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5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下面小编整理《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欢迎阅读。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1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初步呈现。但是,由于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和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也在增大,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需要继续抓紧抓实抓细。这些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战“疫”成败。在战“疫”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更需要咬紧牙关,弘扬抗疫精神,激发必胜力量,打好防疫歼灭战。
弘扬向死而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医者仁心的大爱之心。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最美“逆行者”。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召唤的时候,在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冲出来、顶上去、豁出去,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先锋营、突击队,并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白色长城”,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心里装着患者、装着他人、装着祖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医者的仁爱力量集中爆发,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创造了一个个医疗奇迹,彰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关键时刻,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为了他人能把自己的性命豁出去,这就是中国抗疫奇迹的密码所在。
弘扬连续作战的不胜不休精神,激发打败病毒的磅礴力量。每个先进集体都是一部战“疫”教材,每个先进个人都是一个战“疫”先锋。病毒肆虐,疫情凶猛,人员少、时间长,任务重,这是大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可战斗在红军战士曾经用鲜血染红的荆楚大地上,“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革命精神给大家带来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在老区精神的激励下,白衣战士们咬紧牙关、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为了抗击疫情,他们用坚强勇敢战斗,用坚定持久对峙,用坚韧长期坚持,他们深信坚持就能挽救更多生命,多坚持一刻就多了一刻的胜利。正是凭着这种连续作战、不胜不休的精神,终于赢得了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局面,终于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抗疫尚未结束,复工复产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需要持续弘扬这种连续作战、不胜不休的精神,用我们的韧性、耐性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意志,取得抗疫战争的决胜。
弘扬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发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追授34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这34位医务工作者把生命留在了新冠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他们就是抗疫阵地上冲锋陷阵的英雄,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牺牲,以命护命、以命换命,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在34名医务工作者身上接续传承,共同铸就了一座抗击疫情的不朽精神丰碑。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天,我们要扛起他们未竟的抗疫事业,继承他们的遗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听党指挥、科学防疫、群策群力、不胜不休,在抗疫的战场上守好各自的阵地,打赢抗疫防疫的最后一战。
先进典型是指引人们前行的灯塔。只有见贤思齐、学习先进,弘扬抗疫精神、激发必胜力量,才能当好一名抗疫战士,为最终战胜疫情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增添新的力量。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2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其实,英雄并非从天而降,不过是凡人的挺身而出。这次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阻击战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抗疫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战疫英雄,有与病魔斗争的白衣天使,有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基层干部,有奋战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有服务社会的美丽志愿者……千千万万抗疫英雄用行动塑造了守望相助、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抗疫精神,在神州大地筑起了一道道战疫的“钢铁长城”。当前,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打赢这场战役,更需要我们把抗疫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高扬抗疫精神风帆,弘扬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守望的力量。为了缓解武汉物资紧缺的状况,河南嵩县竹园沟村的村民,在没有刨葱机器的情况下,用手在地里刨了3天,把10万斤大葱捐赠武汉;为了让武汉医护人员吃上热饭,从事餐饮行业的川妹子“雨衣妹妹”,带着厨师和食材“逆行”十几个小时,驾车从成都赶到武汉,免费为武汉的医护人员做饭、送餐……这些平凡的抗疫英雄用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精神,也带给了我们无限感动。让我们把这种守望相助精神弘扬下去,只要同心合力、共担风雨,就一定能汇聚起同心战疫的磅礴力量。
高扬抗疫精神风帆,弘扬攻坚克难的英勇战斗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李兰娟院士不惧疫情,73岁再战一线,她和团队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初显成效。我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陈薇少将,历经抗击非典、埃博拉等多场硬战,她和同事们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在确诊医治中起了重大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带着组建“危重症病房”的使命抵汉,仅用30多个小时组建起“危重症病房”……他们用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英勇战斗精神,为战胜疫情注入了强劲动力。让我们把这种英勇战斗精神弘扬下去,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责任、主动作为,用自己的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威。
高扬抗疫精神风帆,弘扬顾全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全国各地处处可见逆行者、坚守者、奉献者的身影。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依然坚持带领全院医护工作者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病最前沿;为了支援湖北打赢疫战,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海明,瞒着待产的妻子奔赴武汉战疫;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55岁的吴可国每天晚上都会开着面包车,给蹲守在疫情防控点的工作人员煮宵夜……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书写了令人感动的战疫篇章。让我们把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弘扬下去,为社会增添更多温暖和力量。
防控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当前,新冠疫情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为抗疫英雄点赞的同时,更应该从抗疫精神富矿中汲取前行力量,自觉担负起责任,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汇聚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3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疫情发展态势,果断部署、综合研判、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给出了“最强攻略”。中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疫情大考,展现出必胜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归根结底来自全体抗疫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人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艰辛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态势,以有力举措防范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的正确道路。
坚定理论自信,站稳中国立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考验越大、挑战越多,对理论的思考就越深刻。面对疫情,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各项举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作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疫情防控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做出了全面部署,更为取得全球抗击疫情的胜利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制度优势。对比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抗击新冠疫情斗争实践及其不同表现,更能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在防疫中所表现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优势、高效的社会动员的优势、应急举措坚决果断的优势,使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文化作为精神之载体,凝集着民族共识,积淀着民族情感。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等革命精神引领文化自信,鼓舞中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面对肆虐的疫情,14亿中华儿女展现出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大爱情结,逆行而上、顽强拼搏的斗争品格,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抗疫精神”理解“四个自信”,是赢得这场阻击战最后胜利的底气,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遵循。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4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报国为民风范,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大德、大勇、大爱在国家发生危难之时,常常被彻底激发,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史就是中华儿女克服灾难、战胜苦难的爱国奋斗史。
“抗疫精神”极大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是最生动、最硬核的爱国主义教材。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等接力弘扬宅心仁厚的仁爱精神、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众志成城的互助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灾难中磨砺和升华爱国主义热情,用大爱筑牢阻击疫情的坚固防线。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疫情期间,数千人、上万人舍弃春节期间与家人的团聚投入到防疫一线,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火速完工,十多家方舱医院快速建成,多项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项目迅速启动,人民群众把个人生活与国家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和不便,主动配合防控工作,争做文明家庭,开展云端学习,发扬“宅”家美德,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忘我精神,彰显出无比深沉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家国情怀,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
新时代的爱国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次新冠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将有效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烈情感。用“抗疫精神”的鲜活案例回答学生,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爱国者;提醒学生,少些“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的小爱,多些“只计天下利,不求万世名”的大爱,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爱国”始终是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天下和谐的情感根基,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1讲》观后感5
疫情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资源。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要在灾难中获得补偿,就必须时刻充满自省、自律、自觉、自信的精神。全球新冠疫情仍在加剧蔓延,对教育而言,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要引导青年人从国内外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对比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鼓励学生科学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充分认识远大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挖掘“抗疫精神”的思政育人元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抗疫精神”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基因,弘扬了中国革命道德的奋进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风尚,推动着新时代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抗击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勇于担当、忠诚尽责的英雄事迹,挖掘蕴藏于战疫故事中的精神实质,从抗疫典型中选树好人,创新传颂方法和载体,讲好抗疫故事。教师要躬身示范作表率,投身抗疫做贡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立志成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大力倡导学生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新的历史机遇期,牢记使命,强化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同心奋斗、矢志向前,心怀感恩、无私奉献,争做疫情大考的合格答卷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