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
央视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他们的精神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一
根据昝岗乡中心校关于全乡在职教师学习张玉滚奉献精神重要指示,20_年6月29日,昝岗乡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利用周五例会时间,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集中观看有关张玉滚精神的新闻报道和专题介绍。
通过观看张玉滚精神的新闻报道和专题介绍我们了解到:张玉滚身为校长,在大山深处,为了学校的发展、孩子们的学业 、山村的教育,十几年如一日甘为红烛,牺牲自己,爱岗敬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点亮了偏远山村的希望,对全体教师的触动真的很大。特别是率先垂范,成为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多面手,担起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重担,对学生生活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正称得上是为人师表了。
在观看尾声,我校老教师杨敬伟杨老师说:“张玉滚的这种精神是一种雷锋精神的传承,是时代新风的弘扬,同为教育工作者,教育界出了这样的模范人物,是我们的骄傲,觉得自己和人家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下一步要认真学习张玉滚这种奉献精神,以他为标杆来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我校的葛校长也深有感慨地说:“张玉滚是校长,我也是校长,我觉得张玉滚那种精神面貌、处世态度和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意气风发、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实让我感动,更让我惊讶,我要向他看齐,爱岗敬业,决心带领大家兴昝岗教育!”
昝岗乡中心小学遵照昝岗乡中心校学习张玉滚的指示精神,组织昝岗乡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学习张玉滚精神是非常及时有效和必要的,相信必将进一步推进昝岗乡中心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二
日前,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用汗水与心血谱写的治沙奇迹和感人事迹,体现着崇高的时代精神,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威逼,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八步沙的今天,是“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一代接续一代用双手艰苦创造,以心血浇灌而成,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这是坚守与奋斗的壮举,也是信念与意志的传奇。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全省干部群众要向“时代楷模”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抒写奋斗者的壮歌。
要学习他们情系家园、拼搏奉献的担当情怀。面对肆虐的风沙、家园的存亡,“六老汉”毅然立下治沙誓言,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38年来,三代人扎根荒漠,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顶风冒雪、压沙植树,用生命和汗水,成功击退了风沙的侵蚀,极大改善了八步沙的自然面貌。
要学习他们坚持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求实作风。38年来,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八步沙林场的发展与变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运用科学方法支撑绿色成长,始终着眼尊崇自然、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真正做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环境与效益兼得。
要学习他们永不懈怠、持之以恒的坚强斗志。他们将庄重誓言融入传世家风,将绿色梦想铸成黄金信仰,父死子继、子承父志,扑下身子、耐住性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用耐心、苦心、坚持心,战风沙、斗荒漠,不惧艰难、勇毅前行,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曾经的黄沙荒漠变成了今天的林海绿洲,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和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卓越贡献。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三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师,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满腔热血演绎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
教育改变了他,他也坚持用教育改变他人。初中毕业后,朱有勇回到了陆良的窑上公社。当时上高中由基层推荐,但公社并没有推荐他,他初中时的副校长兼教导主任谢楚老师认为他这棵好苗子不读书太可惜了,通过来回奔波才让他上了高中。老师的坚持,改变了朱有勇的一生。老师在带给他新的希望的同时,也将一颗感恩的种子埋进了他的心里。朱有勇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帮助更多的人。进入云南农业大学后,安心读书成了他大学期间最大的事。深知读书机会不容易的朱有勇,学习特别勤奋。朱有勇的大学同学张玉源在谈到他时,透露出钦佩:“我们约他去玩,他经常是抱着一本书苦读,除了专业课程读得熟练外,英语词典等工具他也用得很熟。”大学四年,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早起晚归,苦读苦记老师们传授的知识,朱有勇渐渐感知到了农业科学的博大精深,踏上了学农爱农的道路。朱有勇深知,“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民的幸福,中国农业要发展靠的是人,而农业人才需要大力培养”。朱有勇育人讲究的是言传身教、严谨治学。他的博士生黄惠川谈到,朱老师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实验室,最晚才离开,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经常在休息放松时搞“突然袭击”,悄悄到实验室转一圈,看看有谁在,都在做什么。在这样的鞭策和督促下,朱有勇团队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工作的氛围,实验室成了大家努力工作、快乐工作的场所。
