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最新的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海露分享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对男女之间微妙感情的描写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这一本描写十八世纪英国某小地主家女儿是怎样嫁给大地主的故事才会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不断被翻拍成各种影视作品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傲慢与偏见》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1

其实在大约小学的时候我就早已知道了同名书,也早早得有了老师向我们推荐,然而我始终没有看过。我想因为大部分的原因是我对它有抗拒心理。其实,从书名上来说“傲慢”与“偏见”这两个词是可以有很深的含义的。但是我看了以后却发现作者取的书名是很简要而可爱的。

“傲慢”自然指的是达西,而偏见自然指的是伊丽莎白。达西是一个极高傲的单身贵族,而伊丽莎白则是家境窘迫并对达西有偏见的小姐。那个时代的背景是与现代截然不同的,但是那个时代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吸引力,这些人物性格等也是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并且是对于我们来说全新的。包括一些情节和风俗也都是只在那个年代会出现的,可以说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其实说达西是傲慢的,但伊丽莎白又何尝不是傲慢的呢?她外表可能是顺从的,但她的内心却是很高傲的,她敢爱敢恨,似乎是不为世俗所困,她内心也许比达西要更高傲一些,这也是我在影片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那个年代中少有的一类女性,独当一面,有思想,甚至可以扛起整个家,这比起现代那些新女性来说也是毫不逊色的。

而整部影片都是围绕爱情与现实的冲突而展开的。对于班纳特太太来说比起爱情,她更相信现实,她认为婚姻一定是建立在金钱的利益上,所以她不顾一切手段的可以说是“推销”自己的女儿。从影片可以看出其实她并不在意对象是谁,只是在意他们能不能为自己的家庭带来转机。当然,这并不只局限于班纳特太太一人,那本就是一个利欲的时代。而影片中有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爱情。 首先是达西和伊丽莎白,是爱情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就像灰姑娘的故事最后幸福快乐的在一起,这也许是影片中最令人感动却也是唯一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了。达西是一个用高傲来包裹自己的绅士,而伊丽莎白是对达西抱有偏见的女子。他们最终跨越了名利,家庭,阻挠,偏见在一起。他们的相爱就像是命运一般另人羡慕,最终度过挫折,让人不禁祝福他们。

还有就是夏绿蒂和柯林斯就完全代表了建立在残酷现实上的爱情。夏绿蒂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又长的不漂亮,所以答应嫁给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建立在无感情基础上的婚姻,幸福难料,他们只把成家作为最可心合意的避风港,以物质上的满足来掩盖感情上的空虚。他们是非常可悲的,但也是十分现实的。 最后是丽迪亚和韦翰,他们就是有爱情但极不成熟的例子。丽迪亚是个轻狂女子,一味想踏入社交,吸引男人眼光。跟着韦翰私奔,完全不顾及家庭和现实,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全成亲。为了金钱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没有上述因素便是愚蠢的,他们两人都不具备结婚的条件。他们可能相爱,也是极不现实,终究无法得到幸福的。

这部电影给我的是对于生活,爱情,亲情的思考,引人反思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2

由于时隔已久远,对于简。奥斯汀的原作《傲慢与偏见》里的大部份情节,我已记不太清了。想来,那时,读这本书时我的年龄倘小。当初可能也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对于文中的真谛,其实并没充分领会。

随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打开,同时涤荡在耳旁的是悠扬的古典音乐,而紧跟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谐优美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画面。

老实说,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几分钟都还不足以吸引人的话,只会让人兴味索然,通常我会选择放弃。而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编而成,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发展,都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了。

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表演把一个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少女的机智与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角达西在她的那种纯真的笑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自己的态度过于傲慢了些。而事实上,随着影片的剧情不断地推进,我们会发现达西真实的为人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这一切,都只因为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而被掩盖住了。

好的演员当然要配上好的电影情节,本片中的舞会为一大亮点,小提琴音乐响起,伊丽莎白与达西逐渐沉浸在其中,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周围的人顿时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

