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我观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该片共分六集: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记录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1
都说创新引领梦想、塑造超越,也带来自豪与信心。近几周来,在我们部门学习并观看《创新中国》后,大家对创新颇有感触。六集的纪录片总体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它将我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一一展示,同时还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基因编辑技术、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等。本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让我们普通人了解到了我们国家在大众未知领域一直未有的成就与骄傲。
本片借用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记录了在现今中国发生着充满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看到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比如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驾驶技术、中石化开发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华大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几百位志愿者体验"天宫一号"6个月等;从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学,从中科院的院士到企业从业人员,在每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领域,无论谁置身于这个时代,他们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主动接受新鲜思想并且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来。
在大家惊叹于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不禁有了忧患意识。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人们,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这算是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我想如此。创新让我们有了方向,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时代,事物都是在不断更替变化,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发展和脉搏,找准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还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顺应发展。与此同时,创新让我们有了更大地底气。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国家或个人更应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维固化,感觉良好就不去前进,那么只有挨打的份。
古往今来,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只有敢于创新才有话语权,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新的时代赋予一个国家和人民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我们为之自豪的同时,应当继续前进,在薄弱的环节奋起直追。人说,探索者无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2
连续几周,在党校的统一安排下,观看了《创新中国》大型纪录片,总共6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纪录片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如:“纳米发电”、“火箭发动机”、“人造太阳”、“盐碱地改造”、“人工智能”、“空间站”等等,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每看一集都有不一样的感触,现总结如下:
一、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人,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一个企业,如果善于创新,难么这个企业必将是一个好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有太多的例子来证明,创新型企业的寿命,必将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善于创新的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业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的创新,甚至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改变世界的格局。一个国家,如果勇于创新,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但随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后肯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度。
二、创新是执着的追求。这么多的创新成果,来源于一帮对创新执着追求的人,他们是:“天眼之父”南仁东,裴端卿从尿液里发现“长生不老”的奥秘;吴甘沙正在制造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王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城市装上“大脑”;张弓让卫星照进农田,用大数据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难题……,既有从NASA 回来的科研团队,有研究量子、光子的科学家,有知名企业的著名科研者,也有平凡的创业者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创新执着的追求,他们能取得今天的成果,已经研究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三、创新永远在路上。这次看创新中国更多的是惊讶于中国在这么多领域的创新能力,有些是对自己认识的一种颠覆,不过相对于上半年我看了《厉害了,我的国》后内心激情澎湃的感受,这次更加理性,冷静很多,这也许和中兴事件的影响,或最近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有关。看片能感触到,在很多领域,由于国际走在前列的公司或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都要靠自我摸索,并且有些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三个百分比数,即10%,60%和100%,这是大飞机的国产化率。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保守估计,C919的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线后,这架一出生就能与波音、空客两大名牌客机相媲美的中国大飞机,实现了近60%的国产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订单,这是令人惊喜的成果,但C919最终是要实现100%国产化的。那么在这60%到100%之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C919大飞机只是举个例子,包括中兴事件的芯片受制于人,我们单独搞空间站研发就是欧美的国际空间站拒绝我们加入等等,虽然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在有些领域也要认识到差距,创新永远在路上。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然不可否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虽奋起直追,却还须更多的时间来检验。比如,如果战争爆发,则无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局只是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军事装备实力是最能平等体现科技水平的领域,我们无法直接检验与美国的差距,但我们仍不停地向技术停留在上世纪水平的俄罗斯进口武器,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过此次观看《创新中国》这一记录片,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一批批科学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焕发着光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关于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热的介绍。对于登革热,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一种传染病,街道在部署这项工作时,强调再强调的是把前门屋后的瓦罐翻过来,积水容易产生蚊子。蚊子太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更何况对传染病的防治,我们也都期望生活在没有蚊子的世界里。我小时候还幻想过,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采用某种频率的脉冲波,能一劳永逸地消灭蚊子。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技术,而且即使技术上能达到,也因为生态的问题不可能实施。让我惊讶的是,奚志勇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梦时的想法能如此接近。尽管国际也有人在研究设想通过改变蚊子来达到减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数量庞大,如何能通过一个蚊子来改变一种蚊子,而又能使之绝育,这个命题让很多科学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通过显微镜用极细的针头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入到蚊子中,通过以十万次计算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尽管拥有技术专长,完成这一工作也并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组将沃尔巴克氏体通过显微注射到了近500个蚊子胚胎中,最终只有6个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将细菌传递给了后代,生成了一种数代遗传的稳定的感染蚊品系。这项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奚志勇停下脚步,团队的用研部门开始研究将沃尔巴克氏体植入桔小实蝇和稻飞虱体内。这两者都是中国最臭名昭著的农业害虫,实验要是取得成功将造福无数农民。
《创新中国》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动,让我明白什么叫做默默坚守,什么叫做创新精神,什么叫做工匠精神。都说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然而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不足一直为人所诟病。我想,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创新,而我们以前太习惯于模仿,习惯拿来主义,缺乏的是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胆子大就行成为“万元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4
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高铁、大飞机项目,还是企业层面的无人机、超薄玻璃项目,都是创新中国的典型表现。在我看来,创新无价,只有创新,才能拥有未来。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罢、一个国家更不用说。
一个人,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
一个企业,如果善于创新,难么这个企业必将是一个好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有太多的例子来证明,创新型企业的寿命,必将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善于创新的企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业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的创新,甚至能影响历史的进程,改变世界的格局。
一个国家,如果勇于创新,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但随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后肯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度。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亡国就为期不远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整个国家死气沉沉,最终导致各种丧权辱国现象的发生,直至被推翻政权。
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开拓的精神。遇山开山、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遇山绕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种创新。那么,如何创新,才是最正确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呢?这里面,我个人认为,创新成功与否要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不是吗?