朱有勇育人还非常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指导学生方面,他通常只给出研究题目或者研究范围,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等。他的“放手”给了后来者和年轻人信心、成长与成功的机会。出生于1979年的朱书生,慕朱有勇之名从北京回到云南,刚到的第一年,就承担了省里的科技攻关项目,在同学中成为承担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第一人,如今已成长为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院长。谈起朱有勇,他心怀感激:“我很庆幸加入到这个团队,是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让我成长成才。”朱有勇育人同时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选择团队新成员时通常要经过初试、面试等好几关,他吸纳了很多优秀人才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这些成员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朱有勇经常躬身实践、率先垂范。他的学生刘屹湘博士说:“老师也随时身体力行做事情,学生也很受鼓舞,很多东西是说不出来的,但是能感受到。你在田间地头做事情的时候,老师也和你同时战斗,让你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而是一个团队在做。在澜沧扶贫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的脚踝扭伤了,但他还坚持到林下三七种植点看情况,种植点坡度路滑,他随地捡起根粗木棍,然后拄着慢慢地一步一步走,感觉挺震撼、挺感动的。”
他能把高校的学生培育成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还能把不识汉字、不会汉语的农民培养成行家和致富带头人。除在学校带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外,朱有勇院士在澜沧县也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针对澜沧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科技文化落后、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不强、生产方式落后等素质性贫困短板,朱院士团队决定在澜沧举办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把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用学员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知识,用学员看得懂的方式手把手传授技能。“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这是全新的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了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每次开班前,朱有勇都要亲自面试学员,目的只有一个:挑选出那些真正愿意技术致富的人。朱有勇与农民学员们同吃同住,今天上完课,明天就带着学员到地里亲自实践。刨土挖地,看温度测湿度,分析病虫害,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帮助农民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到目前为止,院士专家站已培养了1440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学成返乡后,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带回家乡推广,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正在形成。
他潜心问道淡泊名利,他默默耕耘用收获反哺母校,为师生带来榜样的力量。朱有勇经常告诫学生:“要远离功名浮躁,不要仅仅为发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农业当中的真问题和好问题,尤其是农民所关心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做大事就要从急功近利中超然出来,以干事业求学业为乐事。20_年12月,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云南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为云南省和云南农业大学争得了荣誉,学校特别奖励了他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金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通过奖励优秀本科学生、研究生和优秀教师,以激励更多师生不忘初心、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20_年,他又将自己“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200万元捐赠基金会,“有勇奖学金”基金数达400万元人民币。“有勇奖学金”设立以来,至20_年已经连续颁发了6届,数十名师生受益。很多单位慕名来高薪聘请朱有勇,都被他拒绝了。对他而言,他关心的始终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农业、农村、农民,还有农业教育事业。他在乎的是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无愧于党和国家,也无愧于人生。朱有勇说:“我们的科研成果开花结果在千家万户农民家里面,比拿多高的奖金、发什么文章、给多少钱都还高兴,那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高兴。”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四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党员干部,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对农村满怀深情。“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是他最朴素的追求。朱有勇1955年11月出生于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儿时农田旧景,是最吸引他的景色。广阔的田野在带给他诸多欢乐时光的同时,更使他对土地与农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眷恋和热爱。1974年8月,高中毕业后的朱有勇,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与8位同学奔赴个旧市卡房公社苟街大队对门山生产队当知青,由此迈入了社会的第一站。他干活卖力,犁地、砍柴、挖石头,什么活计一到他手里,都能干得好,当地的苗族群众都很佩服他。苗族农民李明生如今已60多岁,提起40多年前在对门山生产队当知青的朱有勇时,却一下子就想了起来:“当时他们那批来的知青,数朱有勇干活最厉害,最能吃苦耐劳。”如今,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朱有勇感慨地说,那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四年的知青生活,使他成为农活样样在行的青年,更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耕作的艰辛、农民的不易。当他看到自己和农民们辛勤耕作一年,得到的却只是难以糊口的收成时,朱有勇内心一阵阵酸痛。他为农村的普遍贫穷感到不安,也在心底埋下了自己最朴素的人生追求:一定要努力,让淳朴的老乡们走上富裕的路子。