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很抢眼,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古典钢琴音乐荡漾在其中,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3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因为朋友出于对英语的学习,但是看完过后真的意犹未尽总感觉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去学习的地方,而我只是理解到其中的冰上一角。整部影片描写朴实无华,剧情娓娓道来毫无娇柔造作之感。所以在第一次看完之后我只觉得此片并没有在我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只觉得那个时代的欧洲国家各阶级、男女之间不平等是一种莫大的悲剧,而女主角伊莉莎白自主,不愿被教条抑或说社会的一种文化惯性来束缚自己。就这一点,让我想起了《简.爱》,我想她们的相同点在于无论是社会的给予她们本身的阶级局限,还是物质的束缚,她们都一样为自己心中的心灵渴望而活。只不过简爱是以悲剧收场未能像伊莉莎白那样修得正果。但是反观社会,我想简爱的结局也才是最贴近历史现实的。

所以对于整部影片我想我可以这么理解,一个落魄乡绅的女儿,有着一颗卓然于世的超然自主的心,由于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女主角最终冲破世俗的羁绊,阶级的差异与达西先生最终走在一起。如果这样来看这部电影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对于我们只不多起到犹如童话故事灰姑娘般的鼓励作用。也就是告诉我们人不能活的行尸走肉,丧失本心。要做一个自主,有思想的人,这样心灵才有安放得世界。

但是,如若这样来理解,我想文学泰斗奥.斯丁肯定笑我小儿辩日太简单。当然,我觉得这种理解太过片面。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此的一个有力佐证,格林兄弟在文学界的地位肯定没有奥斯丁高。至于原因毋庸赘述。所以奥斯丁大师肯定不会让他自己的作品立意如此片面。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一部大作呢。其实不妨先分析整部影片的剧情细节来管中窥豹,略见一二。

首先,单看片名,傲慢与偏见,有部分朋友对此认为整部影片就是以达西先生所代表的傲慢与伊利莎白代表的偏见而擦出的爱情。但是,在下不予苟同。首先我并不认为达西先生是傲慢的。因为,达西先生在片中曾说过他本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他不能忍受他人或自己的愚蠢行为。就此要说是傲慢到不如说是他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谨慎态度。也说明达西是一个很冷静客观的人。另外,在影片中达西先生曾与韦翰(达西家管账先生的儿子,曾骗取达西妹妹的感情来获得金钱无果)偶然相遇,但是达西出于对韦翰的厌恶,拂袖而去,而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我想就算在当今社会,在交际的过程中,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遇到一个自己十分厌恶的人也还是能够轻风拂过岗,在照顾其他人感受的同时能静处之,以放只留下口实。更何况对于影片所处的社会礼仪的严苛,达西的这种行为很显然是十分不当的。这也反应出达西无视礼教,真性情的特征,当然其处理人际关系的些微粗拙。

我想也正是达西这种粗拙,才使得伊利莎白才会对达西有些误解,造成偏见。也正是这种最初的不理解,才使得伊利莎白希望能够在表面高傲的达西先生找到他的缺点。这样才有伊利莎白与达西有了多次的较为激烈的讨论,或者说是思辨。而正是这种思辨的过程使得达西逐渐的发现出身一般的伊利莎白有着不一般的思想,达西本身也逐渐的爱上了伊利莎白。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另外两条分线索。其一,伊利莎白的姐姐简与达西的朋友宾利相爱,但是羞涩的简并没有抛出明确的示爱绣球,而迷茫的宾利最终听取达西的意见依依离去。其二,韦翰的突然出现,道貌岸然,背后恶意中伤达西。也正是这两点,让伊利莎白对达西的人品产生了巨大的质疑。所以就此产生了矛盾。矛盾是支撑文学作品的基石,所以这才使故事得以延续。当然,本片还有一个矛盾,就是冷静客观的达西先生在违背自己判断的情况下爱上了有巨大阶级差异的伊利莎白,而这个冷静的判断正是达西给宾利的建议。所以,当达西对伊利莎白正式示爱的时候才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并且伊利莎白也直言了对达西的各种误解,所以此后达西写了一封信给伊利莎白澄清一切。伊利莎白才明白错怪了达西,明白达西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而过后参观完达西的庄园,从他人口中更加了解了达西的为人,并在达西的帮助下使得自己和韦翰私奔的妹妹完婚,而挽回家族声誉。伊利莎白更加了解达西也爱上了达西这样一个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绅士。

