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范文

邱妹分享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电影,看完后被片中的美术老师尼克深深打动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范文一

  忍不住连续看了两遍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被片中的美术老师深深打动,这是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老师,他真正读懂了孩子,从根本处分析孩子,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让小男孩伊桑不仅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且在美术领域施展了其特殊才能,成为超越老师的绘画冠军,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快乐!

  伊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处于最差的状态,因此受到老师、父母的责骂、歧视,以至于为了逃避非难而让哥哥写假条向老师请假,以便于他逃学,最后不得已而转学。

  转到新学校后,伊桑依然是学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不能写好那些字母,他被老师打、罚站、罚跪等,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代课老师尼库巴教孩子们画画,发现伊桑不正常的状态后,他和伊桑的同学交流,和其他老师交流,通过分析伊桑的作业,他发现,并不是伊桑学习不努力、偷懒,而是因为他天生有诵读障碍,缺乏流畅的思考能力,对距离、大小等缺乏判断能力,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却做不到。

  了解到伊桑父母的心态后,尼库巴老师上门和伊桑的父母谈心,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梦想,我们不能因为他目前的一点点障碍而嫌弃他。他甚至愤慨:“如果你喜欢比赛那干脆养马呀,何必生孩子?非要逼孩子负担你的野心,不如招童工。”

  为了唤起伊桑的自信心,尼库巴老师在课堂中和孩子们讲述爱迪生等名人小时候也有读、写障碍,老师自己也曾是,然后,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桑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桑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

  尼库巴老师认为,每个孩子兴趣点不同,伊桑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他的创造性极强,在学校绘画比较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库巴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了老师的怀抱。

  伊桑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父母惊诧不已,伊桑也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他的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

  放暑假了,父母亲来接伊桑回家,伊桑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告别,临上车前他回头奔向老师的怀抱,尼库巴老师将他高高地举起,伊桑伸展着双臂,全身舒展向上,极其激动人心,我的热泪再一次流出。

  画面定格在这一感人的而又意味深长的画面上,的确是尼库巴老师将伊桑高高举起来了,不仅举起了他的读写能力更举起了他的自信举起了他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这样的特殊儿童虽然在正常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其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我们的老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我们得像尼库巴老师那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范文二

  伊桑生活在一个大家认为很幸福的家庭。爸爸在外打拼,妈妈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哥哥成绩优异,体育方面也很有天赋。

  妈妈的爱让伊桑也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成绩糟糕,但妈妈的拥抱仍然让他拥有很多的快乐。

  当因为成绩不得不将伊桑送至寄宿制学校时,每周的探望成了伊桑最大的期待。但因为哥哥的参赛,爸爸妈妈要陪同,没有听完电话的伊桑放下电话就走了,那背影竟变得格外的落寞、格外的长。

  当拉姆老师家访时,分析伊桑的真实情况时,爸爸也不断地在强调:自己是很爱孩子的,尽管对读写障碍是初次听说。尽管后来,他也专程到学校,告诉拉姆老师伊桑妈妈也读了好几本关于读写障碍的书,但为了伊桑,作为家长究竟做了多少?看着站在海报前简单拼读的伊桑,爸爸匆匆而别。

  单单是爱孩子,母鸡也会这样做。在面对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究竟该用怎样最合适的爱的方式让孩子的生命得以滋养,让孩子的生命得以绽放。

  全世界都可以抛弃孩子,但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我们一定要真诚地告诉孩子:“你真棒!”

  上帝关闭一扇门,一定会开启另外一扇窗。因此,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基于他生活的快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因此,帮着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放大孩子的兴趣点,相信星星之火足以燃起生活的信心。他作为一个公民,首先应该享有幸福生活的权利。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范文三

  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星星一般。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电影,看完后被片中的美术老师尼克深深打动了。这是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老师,他真正读懂了孩子,从根本处分析孩子,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让小男孩伊夏不仅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而且在美术领域施展了其特殊才能,成为超越老师的绘画冠军,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喜悦!现实生活中太缺乏这样的老师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遇到这样既懂教育又懂心理学,同时又具有无限爱心的老师。

  现在的社会过重地强调竞争,而在无形中忽视了对孩子自身的关注。正如影片中尼克老师所说:“我知道外面是一个无情,充满竞争的世界,一个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世界。大家都要好成绩,医学、工程、管理……什么都是只要比别人差就是无法容忍的。100分考了95.5分…95.6分…95.7分,只要比别人差就是可耻的,对不对?看在老天的份上,你想一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跟梦想,不是,大家都只死想着要如何让自己的手指脱颖而出……然后忙着去修饰,让它们看起来更修长。如果哪天手指头断了,你们还要继续吗?”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和孩子更多的沟通,给孩子建构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父母沟通。

  作为我们的学生家长,你们真正理解一个孩子吗?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而教育所做的不是助其快快成长甚至不经意间压抑他们的成长,教育只是引导与发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方向,走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而不是把自己的野心强加给孩子!

  在学校教育中,现在更多地强调科学教育,而在无形中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电影中的主人公伊夏,就是由于其语言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他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是确信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是一样的,因为人具有“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就像是树植根泥土一样,只要给予同样的知识学习条件,学生就能实现相近的学习目标。但是由于遗传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我们知道个体的认知能力还是存在差异的,面对这些“弱势”群体,班级授课制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为它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成就了大多数人,而牺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陪读”或是教育中的局外人。

  尼克老师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的他的眼睛。“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犯错的模式?他把字母写成反向,同一个词在一页之中有不同的拼写,相似的字就会混淆……所以,这些并不是普通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孩子。发现这一问题后,尼克老师首先是给伊夏树立信心,他在课堂上讲到:“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

  尼克老师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夏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夏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为了让伊夏显露他的绘画才华,尼克老师向校长建议要举办绘画比赛。

  伊桑的画胜过尼克老师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夏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伊夏成功了,这更是尼克老师的成功,正是尼克老师智慧地发现伊夏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才发掘了孩子的天性,发挥了他的特长。

  在每个班级几乎都会看到伊夏的影子。他们总是没办法集中精神上课,经常在自己的位置上玩各种各样可以拿起来玩的东西。作为老师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煎熬着。这些孩子天生缺乏主动性,一点的小挫折就能打消他的耐心,一次求助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打消下一次求助的主动性,他们需要太多的个体关注。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终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是太多的时候我们都成不了这位老师,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因为现实中孩子的状态要比电影更复杂,是因为即便我们关心,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更让我知道了:静候“花”开,要懂“花”的特点。面对教学实际我们有时感到无力从心,但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尝试!你一定要坚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小星星,是星星总会发光!希望每一位教师能真正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四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只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只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后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通过电视台终于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只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老师的责任,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去寻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五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28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