从异国他乡到彩云之南,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他渴望在家乡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1977年,朱有勇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当他静下心来钻进农学的大天地,探寻到农业世界的万千奥秘后,年轻的朱有勇不可抑制地爱上了自己的专业。1994年7月,怀着对专业的热爱,他又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学。进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朱有勇研究的是棉花病害,表面看上去似乎和他在国内研究的生物多样性区别很大,但试验方法和技能却为他以后的植物多样性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科研基础。而且,从做分子遗传学实验的国外同事那里,他还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实验方法。两年的异国求学生涯,不仅为朱有勇打开了眼界,也为他日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1996年,在完成悉尼大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后,朱有勇未加思索就谢绝了悉尼大学教授对自己的殷切挽留,带着家人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对于自己毅然选择回国工作的原因,朱有勇是这样解释的:“宾馆再好也不是家。国外条件再优越,我做得再多、再好,也是在别人的土地上为别人做事。回国后,我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母校,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我想做的科学研究,为这片土地、为家乡人民做事,比在外国更有意义。”和国外、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在云南搞科研或许会有一定局限性,但朱有勇热爱这方水土,他坚信自己从事领域的一切未解之谜都能在这方山水中找到科学答案,并造福一方百姓。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他把“用自己的成果实实在在解决一些农民的问题”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和满足。1982年初,朱有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朱有勇看来,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结果,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他的研究团队大力支持,为团队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和研究环境。1992年至1995年间,云南建设了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每个重点实验室投资都上千万元,包括朱有勇后来领衔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在内的3个重点实验室都建在了云南农业大学。在朱有勇的心目中,个人的前途必须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他说:“在工作中,我很在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想把实验室的工作搞上去,出成绩,出效益,我作为一名组织者、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身先士卒,起好带头作用,在困难面前要上,在利益面前要让。自从入党那天起,我始终这样对自己说,你已经是这个组织的一员了,你必须珍惜她的荣誉,维护她的尊严。”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五
最近,一位老党员的名字刷爆了网络和朋友圈,带给人满满的感动,他的名字和奉献、初心、深藏功名等词汇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就是――张富清。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富清在数十载深藏功名无私奉献中展示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美。
张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淡泊名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按照张富清的履历,完全可以谋得一个人很多人羡慕的“高位”,但是他没有。他将战功的证书锁进那个锁头早就坏了的皮箱,联通曾经的辉煌也一并封存。如果不是信息采集需要,张富清会一直瞒着所有人吧?他深藏功与名,所求者无过乎为国家和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衣服总是补了又补,脚上的解放鞋被脚趾顶破,就用草裹住捆在脚面上。”小儿子张健全记忆犹新。就是这样一位深藏功名的老英雄,用淡薄的心境诠释着初心。
张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扎根基层――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张富清完全可以选择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生活,但是他没有。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到来凤时,所有家当就是两人手头的几件行李――军校时用过的一只皮箱、一床铺盖,半路上买的一个脸盆,还有那只人民代表团慰问的搪瓷缸。张富清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在战场上死都没有怕,我还能叫苦磨怕了?”在来凤,张富清扎根基层,低调务实,踏实干事,为民造福,用汗水浇灌着初心。
张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责任担当――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战火连天的年代,张富清提枪纵马,驰骋沙场;和平建设时期,张富清扎根基层,挥洒汗水。可以说,张富清的一生就是责任担当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书写着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张富清用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张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当突击队员?张富清淡淡一笑:“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是什么让张富清深藏功名,无私奉献?我想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和平年代主动请缨扎根基层就是甘于奉献的最好诠释。“为什么没有回去呢?那时国家处于非常时期,人民生活困难,工作忙得实在脱不开身,只能向着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跪拜母亲……”甘于奉献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选择与坚守,是为了心中的信念无私的付出。张富清,用无悔春蚕的奉献织就初心,用奉献的蜡烛照见初心。
张富清的初心之美在于朴实纯粹――谁知健者此山中,朴实可乱田舍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而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他去做白内障手术,医生建议:“老爷子,既然能全额报销,那就用7000元的晶体,效果好一些。”可张富清听说同病房的群众用的晶体只有3000元,坚持换成了一样的。早在60多年前,《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号召全党同志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今天,我们也要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做一个朴实纯粹的人。张富清,用一生的信仰与付出,坚守着初心。
2020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