当然结局很美好,互相爱慕的两者冲破世俗的偏见最终走在了一起。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段爱情算不上旷世奇恋,也不算凄婉动人。这样的桥段也只算平淡无奇。但是也正是这样有意平淡的情节凹显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状况。我想奥斯丁也正是通过达西与伊利莎白的爱情故事来讥讽揭露人性的丑陋。自私、愚蠢、盲目自大、傲慢......所以我不觉得《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是不完整意义上的爱情片,或许说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当然此中不难看出其不能摆脱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奥斯丁的讥讽是局限的。没有给出自己对此的明确看法,或行动。或许到此我只是无病呻吟,毕竟对与一个处于社会的人必然存在他所处阶级的局限性。所以,无关此电影的立意我想对于我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能在自己短暂的人生明确自己心灵之所需,不管外界,有超然之心留于世。关于其他有何需在乎。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4

《傲慢与偏见》改编自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穷乡绅的女儿伊丽莎白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英俊多金的贵族青年达西。由于各自的敏感和自尊,两人结下芥蒂,相互厌恶。伊丽莎白讨厌达西的目中无人,而达西看不惯伊丽莎白的伶牙俐齿。此后不久,伊丽莎白又与到镇上来驻扎的军官维克相识,对维克渐生好感。维克告诉伊丽莎白,自己是达西家的管家之子,达西父亲视他如己出,去世时遗嘱留给他一笔财产,而达西出于嫉妒,剥夺了他的继承权。于是伊丽莎白越加讨厌达西。而此时,达西的好友、伊丽莎白姐姐的追求者宾利突然离去了。伊丽莎白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得知这是达西的建议,对达西的怨恨加剧。悲痛的伊丽莎白在雨中奔跑,达西却尾随而至,向伊丽莎白表明自己的爱意,遭到了后者的拒绝。两人发生争执,却又不自觉地为对方所吸引。晚上,达西来到伊丽莎白住处,交给她一封信后离去。信中揭露了维克唯利是图的真面目和自己反对好友追求自己伊丽莎白姐姐的原因。原来维克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花光了达西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之后,又试图追求达西的妹妹以获取财产。当发现自己的目的不能得逞时,便加入了军队。达西又在信中承认自己反对好友与伊丽莎白姐姐的婚事确实是出于门第偏见。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自尊,无法敞开胸怀。正处于感情矛盾中的她受亲戚之邀外出旅行,极其巧合地参观了达西名下的庄园,在那里遇到了达西。晚上,伊丽莎白接到家中来信,得知自己的妹妹受维克引诱与其私奔,焦急万分赶回。几天后,妹妹随维克一起回家,无意中说出是达西找到他们,为他们的婚礼出资,并帮助维克找到工作。

宾利在达西的陪同下来到伊丽莎白家,向伊丽莎白的姐姐求婚。全家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伊丽莎白与达西虽然相互爱慕却找不到适当的机会互相表白。恰在此时,达西的姨妈找上门来,威胁伊丽莎白放弃达西,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心情无法平静的伊丽莎白在晨风中散步,遇到了在外守候的达西。两人终于冲破了自尊的阻碍,走到了一起。

小的时候一直不太喜欢简。奥斯汀的小说,觉得尽是描写资产阶级的生活,视角一直停留在闭塞的乡村社交圈子里面,一点都没有生气。而且也没有耐心看里面那种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觉得爱就爱吗,哪来那么多麻烦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现在年岁渐长,终于有点明白其实爱与被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个“自由”,并不仅仅是指肉体的自由,更多的是指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就是自由意志,就是自尊自爱的情感,不受对方意志的左右。如果爱一个人要抛弃自尊,是非常不容易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尽管为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却无法爱上对方,恰恰是因为两人都具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往往和敏感易受伤害联系在一起。而敏感又会进一步刺激强烈的自尊。当然自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好的特质,但是绝不适合于爱情,因为爱情是一种需要相互体谅,相互退让的情感。他们无法爱对方,于是就只好选择憎恨厌恶对方。因为只有憎恨厌恶才是可以与爱相匹敌的、维系强烈感情的另一种方式。所以从形式上看,男女主人公在感情上走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亦即“吸引——厌恶——相爱”。而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一直是在肯定的道路上前进。最终的相爱,是建立在理解上的互相退一步,虽然只是一步,却体现了两人对对方的真情。相当的不容易。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很多情况下就是爱自己胜过爱对方,最后放弃了爱情的。

