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的饮食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国最典型的饮食方式是聚餐制。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篇一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有句谚语“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而这句谚语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而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所以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就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对于如何“好吃”如何“不好吃”讲的是头头是道。可见,中国人对菜肴的美味是多么的重视。
而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和其调和之美。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使得菜肴充满了随意性和趣味性。烹饪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华之处。既注重外在的形和色,又追求内在的香和味,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色香味俱全”,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重要表现。
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往往忽略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追求色香味的同时可能会导致菜肴营养成分的流失和破坏, 对“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因此营养问题也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观念显得更为理性。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蔬菜用来生吃,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的引导下,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比如牛排的味道和配菜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全世界的麦当劳、肯德基都是一个味道。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菜谱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而翻开中国的菜谱,基本上这种调料少许、那种调料适量等。
西餐严格的规范性导致了它的机械性,而这形成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毫无创造性。各地的食品千篇一律,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国最典型的饮食方式是聚餐制。聚食制是从古代长期流传下来的,也是中国人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最典型的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全家男女老少、兄弟姐妹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大家你一口我一筷,几道菜同时下肚,吃的是不亦乐乎。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是共享一席。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感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中国人民“政通人和”的愿望,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与中国聚餐制相比,西方的饮食方式正好相反—分餐制。分餐制以厨房分餐和自助餐为主要形式。可以从厨房或餐桌调理台分好送到餐桌;也可以在餐桌上由服务员或就餐者用公筷、公勺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可以达到用餐时防止疾病交叉传染、达到用餐安全的目的。首先这体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另外也避免了浪费。想吃什么拿什么,能吃多少拿多少。
宴会也不像中国人那样一桌人高谈阔论,而是只与邻座交谈,通过与邻座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尤其是吃自助餐时,在不停走动取食物的时候西方追求的是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餐桌上。但这种互不相扰的方式,缺少了一些中国人那样欢聚一堂的氛围。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中式宴席就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就是男女的交谊舞。
三、饮食结构的差异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从饮食结构上看,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最常见的食品,所以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中国人喜爱粗粮,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
西方人认为菜肴只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的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不好,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也大大超过了中国;相比中国人喜欢吃粗粮,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西方人做菜更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这都与中国的饮食结构有着很大的区别。
四、饮食礼仪的差异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中西方的饮食礼仪也有着不同。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
饮食礼仪主要体现在餐桌上。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要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从两旁依次入座。如果是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承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是跑腿招呼的。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冷菜、饮料及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或水果。宴会上有很多桌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调盘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宴会是中国人表达感情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热闹,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交谈甚欢。
然而中国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一种 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就无以有社交,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还有一些中国人喜欢在咀嚼食物的时候发出声响或者在嘴里塞满食物的时候说话等等,这是缺乏礼貌的表现,也是 文化 发展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逐步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与中国餐桌礼仪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的餐桌礼仪更为正规。在西方,“把餐桌当成课堂”是一个老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进餐 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可见其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宴请时,先由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然后由男主人引领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座位安排一般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上菜顺序通常是面包黄油,然后上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最后上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 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事物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西方人餐桌最大的特点是安静,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面前的盘中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成了当今交际和对话的基本前提,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很好的了解并掌握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学习 英语,更好的在中外交流中做到谈吐文雅、举止得体.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