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有好的集体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那样会让整个班级散发活力。那么关于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几年来,人们对校园文化已经很熟悉了。由不重视到重视,由理性认识到实际操作,一步一步在深化。教育工作者越来越体会到校园文化与班主任工作的密不可分。班主任越来越重视运用文化的视野、观念、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班集体,以努力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个性完满、人格健全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班级文化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其实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班级文化以及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人格发展、浓厚清纯而又富有朝气、充满幻想的环境氛围等教师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文化可以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在这里我们是把学生的培育和发展看成一种像禾苗茁壮成长一样的农业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人格的是土壤、雨露、阳光、空气和耕耘者的辛勤劳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心灵发展的稚嫩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与班级文化的熏陶、导向、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作用是潜在的、长期的,而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影响,可能终身受益,也可能终身遗憾。因此,班主任只有用高尚的人格、思想、感情去影响、熏陶、教化,才会取得实效。
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未来人才的文化人格建设问题,尤其要发展学生的科技、人文等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国民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善、真、勇、美的全面发展素质的新人。这是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面临的光荣而又艰巨的跨世纪的历史重任。
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特别是爱国、报国的情感和志向的培育,就要从小学生抓起,这是一个战略问题。真正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漂亮美丽的校舍环境、热闹繁多的学生活动,最重要的还应当是班风、班训等熏育出来的人的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表现为一种束缚、规范型的文化特质,它忽视学生的人格发展,因而形成学生学无特长、学无志趣、高分低能、基础文明素质不高等后果,因而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在“班级文化与学生素质发展”这一课题上作一些探索,同时以此课题为契机,转变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思想,探索新方法、讲究新艺术,树立新形象,开创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加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发展。
为此,我校(浒澪实验小学)提出了上述课题。
二、课题内容的内涵界定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这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之综合存在。
【精神氛围】是学生和教师以及班集体融为一体、团结一心、情意通畅、富有个性和活力的精神力量。文化制度指的是正规的、学校要求的社会主导文化价值观念,特别是如何根据班级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共同遵守共同遵守和共享的“约法三章”、承诺和责任。
【文化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亲切、文明、平等的关系,它通过班风、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充分表现出来,它不是政治关系,也不是经济关系,而是不可分割的传承、和谐、情意、精神互动关系。
【文化环境】指的是体现班级师生意志、情感、喜好、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品味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状态,这是一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典型的环境塑造典型的人格,人又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和改变着环境。
班级文化在小学是与儿童文化密切相关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童趣性、想象性、开放性以及趣味性。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班级文化活动能够配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明显的行为导向功能。如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文体活动、班报等形式,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从而把班级所需要的行为方式树立起来,让学生知道班级和学校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班级文化通过自身的感染力,影响着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使学生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信息,获得感悟和启迪。
2、发展学生的智能潜能
小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教学常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班级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智力游戏”等“活动教育”文化活动,能使他们获得许多课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班级文化能够唤起和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形成一种催人积极进取的良好气氛,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3、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的孩子生长在一个喜静的东方国度里,好静不好动,刻板少活泼是许多小学生的性格弱点。现代人需要“多运动,会工作,会娱乐,高效率”,开展班级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寓教于乐,能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提高审美和未来的生活情趣,也能丰富想象、美化心灵,增强体质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以上班级文化的含义、结构和功能来看,班级文化是一种规则的知识,包括一些见解、处事方法、信念、价值及经验,是在团体的每日生活当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三、研究内容(子课题)与研究要点
根据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学校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子课题):1、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研究;2、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研究;3、班级文化制度建设研究;4、班级文化关系建设研究。
通过多轮商讨,我们确定了各个子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下:
1、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研究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塑造学生的文化人格,即重视学会用文化等手段把学生培育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能力、懂合作、会创造、个性健康发展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格。而文化人格的建构、培育是教育者的理想、科学追求,它比单一、狭义的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上的性格、人格概念具有更深刻的丰富的内涵,更具有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学会用文化视野看学生发展,建构文化人格从小学班级文化做起,同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教育观走向人格的教育观。
2、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研究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两大块,班级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班主任需要向班集体和学生付出全身心的爱,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培养和发扬班集体的优良传统,需要与班干部和学生一起共同精心策划和营造。