再进一步思考,就会感觉到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是相当肤浅的东西。一见钟情,往往包含着盲目和轻信,最终必然导致感情的无疾而终。谁能指望一段建立在外在而不是心灵契合上的感情呢?真正的爱情,都是在矛盾纠葛中产生出来的,甚至在最初的阶段会以憎恨的面目出现。因为如果你突然发现一个个体在心灵上与你是如此的相似,你最初的反应不是愉悦,而是恐惧。因为你是如此地害怕对方由于相似的心理而轻易地看穿你的内心世界,以至于你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这就是所谓的同类厌恶。等到你克服了恐惧,进而试图从“外部”去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可以让你去除性格上的一些粗砺的棱角,重新塑造自己。从而变得更加宽容、柔和和完美。

奥斯汀的小说在有限的环境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实的心灵世界。在“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塑造了一些充满矛盾的灵魂。所以她的小说到现在仍旧有存在的价值。

新版电影改编得相当好,充分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间的风貌。加上大段的苏格兰集体舞的镜头,把当时贵族社会悠闲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女主角的扮相和表演也很不错。尤其是雨中争吵的那一段高潮,十分到位。值得一看。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5

两百年前,简在明亮的碳白色窗台旁,用沾着黑色墨水的羽毛笔写下了当时伦敦以北德比郡的风光:太阳在低低的云层里穿行,风卷着北大西洋空气中的寒意,那些浮着落叶的溪水,湿润的草场,零落的树木和丘陵,被雨水冲刷之后,微微泛着清新的亮绿。

两百年之后,作为一个身处英伦三岛的东方人,面对着这些原本明信片上的风景,我为这种宿命感的相逢而迷惑。简·奥斯丁笔下的英国田园,经过两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见时光遗落的沧桑和陈旧。这也让我相信,那段宛如明信片般美丽爱情的起源,原本即是为了和这风景相互寄生。

《傲慢与偏见》一开篇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作为镇上还算有脸面的人家,乡下小绅贝纳家的舞会是个名副其实的交际场。单身汉和待嫁的小姐们在拥挤的空间里交换着被苏格兰红酒加热过的暧昧眼神,在舞池中被欢快的节奏煮的沸腾。

突然出现的达西和宾利先生,犹如两只鲜艳的孔雀。

他们灼热的目光刺激着每一个女孩兴奋的烧红了脸。

棕栗色头发的伊丽莎白是贝纳家最出众的两个女孩之一,年轻,漂亮,但和她姐姐简的执意和她妹妹丽蒂娅的轻率幼稚不同,她对爱情有着更加独立的主见。她相信自己对男人的判断。她认为爱情不应由物质简单的决定,至少她不是那种,为了成为某个庄园女主人,便去竭尽全力去讨好男人的女性。

所以,当达西带着那种惯有的贵族表情检阅女生们的时候,我可以预料到会发生些什么。

我喜欢达西,他像18世纪英国的众多古典小说中的贵族一样,英俊富有,而且,单身。我相信当这样的男人骑着高大的枣红色马驹,穿过乡间的林荫小道的时候,会带走所有沿途女子不安的心。

可能是他没有预料到,在这样一个乡下小绅家里,宾客们无论怎么看都不入流的舞会上,会有他命运中女子的出现。达西的脸就像戴着铁制的面具一样冷峻,习惯了在上流社会的公爵和贵妇人里穿梭的他可能并不习惯这个小屋子里的熙熙攘攘,也可能他早已被某种没有希望的未来麻木。他那豪华城堡里的凯瑟琳姨妈,在他还在娘胎的时候,就为他安排了一桩似乎门当户对的婚姻。

所以便有那份在伊丽莎白眼中难以忍受的傲慢,让她对这个拥有半个德比郡的男人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偏见,也让原本的一见钟情变的如此疏远。

“让我喜欢他,一个德比郡都没用,何况半个...”

