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观后感1000字范文5篇
回想时间的匆匆流逝,让人赞叹不已!我们应把握时间,而不是时间把握我们,时间流逝的速度让人想不到,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时间!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少年时代观后感
不知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165分钟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12年就在这短短165分钟中就过去了,我们就像那个男孩一般,一眨眼间,我们已经14岁了,时间如梭,过的飞快。
“妈妈你知道吗?我终于知道那些黄蜂是从哪里来的了。”“是吗?哪里?”
“我想一定是,如果你刚好把水抖到空气里,然后就变成了黄蜂。”
这两句话是在电影开头男孩 与母亲的对话,也许你认为这个男孩的猜想十分可笑,但这个问题 你有问过吗?也许你问过,但你可能问了就完了,可能你问了就等着其他人来告诉你答案,或许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这短短的句话中,充满了小男孩的好奇,但同时为他自己的猜想而高兴。
影片历时12年拍摄,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及其父母亲个方面的变化·······
这部电影让我最深刻的不是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那个酒鬼后父实行了家暴后,母亲就躲了起来,她已经安全了,可她仍回来接在危险中的儿女,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奋不顾身,而是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这个家庭的变化让我感觉到时间过的飞快,在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大人时,经历许多的事情,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吵架、一个个新的继父,母亲一次的换丈夫······这些事情一转眼就过去了。
母亲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自己的儿女,送儿女去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母亲为儿女所做的事情,想到这里不禁想起母亲我和弟弟操碎了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都应铭记在心中,从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穿衣服,系鞋带,教我们走路,骑自行车······母亲的伟大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少年时代观后感
第一幕仰望蓝色天空那稚气的脸和电影的名字都着实唬住了人。剧情的开头,帅气的小男主和他闹腾的小伙伴玩涂鸦,看裸女,真的会让人误以为这会是有一部小鬼当家之类的电影。
剑走偏锋的节奏,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说着一个普通小男孩慢慢长成一个普通男青年的故事。编剧在开头做了多少可以改变整个故事的铺垫,有一个励志的妈妈,有很多可以让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英雄的理由。在时间慢慢推进中,编剧慢慢把我的这种期待慢慢掐死,可以脑部他冷冷一笑说: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实话实说,爱看不看。
当他们的生活闯进了一个刻薄的继父,不,是他们寄人篱下。故事真实得有点不近人情,我们注视的这个主人公怎么没有反抗?为什么只是唯命是从?看到3/4的时候我已经投降了。
当孩子的亲爸出现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怀疑他是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呢?只是因为他丢下了儿女,让一个曾经相爱的女人承担一双儿女,我对他进行了诅咒,我想编剧一定站在正义的一段,他必将在观众的诅咒下接受命运的惩罚。慢慢的,我放弃了,更可恨的继父登场了。为什么开始看到继父的第一眼会感觉到他是个靠谱的人呢?可不是,男孩子的妈妈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的。电影中很多角色进入之前都是有过充分铺垫的,故事背景慢慢地像蜘蛛织网那样一点点丰满,完整。()但对于影片的进展和结局,观众没法预测,就像我们面对的生活,愿望是美好的,未来你是不知道的。