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主任在学校给班级提供的良好教育设备基础上,对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每面墙、每个角落都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无论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名言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我们主要是从布置教室、办好班报、建好图书角、办好创新作业墙等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的。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表现为一个班集体的班风、班训,同时可以通过班徽、班歌、班旗、班花,班级颜色等来加以体现,而这些文化创造活动和文化教育手段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即使有也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学习了有关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经验,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少年儿童思维、性格中的长处和特色,激励他们积极创造,争做主人。
3、班级文化制度建设研究
制度是一种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价值导向的作用,班级中的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为孩子们的个性成长创造一种特有的文化环境。
班级的制度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在小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以制度的约束力去规范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基本准则。就其特点来看,主要分为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两个大的方面。一般来讲,正规制度是由学校制定的,是一种“预设性”的制度,它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方面进行规范和制约,诸如作息制度、考试制度等等。正规制度一般又被视为一种硬性制度,它对行为的规范往往是外在的和基本的。非正规制度是由班主任根据正规制度的要求,经过班主任独立思考而创造出来的行为规范。非正规制度一般可看作一种软性的制度,它不是通过外在的规范制约学生,而是以积极的倡导作用发挥建设性的教育功能,它的内容常常比正规制度更灵活、更丰富。
4、班级文化关系建设研究
老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从古代的教育家到今天的研究者,没有能离开教师和学生来谈论教育问题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学校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因为师生关系的性质是影响和决定班级文化关系的根本因素,而注重师权,强调教师的权威,是我国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改变传统的学校文化,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文化关系建设的中心课题,这是我们对数千年来的传统师生关系进行挑战与改造的一次勇敢的实践,要使教师的不当权威从我们的学校中消亡,要把学生的权利与自由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应确立的教育信念。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掌握科学的师生交往的策略与原则,改变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陈旧观念,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全体研究人员艰苦不懈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形成了5万字左右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论文集,其中大多数论文已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已初步探索出有关普遍推广价值的教育模式,有几篇专题论文在国家、省市教育报刊上发表。我校多名老师老师先后赴全国各地机构、学校参与了专题研讨,并有论文交流获一等奖。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成为全县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学校之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读书优秀小组”“江苏省少先队功勋大队”“南通市模范学校”“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少先队先进集体”“如东县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如东县青年文明号”,连续多年被评为“花园式单位”。
近年来,我校小学生鼓号队代表如东县参加南通市第三届少代会表演被评为“南通市最佳鼓号队”。今年6月份在县鼓号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校自行排练的文娱节目先后有十几次参加上级汇演,均获等级奖。我校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读书活动小组受到团中央的表彰,计算机小组曾有50多人次获得县级以上奖励,科技组制作的100多件标本送市参加展览,学校乒乓球、篮球均在市县比赛中多次获奖,多名学生被输送至市县少体校参加培训。
在研究过程中,广大教师深知要发展学生的素质,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1、班级文化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比如,组织学生自编小报,设计板报,自编自演课本剧,搜集名言警句等等,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审美能力。
2、班级文化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导之以行的作用。班级文化能向学生宣传做人的道理,能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懂得课本外的知识,能使学生受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熏陶……
3、班级文化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着桥梁纽带作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单凭班主任老师一味的说教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造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满足学生关于集体主义的心理体验。而这些活动大多是班级文化的范畴,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加强,能启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在集体班级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4、班级文化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舆论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祛邪匡正。我们平时不难看到,一个恃强凌弱、企图打人的蛮横学生,会在集体舆论面前缩手缩脚,一个干了损人利己的坏事的学生,会在班级文化的强烈谴责下低头。因此,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引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使之成为道德评价和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手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于班级文化的历史
由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集体中度过的,因此,班级文化是学生受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深刻的指导性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对照课题研究计划,我们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课题接近结题,但我们认为对此课题的研究只是暂告一段落。
我们深知,对照形势发展的要求,由于研究力量、研究时间的限制,尚有部分内容研究得不够深入,我们将在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对此课题再作深入的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融科学性、艺术性、实验性、创新性于一体的跨世纪的特色学校而奋斗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在《教学社会学》(1932)中关于学校文化的论述,开班级文化研究之先河。20 世纪 50 年代与 60 年代,美国的科尔曼、克拉克与英国的哈格里夫斯等人关于青年文化、学生文化类型的探讨导致班级文化研究进入系统化与科学化阶段。70 年代以来,以英国教育社会学界为主的关于学校教育知识与班级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才促使班级文化研究从"输入-输出"研究转向"黑箱研究"。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作为班级文化,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