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传统文化>

抹不去的春节传统文化

嘉洛分享

  听到春节二字,想必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吧!春节要做的事家家户户都一样:回老家、吃年夜饭、看春晚、烧香……乐趣中包含着各种特色和习俗。

  春节是中华传统民俗中的第一节日。在鸡年春节来临前夕,我们探讨历法的形成、春节的来历、春节的风俗等,无疑是大家关切的“春节文化”的趣味话题。

  抹不去的春节传统文化

  1历法的概念

  中国的历法由伏羲初创。《神遗记》云:“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宸,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那就是说,华胥孕庖牺十二载而生。故谓十二年为一纪,伏羲的出生地被称为“成纪”。有成一纪之元的意思。遂定一年为十二个月。

  自然界的温度变化,推演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每季三个月,每半月一个节气,那就是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确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叫“农历春节”。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灶祭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老百姓的概念,把正月都列入年的范围,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形象地说,过年正像是“打秋千”,大年初一为顶峰,“灶祭”和“龙抬头”为起落始终,实则到“龙抬头”春节才算终结。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拜年道贺、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春节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抵角像雄狮,身魄高大像野牛,性情爆烈,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某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讨饭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讨饭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讨饭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讨饭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所谓“约定俗成”,有许多习俗还相传至今。

  (一)迎春环境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已成为春节的第一标志。春节贴“福”字的风俗源于康熙皇帝,他年年春节前给家人和大臣写“福”字,叫做“赐福”,后世留下康熙的“多福”经典字。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二)拜年祭祖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是传统文化礼仪之邦的弘扬。要给家人长辈、给村邻长辈、要给亲戚长辈、同辈道贺春节。一是给父母、长辈们虔诚叩首,成群打伙,挨门拜年,这是礼貌孝敬的表现;二是大年拜过年后上坟祭祖,是饮水思源,不忘祖先的功德;三是年轻人拜年认辈儿,延续礼仪传统;四是拜年亲情联谊,现多为抱拳鞠躬。农村解开积怨的好办法,就是春节拜年,磕头一笑泯恩仇。

  让春节传统文化绽放芬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传诵至今的古诗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依托对春节习俗的描述表达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国人的这一情怀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祭祖和拜年,是中华民族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河北民间,腊月三十上午,人们打扫庭院,贴上对联后,就会摆上祖先牌位,放上供品。然后由男性长辈拿着香、烧纸和鞭炮,带领孙辈到村头路口请“家堂”,俗称“请爷爷奶奶”。有的乡村则在傍晚请“家堂”。到了初二早晨,上坟祭祖,俗称“送爷爷奶奶”。

  正月初一拜年,是春节的重头戏。凌晨四五点,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全家人聚在一起,晚辈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赏小儿压岁钱,数量不等。兄弟叔侄逐一向同族、街坊长辈叩头作揖跪拜。该日停放活计,妇女忌拿针线。如年前家遇丧事,则关门闭户。初二至初十走亲串友拜年,被拜者以美酒佳肴款待拜年者。

  热闹而隆重的春节祭祖和拜年活动,经久不衰,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中。

  春节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关键抓手。春节的拜年、祭祖等习俗活动都是围绕着血缘亲情和熟人亲情展开的,尤其是拜年,是传承孝道的重要方式,亲族成员之间通过向长辈尽孝道、向平辈示亲情、向晚辈表爱心,血缘亲情得以修复和巩固,即使平时有些隔阂、矛盾的邻里或同事之间也会通过拜年而化解矛盾。

  在拜年这一节日场景中,老人是节庆的核心和主角,是最受人崇敬的角色,由晚辈向长辈郑重行礼,向长辈表达健康长寿、幸福如意的真诚祝愿。老人受到人们的尊敬,既是年高德劭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有序观念的现实反映。春节期间,人们追求的是“福禄寿禧”,而老人恰以年高寿长成为节庆气氛的重要表现和象征者,因此为人们所称赞、羡慕,尊敬和效仿,进而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尊崇。“过年好”“四季发财”“万事胜意”“吉祥如意”等是春节期间亲人朋友间拜年时最常用的传统用语。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子孙绕膝,四世同堂,欢乐热闹。当恭贺者表达出这些美好的祝愿时,受拜者也以各种祝福用语作答,既表示感谢,又将同样的祝福回赠对方,体现出礼尚往来的友好情怀。

  春节期间的互相拜年,互相祝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崇礼”的交际习俗,也完美地表达了中国人温和、宽容、礼让、谦逊、重礼节的民族性格。因此,春节期间拜年用语、拜年方式中的崇尚礼节正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真实反映。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和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春节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面对精神世界的浮躁、压抑,人们的内心深处更加渴望返璞归真,渴望亲切宽容的氛围。让我们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共同努力,让春节传统文化绽放芬芳。

  春节的传统文化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福禄寿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爆竹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399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