影片没看完就关了。真的看得有点累。也许我那个时候需要一个怪兽来破坏世界,我需要大楼倒塌,山洪暴发,僵尸惨死,头颅倒挂。真的是没有辣味似的情节来激发也是蛮痛苦的。
后来几天,看到网上好几次提到这部电影。我又从中间开始播放。其实情节一样。我想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似乎是男孩子从暗房出来,带有一种在平常很常见,但是在电视上很少见的羞涩。那种对话没有好莱坞演员那样自信,我觉得这个男孩子真的是在演自己一部12年拍摄完成的电影,真的像纪录片。
最后男孩子和室友,室友女朋友,室友女朋友的室友去徒步。一对单身男女擦出了火花,这个场景和导演的另一部《爱在黄昏日落前》男女主角在试音间里如出一辙。故事到两情相悦的当间结束,有理由相信,有12年耐心的导演,或者正在筹划着下一个24年的《成人时代》(Adulthood)。
如果你期望他像可乐一样迸发出强劲的力道,还是看小鬼当家吧。这部片子需要慢慢品,这部片子就是一杯白开水。
少年时代观后感、
昨天刚看完,看之前因为并未提前看任何影像资料,抱着两小时电影的心态就这么进了厅,结果看完出来发现差不多三小时过,三小时看着同样的男孩,女孩,母亲,父亲走完12年时光,体验12年表达的少年时代。
镜头从一个躺在学校草坪上等待妈妈来接的Mason的脸出发,开始刻录时间。
Linklater在Mason小时候略言语,不再有三部曲里大段不停歇的道理和哲学,沟通与隔阂,而是让画面本身讲述,写实,速写。我们只远远看到小Mason和伙伴们看性感女人的图片,却听不清楚他们在讨论什么,只透过Mason的眼睛看到母亲和生父在窗外的争吵,看到父亲沮丧离的背影,却也不知道他们具体争执了些什么,只看到Sam永远一副小大人并嫌弃Mason的模样,却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因为许多人的小时候就是这样,更多的是具体的画面感,而不是抽象的词汇与句子。
后来沉默变成单纯的句子与简单的表达。镜头转到大学课堂,Mason看到自己的母亲和教授亲昵的模样,他问妈妈,你喜欢他吗?当继父独裁的让人剪掉了Mason的头发,他对妈妈说,他没经过我同意就剪了我的头发,我不喜欢他。就这样,在一天他和伙伴们骑完自行车回家后看到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妈妈,在餐桌上气急败坏大摔杯子的继父,到最后母亲在楼下大呼Mason和Samantha的名字,总被母亲主导的小学生活也快结束。
等慢慢对世界有了更复杂的认知,Mason就不再单纯的表达自己,反而变得有些试探,有些欲言又止。当他看到party上母亲和一个新的男人聊的欢愉,他不再问妈妈,你喜欢他吗。Mason的说话对象也不再只是母亲,开始愿意和女生聊天,并且告诉她我挺喜欢和你聊天。会跟男生偷喝啤酒,聊性经验,并轻描淡写的说了个十分美国成年人式的单词“whatever”.帅气的短发保留了几年又换成了Beatles的长发,眼神越发忧郁,对成年人的表达越发欲言又止。烦恼开始更多,却还没有多的像妈妈堆满桌的账单。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似乎懂,又似乎不懂,一些意义,一些方向,摇摆不定,一如他飘摇的目光。
在这样的少年时代快要结束之时,掷地有声的抽象词汇开始多起来,仍然摇摆不定,但却多了一分坚定,失焦的目光变成了定点的寻找。在荒原上与那个大学第一天认识的女生关于we seize the moment还是moment seizes us的交流,彼此似乎对此颇有共鸣,眼神交汇,但似乎又没有抵达得那么透彻,直戳人心。可是片子就在这里结束了,少年时代也就这样结束了。但Mason的人生还没有结束,表达还在继续,思考还会继续。
12年的时间,就像记录片一样记录了Mason与其一家的12年。三小时里看着同样一个男孩变换着各种发型,提溜着各样的打扮,从6岁到18岁,同样一个女孩从一个小可爱变成一个真正的尤物。而同样的母亲在12年里却只是变换着不同的发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换着不同的丈夫,而父亲也不过是卖掉了车子,换掉了老婆,蓄起了胡子。
虽然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12年,美国家庭的12年,但一定许多人都觉得似曾相识,因为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表达过程,体验过这样的家庭的维系。
少年时代观后感