她感觉被伤害了。

伤害她的是达西,也或者是她的自尊。

对于一个有着自主爱情观的女孩子来说,这种伤害是足够危险的。所幸伊丽莎白是个理性的女子,她的反应不会过份的激烈,却也不会轻易妥协。

她需要一个能给她优越生活的男人,但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那个男人如国王般的不可一世。

更何况,她还没有到把自己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矜持当作嫁妆的地步。

英伦风在柔和的小提琴声中流淌,高脚杯,小折扇和各式的晚礼服在白色的烛盏旁凸显着妖娆的质感,贝纳家自制的甜葡萄酒香气袭人。

那个漂亮军官维卡的出现,让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进一步的加深。

小提琴的伴奏很伤感,仿佛魔鬼的手指引导着那些诡异的变幻。

我知道达西是在自欺欺人。

对于伊丽莎白,他早已无可救药了。他爱她,却用冰刀一样锋利的语言伤害她。和可爱的男生宾里比起来,没有热情的微笑和表情,冷漠的达西只不过是一尊英俊的石膏塑像而已。

可达西依旧我行我素。他对贝纳家二小姐产生出的强烈敌意全然不觉。贵族的气质让他在什么时候都显得冰冷而自负。

他们在舞池里舞蹈,在华尔兹的舞曲中旋转,话语瞬间的交锋犹如兵戈相向。

两人的舞蹈不欢而散。尽管他们作为舞伴,配合的是如此默契协调。

危险的风暴正在酝酿,可是傲慢的“白痴”依旧抱有幻想。

然而,在爱情的温度下看上去再坚硬的男人,不过只是一块正在融化的巧克力。

他对社会阶层和贵族身份的片面维护,让达西先生在这场角力中和他的敌人“两败俱伤”。他意识到,这个看似瘦弱身处乡下富农家庭,甚至有些“野”的女孩子,是他无法用他优雅的舞步所能征服的。他漂亮的蝴蝶结和华丽的马车,都让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还有令她讨厌的半个德比郡。

他屈服了,在一个大雨的傍晚里他疯狂的表白,他说,伊丽莎白,我爱你。

拒绝是毫无悬念的。但我相信,伊丽莎白的内心中绝对没有一个胜者的欢喜,相反她心痛,无法淡漠和释怀。就像之后在潘伯莱,她找的那个令自己都发笑的荒.唐理由,只是因为她是如此害怕再见到达西一样。

他原本知道结果,然而他还是不顾一切。决绝的夜晚,面对那样悲伤而无助的眼神,即使无法让伊丽莎白原谅他当初的伤害,可换谁不会心痛呢。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受过良好贵族教育的达西应当读过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

所以,当他还可以选择的时候,他宁愿以这样极端痛苦的方式,让他不再日夜被对她的思念所折磨。

在那个暴雨的夜晚过后,达西留下了那封信,信里的带着温度的语言,一句句都是那么真诚而细腻。

他说伊丽莎白,那些都不是真的。除了我爱你。

对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她捧着一颗破碎的心更让她感动了。

更何况,她知道了,他是无辜的。

与其说达西一直没有放弃伊丽莎白,不如说他们心中一直都没有放弃这段感情的期待。

达西和伊丽莎白。宾里和简。故事的结局圆满的就像一个童话。

一直以来,都觉得两个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只存在于油画之中,微笑的绅士们拄着拐杖,贵族小姐从挂着瀑布般流苏的马车里向外张望,上了年纪的家仆挥着长长的马鞭。那些蒙着灰尘的古老色泽,在我看来永远不会在博物馆透进的强烈光线中明丽起来,但那些浪漫的气质却如同那些沧桑的古典小说一样被时光纤细的包裹着,安静如沉睡的琥珀。

不管《傲慢与偏见》是否沾着评论家们批评其“小资情调圣经”的口水,但达西和伊丽莎白山穷水复的爱情故事,作为英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浪漫符号,却永远纯洁的不染尘埃。

一直很爱达西和伊丽莎白共舞的那支小提琴独奏。

后来,朋友告诉我,舞会上的那支曲子是《A postcard》。

跋山涉水而来的爱情,宛如明信片上情人褪色的笔迹。

最新的傲慢与偏见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看《傲慢与偏见》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

2019《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5篇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篇

最新《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最新范文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作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最新范文

2020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范文600字

《傲慢与偏见》优秀读后感10篇

关于《傲慢与偏见》读后感500字5篇

    77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