相关文章:
1.古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