其实,这不是一部电影,基本上是一部美剧,因为这部片子根本靠不上艺术电影或者电影艺术的边儿,根本就是美国德州中产阶级的琐碎、狗血的生活,表演夸张得也跟美剧差不多。但是,重要的时这个但是,6岁到18岁,12年的光阴,没有电影会这么拍,但是林导就敢下这个手,时间堆积起来,看到最后不可能有观众不“自伤身世”,我旁边有人笑,有人叹气,有人低下头默默地擦眼睛,我知道这是导演在煽情,可是被煽得那么舒服,其实到结尾的时候,真的所有的缺点都可以被原谅。
不用过多地介绍导演演员和电影背景了,其实真的只要说一句,这部电影拍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12年(更具体地说,12个夏天,拍摄基本在暑假),但是没有换演员,就足以永载电影史册。忽然反应过来,这部电影其实更接近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本质”,作为生活渐近线,或者“木乃伊情结”,无论剧情怎样狗血(何况不甚狗血),它确实是完成了所谓“对时间的凝视”,就像写[老友记]的剧评时很多人都会写“陪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美剧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陪你度过的岁月,和你在其中投射的自己的岁月;一旦到了大结局,这些累积的情感就会集中爆发,比如前一阵的[老爸老妈浪漫史]。可是这就是所谓亲情友情的意义,它在那儿,一直在那儿,回头去看,你会被他们和自己一起感动,就是这样。
按美剧的标准说,[少年时光]大概对应的是[成长的烦恼],虽然片中家庭算不得模范家庭,而且男主角小朋友也没有长残,但是平均十几分钟的每一季都秉承着有发展,有矛盾,有解决,有新加人物等等原则。特别喜欢剧作的一点是对其中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做解释,从不铺垫前史,也不交代人物关系,丢给观众去脑补,实际上这也是减轻剧情冗长感的一个做法,但是真的很有效。人物塑造其实也比较平面化,父亲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是不甘于中产阶级郊区家庭主妇,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知识女性,找了一个新丈夫和一个新男友,最后都成了酒鬼;贯穿全片的则是男主角始终被教育的两个问题“你好好想想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定要负责任”,后面一个说了太多次就让人有点烦了。按照电影的标准来说,当然首先是片中极有意识地形成互文关系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同样以不换演员而著称,戴锦华老师对这一“青春的伤痛”有很妙的论述),然后还有导演的[Before XXXX]系列,当然还有比如小清新圣经[一天],克劳德勒鲁什的两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瓦尔达拍了很多重访当年电影的纪录片……比起这些电影来,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其实成长就是时间本身,发生了很多事儿,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因为这只对你自己重要。
正如片中母亲在儿子终于高中毕业后果断卖掉房子换到公寓,跟儿子告别时那段点题的话一样,人生不过是恋爱结婚生孩子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学会骑单车,再往后“是我的葬礼!”,“我想要的更多!”所谓更多,不过是“时间啊请你停一停”。儿子高中毕业后的大趴体,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但是高妙之处在于导演又加了四大段戏,一段父子(在这之前父子同名的梗基本没有强调),一段母亲向儿女宣布要卖房子(那个墨西哥小工的梗真是太绝妙了!虽然真心十分刻意但是真心完美),一段母子,一段儿子进大学后的新生活(这段马上让人想起[玩具总动员3]啊)。这五大段煽情,加上前面两个多小时的积累,高段观众估计也扛不住啊……
还好,影片一直停留在普通家庭,少年只是静静成长,没吸毒滥交,没无因反叛,没遭受更多的校园暴力,没同性恋,没变成傻大黑粗体育生,特别顺当地长成了文艺青年却不是子承父业玩音乐(小时候有一年看到他房间里有把吉他,还以为会这样呢),变成了特别切题的摄影师。这不能不说不刻意,但是蛮准确(这是艺术电影的暧昧性呢还是剧本脱线呢还是导演逗观众玩呢?)。小正太头发这个梗用得很好(其中几季的长发,尤其是被第一任继父剪去的长发),脸上长出的青春痘,和结尾故作老成蓄起的胡须更好。
