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6篇600字
故事里面的小姑娘,两次离开家乡。心境却十分不同,一次懵懂,一次坚定。本来是当作资料片来揣测伊朗的历史和文化的,结果作者十四岁的那一次离家把我看哭了。跟我四年前离家的情景何其相似。我依然不懂父母的心意,但是尊重他们的决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1
这部电影叫我在伊朗长大,刚开始我以为是描写如何在战乱中生存,如何推动革命的一部电影,但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心明显放在了“我”上。只是将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等作为了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介绍了一个出身中上层阶级的女孩子的故事。在她遇到战争,宗教限制的时候,她可以去国外追求自由;当她遇到失败的爱情时,她又可以去她的家人那寻求慰藉。她的故事虽然可以折射出伊朗经历改革时人民尤其是女性所受的压迫,却无法直观地使我们感受到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所以,如果你是想看伊朗人民究竟如何做斗争,这部电影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为什么它评分高呢?首先题材好,其次它确确实实地向我们传递了一些正能量,敢于做自己,保持自尊,关爱同伴。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奶奶了,她活得优雅睿智。她说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混蛋,但不能去理睬他们的恶意,因为仇恨是世界上最低级的事情,没必要为了别人降低自己的身价。这并不意味着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去抗争,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一直对穆斯林有着刻板印象,觉得他们很封建保守,大男子主义。我不知道的是在几十年前他们也曾是现代化的,思想开放的。在知乎看到一篇帖子说如今很多伊朗人其实思想还是比较进步的,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差距,期待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因为革命带来了太多的鲜血和悲痛),从而追上世界的发展。
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在于求而不得。影片中的玛莎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陪伴,最后一个人远走他乡。这种追求其实也是作者对伊朗社会作出改变的期待。联想到中国,相比之下,世俗化已经给了我们许多的好处。我们失望生气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国家有所期待,但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她可以变得更好。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2
伊朗的近代史,根据动画和百度整理,我希望我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整个过程,结果发现,不行,过程比较复杂,如下:
恺加王朝存在于1779年至1921年,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他本想建立民主国家,但是在英国人的蛊惑利诱之下,用石油换取王位,用宗教管理国家,建立巴列维王朝,他虽然独裁,但还是制定了一些发展国家的政策,而他的儿子,完全地卖国,国内严酷镇压政治犯,同时大量的财富流进美国的口袋,人民群众不堪其苦,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被迫出走,首都德黑兰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齐涌上街头载歌载舞,街道、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和画像,几小时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和焚烧。这次规模空前的社会动荡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之后,宗教领袖霍梅尼返回伊朗,灭掉巴列维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同时,曾经在推翻巴列维王朝中的立下赫赫战功的共产党人被当成政治犯处置,富人纷纷出逃,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经济发展速度骤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3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动画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该片曾获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影片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揭示了伊斯兰革命时期,基要主义者掌握大权后,社会动荡不安,女性被迫戴上面纱,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人民苦不堪言。
9岁的玛吉生活在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里,形成了她真实、叛逆的个性,她热衷于西方摇滚,言行大胆,挑衅老师……14岁时她意识到,尽管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伊朗人,却无法在这个国家生活,于是她离开家乡前往维也纳,去追求一个乐观光明的未来玛吉的外婆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吉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尤其喜欢玛吉外婆的睿智,她身上具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应该具备的很多特质。希望大家都能从玛吉外婆的一些话中得到启发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4
这是一位伊朗人写的,这本书是漫画的形式。是可以更好的了解战乱国家的。我是出于好奇。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并不崇拜英雄,也不喜欢战争也不敢想象战争区。我像是一个生活富足家的女儿,无忧无虑长大,无需担忧明天会死在哪里。我们应该多些援助。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流量而夸张化现实,恶意用他们来赚钱。战争的可怕,让人们生活在惊吓中,就连物资都不充足。
这里有介绍一些他们的风俗,对于戴面纱这个问题,其实她们也是被迫的。官方解释是男性看见女性头发会兴奋,就连跑步时扭动的屁股都是不合适的。女性地位很低,情侣不可以在街上亲密,离婚的女人遭到唾弃。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受到我的幸运。很多时候也不是自己选择的,都是被迫一出生就被人安排好的。
对于教育,我也很开心,我读到了大学。现在的我怀有感恩之心,抢占了一个大学生资源。我需要认真对待这段经历,在学习上用功时,很多事经历过想过并活下去就更强大。活过大学的人真的很厉害,在我刚上学就经历了有人死亡。
对于宗教和政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不论什么都是一种思想,地球上人类,只是寄居在地球上而已。而我们靠政府运转,不再多说。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5
这是看完《我在伊朗长大》之后最为之感动的几句话。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一样,但唯有一点是没变的:这部影片写的是在伊朗动乱的大背景下一个女人的史诗,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灵之旅。玛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姬以及观众许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画也有怀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达的就是“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也别忘了你的家乡”。
其实影片能够分为两部分:以玛姬第一次出国为界,前部分是以玛姬的眼睛看世界,后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玛姬。由于影片是以黑白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的,且小玛姬天真活泼,让观众透过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战争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紧张感,反倒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让人笑中带泪。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就连最平常的聚会、喝酒、牵手甚至听音乐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让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并没有放下追求,他们秘密地享受那一切,与政府做着无硝烟的斗争。看着玛姬在衣服上写着“punkisnotdead”时,我明白,自由和权利是人们永远追求的,政府无权剥夺,也剥夺不了的。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6
在" 鲁豫有约 "上无意间听见这本书,主持人简简单单的介绍了漫画的作者以及书的内容。可能是因为从事金融业,看见伊朗这个词的时候,会特别的敏感。看到作者的照片,手持香烟,一副玩世不恭状,并无好感。从小到大,我从来没读过漫画,一本都没有,觉得特别的幼稚,因为是伊朗的故事,决定去网上买一本。当当上居然缺货,促使我更加想看。终于在万能的淘宝上买到,开始翻阅。 起初没有抱太大希望,但是黑多过白的风格,还是很吸引我。一个生长在战乱国家的女孩,14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异国生活,不是因为单纯的求学,而是最最平凡的安全。整本书让我惊讶的桥段有很多,比如" 啊?!戴头巾居然是这个原因 "," 啊?!一对情侣走在街上居然可能惹来杀身之祸,不仅仅是男女走在一起,
哥们儿们一起走在街上也是相当危险的! "。但是更加令我惊讶的是,她的父母,真的可能是全天下最最开明的父母。 在那样一个国家,还能为了自由坚持勇敢是很值得被赞誉的。无数次的羡慕嫉妒恨她有这样开明的父母,还有那样大气的外婆。父母给予子女充分的选择生活的权利,是很少见的。明知道她会离婚,可是还是同意她结婚的决定,不是所有父母都能下的。这是一种伟大的尊重,世上很多事情都没有对错,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也许你选对了,只是为了以后的错,又也许你选对了,却带来了以后的对。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感受战乱国家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恐惧,然而心灵的禁锢,才是恐惧的本源。 这可是一本漫画书,再来说说漫画。风格有淡淡的幽默,人物都是简单线条的勾勒,但是足以表达需要的情绪,喜怒哀乐包括细微的神情,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不喜欢漫画的人,人生中第一本漫画如此精彩,感谢玛赞!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6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