创新,还需要有精神层面的支撑。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创新精神。没有这一股儿劲,就会死气沉沉的,干啥都会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谋划,也不会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经或者当前的功绩簿上沾沾自喜,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创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奋进之路。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5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创新中国》就是一部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通过观看此片,对创新颇有感触。它将我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及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一一展示出来,比如中科院院士等科技领军人物对科技发展的探寻,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中石化开发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华大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同时还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光量子计算机,智能制造,中国空间站计划,距骨植入手术,世界首例3D打印等等。
创新让我们有了方向,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底气,从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学,从中科院的院士到企业从业人员,在每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领域,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主动接受新鲜思想,自主创新相信创新的力量,并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顺应发展,找准方向,走在前列,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创新无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高,飞得更远。
创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项项新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高速行业也有不少创新者,前不久获得2018年河北大工匠称号的省高速石安管理处韩长养护工区的刘少伟就是一个创新能手。他一直把研发,养护新设备,新技术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刘少伟经常和同事们说,养护工作仅仅靠吃大苦,流大汉是不够的,发现问题就是成绩,解决问题就是创新。他发明的一款扫路机替代了人工清捡路面上的大块垃圾,既安全效率也高。他是我们行业学习的楷模。
华为的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作为一名收费员,我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对每一件事情,认真对待,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到最好,在岗位上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自我,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创新,把自己从事的行业做的更好,更强的时候,我们伟大祖国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6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权。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开拓的精神。遇山开路、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创新成功与否要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
要创新、想创新、能创新。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7
看完纪录片《创新中国》,其中“制造”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来,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制造业巨头,“中国制造”席卷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讲述的第一个关于玻璃行业的故事就点出了目前中国制造的难以回避痛点。玻璃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背后,居然隐藏着一个“一直以来中国缺少制造高品质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边是低端玻璃产能的过剩,一边是高品质玻璃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维持生产。
“这几年的超薄玻璃的发展一直是在创新,每一个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需要的这些产品,它在轻薄化上,它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信息显示材料工程师任红灿介绍,那些从事低端玻璃生产的企业往往由于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还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种依靠低价竞争的企业,终将被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淘汰。正如纪录片中所讲的那般,玻璃的厚度从2011年的2毫米不断进行轻薄化创新,在2016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极限。每一次的创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对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对我市企业来说,与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相比,我市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投入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创新环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条》等专门的技术创新扶持政策,在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二是提高素质,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带企业家去国外先进地区和企业考察新兴制造技术,同时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模式、协同制造等先进模式加以推广,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三是多方参与,促进创新平台搭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温岭籍专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温岭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同时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帷幕拉开之际,唯有创新,才能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创新力必将上一个新的的台阶。
《创新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篇8
《创新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创新的纪录片。第一集标题是《信息》,主要介绍了无人机快递服务,无人驾驶技术,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大楼,城市数据大脑,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第二集的标题是《能源》,介绍了从传统的火力发电的改造,到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的应用,甚至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技术)。第三集的标题是《制造》,讲述了中国怎样从一个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第四集的标题是《生命》,讲述了农业和医学的相关的生物技术。第五集《空海》和第六集《潮起》讲述了中国航空与海洋方面的科技成就。
说到创新,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物联网,说到物联网,还记得十多年前,我们刚迈入3G时代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10年后,我们会人手一个智能手机,通过它我们可以与在遥远的家乡的亲人面对面的交谈,那时候我们认为打可视电话是非常昂贵的,但是现在,视频通话几乎是免费的。而我们却把这种情况当成了理所当然。刚刚跨入4G时代没几年的我们,在憧憬着5G时代的到来,5G时代被认为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或许到了那个新的时代,我们认为那个时代的技术就是理所当然,科技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总有人会突破人的想象力,或许现在每一个技术的创新,就有可能打开一个新的时代的大门。
《创新中国》把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件事,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了,可以说《创新中国》是契合时代步伐、应运而生的作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不断在开展创新驱动战略,强调创新驱动战略对中国的重要性,让每个老百姓切实的感受到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