影片结尾时,母亲果断地“断舍离”,要求一双儿女把物品分类,留的,扔的,卖的,到她搬进公寓,只有简简单单的东西,儿子上学去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三件行李。正如片中纷繁的人物,少数在毕业大趴体出现,多数就那样无影无踪,就像第一季骑着单车追着搬家汽车的发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已。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总会有人走过来走过去,你有定格的时光或者记忆,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经典的歌词一样,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说白了,真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不过说到这儿,早已不是人生如戏或者戏如人生那么简单的事儿了,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便是,林导牛逼。
少年时代观后感
看 Boyhood 是会有疏离感的。大多数华人(包括我在内)所熟悉的美国生活都铺陈在加州或纽约式的舞台上,往往围绕着闹市、大企业和精英学校而展开。而 Boyhood 的背景则是位于德州的 suburb,几乎恰恰是其反面。辛苦的中下层中产阶级生活,十几年才换一次手的老卡车,周末父子一起看棒球,每周雷打不动去教堂礼拜的祖父把猎枪做为成年礼珍重地送给孙子。这生活并不离奇,我在书本和别的电影上早见过许多次。但理解是一回事,懂得则是另一回事。
从 6 岁到 18 岁的少年 Mason 同样陌生,那是纯然美国式的青春。我没在墙上画过喷漆涂鸦,也不曾在高中时开车出去彻夜 party 然后在后座上和女孩拥吻。被单亲妈妈带着颠沛流离,辗转于若干继父之间,在校园里向 Texas 州旗效忠,在草坪上学习棒球和射击,竞选期间作为义工去为总统候选人往居民院前的草坪上插竞选旗帜,高中时去餐馆打工给自己挣学费,都是合情合理但全然无法感同身受的事。
但即便如此,这电影还是让人打心底里觉得亲切,觉得和自己记忆深处的全部生命有某种隐秘而坚实的联系。它并不容易看进去(我很怀疑我如果不是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过最初几十分钟),但看进去了,就会想: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一部电影,如此穿透地展示着最抽象意义上的生活的面目?
在看 Boyhood 的时候我脑海中不止一次想起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这部电影来。它们都长,而且慢,在时间的顺流或逆流中镇定地低咏。但同 Benjamin Button 精巧但芜杂的设定相比,Boyhood 要简单纯粹得多。它甚至都没什么戏剧性,Mason 的童年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终究有惊无险地长大了。有好几次故事发展到了让人微微悬起心来的边缘和年长的男孩一起喝酒,扔飞刀,大家出言不逊,是要打起来了么?酗酒的继父在餐桌上大发雷霆,是要家庭暴力了么?但都没有。他的生活丰富,细腻,平庸,有起伏,有褶皱,但并未脱离轨道,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爸爸和妈妈也是如此。爸爸一开始看起来是个不靠谱的摇滚青年,弃家庭于不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会看出来他身上令人惊异的好。年轻时不靠谱的痕迹到中年仍在,但只是让人觉得他在温柔敦厚之上又添了一层可爱。妈妈年轻时婚姻总是失败,但终究成功成长为独立的职业妇女,渐渐老了,命运也就不再令人焦灼。她甚至还期盼着前方能有更多东西在等着她。「我以为人生还会有更多啊!」在儿子离家去上大学时她不甘心地哭泣道。
当戏剧性都被剥离了之后,留下的就是最本质的生活了。
所有的变化都没有时间字幕,没有旁白,也没有清晰标示的间隔。我们只能看到妈妈的身材渐渐发福,年轻时紧张的神色被老去后从容的丰腴代替。爸爸从单薄的青年变成了沉稳的中年。女儿开始带牙箍,染红发,交男友。儿子身材猛地窜高,四肢都仿佛拉细的面条一样晃晃悠悠,然后又渐渐壮实起来。十二年过去了。
我们没见过这样的电影,但都见过这样的人生。
这是这部电影最神秘的地方。它触碰的是关于生活的某些极少被人讨论的特质,我们人人都知道那是什么,然而它几乎从未被宣之于口,以至于此刻当我要写下它的时候,也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字句。一个少年,永远生活在此刻的少年,迷惑不解地凝视着自己周遭的世界,仿佛世界纷至沓来涌入自己的生活,又从指缝间逝去。人们安静地、几乎不可察觉地变老。导演变造了一个独特的时空尺度,一切都是旧的,只有叙述的视角是新的。
这里没什么人生教训和心灵鸡汤,就只是我们所已知的一切而已。而温情的美就这样不可遏止地涌现了出来。
相关文章:
4.毛泽东故事观后感